人的性格是他对现实(即对人、对事、对己)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核心。孩子的性格是他的特性的反映,所以,在他幼小时要十分重视保护他的天性,塑造他良好的性格,因为这是他幸福的重要保障。
性格是决定人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在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一生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直爽开朗的性格或孤僻内向的性格,父母的教育对他早期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孩子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和教育奠定的,孩子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态度、家庭气氛都会影响他的性格特点,决定他形成什么性格。
性格形成是长期的过程,纠正或改造有缺陷的性格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我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子在《读通鉴论·卷十》中指出:“人之皆可以为善者,性也,其有必不可使之为善者,习也。……父兄熏之于能动能言之始,乡党姻娅导之于知好知恶之年,一移其耳目心思,而泰山不见,雷霆不闻。……故曰,‘习与性成’,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勉劝,醲赏重罚不能匡正矣。 ”这是被古往今来的事实所证明了的真理,事实充分证明,良好性格是美好人生的基础。
儿童的天性,即先天之本性,是他身上的自然性。儿童都追求真善美,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遇事总想刨根问底,喜欢探索未知世界,爱尝试自己的能力,好动,贪玩,爱好游戏,多有冒险行为,讲平等,追求胜利和占优,喜欢占有物品,喜欢得到好评,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
人的童年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最值得回味的时期。但现在孩子的童年却很苦很累,这种苦和累不是生活之苦与累,而是精神压力太大,处于学校与家庭层层施压的夹击之中。在学校,一天几乎没有休息和玩耍时间,有时课间和自习也被老师占去讲课,各科作业一样也不能怠慢。在家庭,父母有搓麻将、猜拳饮酒、挖坑、玩手机的自由,而孩子只能在不断的吵闹声中埋头于作业堆,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的童年没了童趣。华裔美籍科学家杨振宁谈到自己时说,我的成功要感激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很大的自由,而不要求我完全按他们的爱好做事。我国儿童文学家冰心在谈到家教问题时指出:要让孩子们自由地发展,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戏,家庭、学校都不能抹杀孩童的天性。
孩子顽皮、捣蛋、贪玩、好奇、好动,为弄清问题而闯祸,喜欢干的事抢着干,不喜欢的事溜一边,凡此种种,都带有他的自然性。如果父母一概强加约束,那就会扼杀了他的聪明智慧。瓜农只能抓住时机,对瓜该压蔓时压蔓,该施肥时施肥,该浇水时浇水,任何环节提前或推后都是损害。葵花开花时不管你怎样采取措施扭转花盘,但它总要朝着太阳转动,改变了它的这些特性,就损伤了它的本性。教育孩子也要保护好他的本性。
19世纪的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他在婴儿时被教会医院确认是一个痴呆者,他母亲也认为对这个孩子教育没有用,白费力气,成不了才。但他父亲老卡尔威特坚信早期教育的作用和力量,老卡尔威特认为在婴儿智力曙光刚出现时,就应开始良好教育。由于他父亲努力保护他的天性,认真细心而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使他16岁时已获得哲学和法学两个博士学位,一直任大学教授。他的成功有父母从幼小时保护了他的天性,对他科学施教的一份功劳。
幼儿时期的教育效果,主要表现为隐性、滞后性和长期性。隐性指隐藏不露的特性;滞后性指事情发生了才知道,总是慢一步;长期性指时间较长。急功近利的做法或追求孩子麟角凤距行为会使他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渐丧失,过量训练还会导致他某些器官异化弱化。当然,早期教育要趁早,是指适当的早期教育和训练。父母在重视孩子少年时期的发展和成才教育时,应当把施教的立足点放在为孩子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上,放在他良好习惯培养上,放在科学施教上,对孩子的特长培养要有正确认识,要特别注意保护他的天性。
神童又称奇童,是对天资超常,才赋优异儿童的一种称谓。所谓“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辩足以解纷”的这类孩子并不多见。中国史籍中,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的孙子甘罗是当时的一个神童,十二岁时被授上卿。南北朝时有一位叫元嘉的神童,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绝。但是这样的神童极少,只可遇,不可求,中国几千年出了为数不多的几十个人。
天资聪颖的超常儿童,是智商特别高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极小。所以,父母不能按照“超人”的标准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否则,会把超常的负担加到他身上,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植物或动物超前早熟是一种病态的症候。少年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一切跨越阶段的期盼或训练只会给他带来伤害。“速生树”没有好木材,“小大人”看似聪明,却是一种畸形的成熟,大多不会拥有美满的人生。没有经过正确教育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只会像昙花一现。
中国宋朝有文字记载的“神童”有十多个,而成才者却寥寥无几。宋朝的蔡伯俙3岁时名噪一时,被捧为神童,宋真宗赋诗赞之曰:“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授之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这位神童却一生无任何建树,靠皇帝恩赏苟活了80岁,后人叹之曰:“碌碌无为,乞食终生。”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 ,说的是宋仁宗时的方仲永,5岁时记忆超常,过目不忘,7岁能作诗。到了15岁就与同龄人差不多,最后“泯然众人矣。”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是向制造神童者所发出的警世之文。其实教育是超常儿童成才的关键环节,如果失去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家教要遵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他的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能学校化、超常化、片面化。学校化就是像学校一样进行专门教育;超常化是做法超过一般的,高出平常的;片面化是做法偏于一面。幼儿个性差异很大,智力发展有快慢之分,不可能人人都当神童,不能按超常模式进行教育。早期教育压力太大,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幼儿教育急功近利的做法,透支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使这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热情,所以,父母千万莫以责骂和棍棒逼孩子当“神童”。
性格是人对内在和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是人释放自己个性特点的一种形式。良好性格不光是脱俗的谈吐,儒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也是气质的自然流露。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就容易被人所接受,交往活动范围就广泛,有走向健康人生道路的良好条件。如果性格孤僻,交往活动只会在狭窄的范围中。性格是除天资和意志之外使一个人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学历和财富,而是他的性格。
人的性格可以创造辉煌,也能酿造悲剧,所以人要有好性格,有了好性格,才可能享有幸福的人生。犹豫不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绝无破釜沉舟的气概。人只要有坚强自信和良好性格,就能破除犹豫不决的懦弱性格,把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等成功之敌束之高阁。美国教育家卡耐基 说:“在事业成功的各种因素中,个性的重要性远胜过优秀的智力。”
人的个性主要是指性格,是由后天影响而逐步形成。良好性格的特征是:1.谦虚恭敬;2.勤奋好学;3.诚实友善;4.勇敢自信;5.独立自主;6.多思善断;7.好奇求知;8.积极创造;9.安静专注;10.快乐活泼。孩子只有具备良好性格,才能更好追求理想,适应社会,创造未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 说:“命运就在性格之中。”人常说不良性格会招致厄运,好性格会给人带来好运。好性格是坚强而不脆弱;勇敢而不怯懦;沉稳而不浮躁;热情而不冷漠;豁达而不狭隘;合群而不孤僻;有决断而不多疑。人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他的性格,人的好性格能帮助他的智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和能力极大提高。
良好性格是人生幸福的保证。人的一生,生活在复杂的不断发展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在其中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性格。积极、冷静、开朗、善良、坚强的性格,不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都能使自己成为强者,获得幸福。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安排得尽善尽美,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宽厚而合群的好性格,使他能更好地去追求理想,去适应并改造环境,走好他人生未来的路。
良好性格是人形成崇高理想、正确信念、高尚道德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只有有正直诚信,是非分明,勤劳善良性格的人,才可能有高尚生活的追求。而坏脾气不良性格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人的健康,命运之神也不会照顾他。形成人性格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和教育,人在0至6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常言说,故乡长大的孩子乡音不改,儿时养成的性格禀性难移。因此,家教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孩子有良好性格,犹如一辆汽车装上优质发动机,一旦启动,就会起步快,速度高,运行好。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立性受到压抑,自尊心受到伤害,他或者是进行反抗,或者是逆来顺受。前者会形成倔强、暴躁的性格,一旦遇到难以忍受的屈辱或挫折,就有可能消沉退缩或自伤自残,甚至轻生;后者会形成怯懦性格,会胆小怕事、缺乏主见、自卑怯懦、优柔寡断。怯懦性格有身体方面的因素,更多是教育方面的原因。父母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或爱得过分都可能造成孩子的怯懦性格。一个人的幸福,性格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性格开朗、乐观、坚强、善良的人容易具有面对挫折,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既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性格,有乐观性格的人具有努力争取自己事业成功的魄力。
人的性格初步形成于婴幼儿期,关键期是0—2岁,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如果没有外界影响,幼儿的性格会自然而然地沿着原有方向发展。儿童性格的形成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某种生活习惯,取决于抚养人的养育方式,婴幼儿正是在家庭环境中由先入为主的生活方式和固定的行为模式养成了最初的性格。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安排,睡觉安排,排泄训练,自理能力训练等;行为模式包括对孩子各种行为的态度,对他说话的语调,对待他哭闹的态度,解决他怯生的方法等。而一些父母把孩子不良性格归咎于先天,说成是天生的,这实质是推卸父母自己对孩子好性格培养的责任。
培养孩子好性格,重点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在早期教育孩子时,满足他的精神生活需要。人不是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是有精神的需求。婴幼儿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往往超过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孩子出生后0—6岁之间最活跃的是大脑,这一时期他拼命接触环境,吸收知识,并要求获得情感的满足,父母要给他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二是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创造一个养成他良好性格的环境。孩子的性格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是父母的爱,是父母与之建立的亲子关系。孩子在刚出生的五六年时间内,几乎是父母或其他养育人的依附品,如果父母温存,孩子就恬静;父母暴躁,孩子就胆怯;父母严肃,孩子就认真;父母溺爱,孩子就娇气。总之,父母或教养人感情的微妙变化,时刻牵动着孩子的每一根神经,极其敏感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无形中促成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个叫小姜的孩子,是独生子,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学教授,他们生了男孩后更喜欢女孩,在小姜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打扮成女孩,给他扎小辫,涂脂抹粉,穿女孩衣服,时间久了,小姜喜欢和女孩在一起玩耍,行为习惯向女孩学习和靠拢,文静腼腆,不愿与男孩为伍,长大后仍如此。一次他在女公厕上厕所时,被一少妇大喊“抓流氓”赶了出来,被派出所带去询问。他从小在父母不良诱导下,已成为性格变态者,是一个心理异常者。这是其父母养育不当,违反科学地畸形培育与引导,损伤孩子性格心灵的结果。
在性格方面过分沉静或极端急躁的孩子多见于下面几种家庭:1是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使他很少有自己安排活动内容的机会,生活刻板单调,课后整天被关在家里,不准外出与其他孩子一起嬉耍。2是父母感情不和,甚至家庭濒临破裂,父母不但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和爱护,而且有时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心情抑郁,沉默寡言,自卑而不合群。3是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胆小怕事,受不起一点惊吓,一遇到陌生人或到了陌生的环境就害怕紧张。4是父母过度宠爱孩子,百依百顺,有过分行为也不及时制止,便养成了这类孩子在任何场合都为所欲为,旁若无人的性格。在这几种环境中孩子形成的性格,父母的态度起了主导作用。
好性格的培养和塑造对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好处。我们知道治疗身体上的毛病要打针吃药,是痛苦的过程;纠正性格上的毛病同样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孩子小时候性格上的毛病不及时纠正,等长大后一旦形成性格缺陷,要改正就非常困难。
从一定意义上说,父母的人格特质和性格决定孩子的人格特质和性格塑造。为了让孩子塑造较好个性,父母要活泼开朗而不轻浮,活泼开朗能给人生机勃勃、坦率而豁达的良好印象,轻浮会使言语举动随便,不严肃,不庄重;要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反应灵活而富有朝气,同时还要沉着冷静,这样才能具有文静潇洒、质朴开朗、彬彬有礼、刚毅果断、稳重沉着的风度美;要热情大方,热情是化解矛盾隔阂的阳光,一味严肃,动辄训斥,就未免使孩子望而生畏,无法塑造他的好性格;要反对矫揉造作、放荡等行为,矫揉造作,就会故作姿态,放荡就会行为不检点,不受约束,不利于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人的性格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倾向。性格内向型的孩子内心体验丰富,但不轻易外露,容易产生持久而深刻的消极心境,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态度要和缓,重在开导。性格外向型的孩子,内心激情容易爆发,消极情绪容易消除,对这类孩子的批评教育可以允许他把心里的意见倾吐出来,然后指出其某方面的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家教方式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小孩子过于内向,羞于介入社会,不与人交往,容易堕入小我的认知圈子,难以自拔,受到挫折和委屈时,往往孤独无援,又采取封闭信息,独立承受的处事方式,结果是常常不堪重负而崩溃,要么在自我里绕圈子,出不来,要么做出一些极端的事。北京大学一位社会学家调查了280名独生子女的成长史后发现,其中只有13人性格发展正常,极端外向型的有145名,极端内向型的122名,这主要是这些孩子幼小时家教造成的结果。人的性格总体形成,第一阶段在6岁前,这阶段最重要,第二阶段在12岁前,第三阶段在16岁前,好性格和不良性格大体在这三个阶段基本形成,所以,父母务必重视在这一时期对孩子好性格的培养。
人性格的基础是在早期生活中奠定的,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教养方式,养育态度,家庭气氛都会影响他的性格特点,成人的性格在童年形成。性格形成是长期的过程,父母要保护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让受到压抑是培养他好性格的秘诀。孩子幼小时的性格铸塑是他人生的重要奠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