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0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什么样的?

你们喜欢听音乐吗?爸爸妈妈有没有带你们去学习什么乐器呢?早在上万年前,我们中国人就开始接触音乐了。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个美妙又独特的民族音乐世界,也发明了很多关于音乐的概念和术语。

本篇我们就来聊聊《三字经》里关于音乐的这句话:“宫商角(jué),及徵(zhǐ)羽,此五音,耳所取。”意思是,宫、商、角、徵、羽这些音乐符号,在古代被叫作“五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来辨别的。

“五音”的由来

在中国,“五音”这个说法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周朝的时候,“五音”这个音乐体系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周朝的重要文献《周礼》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宫商角徵羽”,还把它们放在一起叫作“五声”。春秋时代的经典文献《国语》里也有关于这些音乐符号的记载:“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音乐里,声音最低沉深厚的不会超过宫声,最高最细的不会超过羽声。宫声是音乐里最主要的音调,音调就是从宫声开始,依次升高到羽声。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猜出来,宫商角徵羽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提到音乐,大家会下意识地想到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其实,这七个音源于西方的音乐,叫作西洋七声音阶。和西洋七声音阶相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符号,宫、商、角、徵、羽只有五个音,所以它们又叫作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相当于西洋七声音阶去掉了fa和si,也就是do、re、mi、sol、la。难道中国音阶就比西洋音阶要少两个音吗?其实也不是,那少掉的两个音,在中国音阶里叫作变徵和变宫。所以,中国古代的完整音阶其实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古人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非常高的,在他们眼里,不同声调的音乐,听着会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代的学术著作《管子》这本书,非常生动地记载了人们听音乐的感受:“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jiào)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zhì)登木以鸣,音疾以清。”意思是,当我们听到了徵声,就好像是听到了我们抱走小猪崽时大猪的那种高亢的惊叫声。当我们听羽声,就好像是听到了荒野里马的那种尖厉的嘶鸣声。当我们听宫声,就好像听到了牛在地窖里的那种低沉还有回音的叫声。当我们听商声,就像听到了羊从羊群里走丢时的那种叫声。当我们听角声,就好像听到了飞到树梢上的野鸡那种又清又快的鸣叫。这段话既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不同的音调之间音高的区别,也让我们感受到古典音乐那让人身临其境一般的魅力。

在史书中,也经常出现宫、商、角、徵、羽这些声调的踪影。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壮士叫作荆轲,他接受了一个要付出自己生命的任务,那就是去刺杀秦国的国君。在他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燕国的太子带着他的门客一起去河边送别荆轲。在告别的时候,太子手下的一个乐师演奏着一种叫作“筑”的古代弦乐器,荆轲在音乐声里放声歌唱,唱的就是变徵这个音。听到变徵这个音调后,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悲伤,流下了眼泪。接着,乐师改变了音调,开始弹羽声,荆轲也跟着唱起了羽声。听到羽声这个音调后,在场的人们都慷慨激昂,提起了精神,眼睛瞪得圆圆的,连头发都竖起来了。

在周朝的时候,人们演奏音乐不只是为了听,还是为了用音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周朝实行的是礼乐制度,用礼和音乐来约束人们,规定不同身份的人要享受不同的音乐。所以,在古人眼里,音乐也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意思是说,宫声代表着国君,商声代表着大臣,角声代表着老百姓,徵声代表着事情,羽声代表着物品。所以,当时的人觉得,只有这五种声音都不发生混乱,国家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富足。

这件事儿听上去好像迂腐得很,但背后还真有那么点逻辑存在。比如说,周朝时,郑国这个地方的音乐比较特别,经常在曲子里使用一些不符合当时正统音乐标准的音调。对于郑国的音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完全听不下去的,评价说郑国的音乐是非常放荡混乱的。结果,郑国是周朝时第一个公开和周天子打仗的国家,并且还赢了,从此周天子的威信就大大削弱了。

你粗略一看,这事儿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啊?但仔细想想,郑国之所以被人说“音乐不正经”,是因为这个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很发达,风气也较为自由,所以就不太会被条条框框约束,音乐自然也就更开放、更自由一些,这也导致这个国家并不会认同一些大家都遵守的条约,最终和周天子开战了。音乐并不是导致郑国挑战周天子的原因,而是表现出的一个结果而已。

孔子在《论语》里就感叹过这种现象,后人也总结出一个成语,叫“礼崩乐坏”,意思是封建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破坏。从这个成语我们就可以看到,礼仪和音乐,是维持封建制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乐器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古代的乐器。

既然要演奏音乐,就一定要有乐器,中国古代的乐器五花八门。《三字经》里又有这样一句话:“匏(páo)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意思是说,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是我们古人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所以被称为“八音”。虽然叫作八音,但我们古代的乐器是远远不止八种的,因为一般来说,每种能够制作乐器的材料,都能够制作出好几种不同的乐器。

金属、黏土、皮革、木块、石头这五种材料都比较坚硬,所以比较适合制作打击乐器。用石头制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叫作编磬(qìng),一般是把一组片状的石头悬挂起来,通过用小木槌敲击它们来发出声音。因为这些石头有着不同的大小和厚度,所以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编磬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古典乐器,更多是作为一种礼器出现的。一般来说,编磬这种乐器是和编钟一起来演奏的。编钟和编磬的发声原理比较相似,古人先用金属铸造出大大小小的钟,和石片差不多,不同大小的钟被敲击的时候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然后,人们就把这些钟悬挂起来,通过敲击它们来演奏音乐。因为编磬是石头做的,编钟是金属做的,所以编磬和编钟合在一起演奏出的声音就被叫作“金石之声”,这个词也是音乐的意思。

因为黏土能够制作出陶器和瓦片,所以黏土类的打击乐器一般是陶片和瓦片做成的,最有代表性的黏土类乐器叫作“缶”。别看缶这种乐器是黏土制作的,它可是很受周朝贵族喜欢的。当年,秦王和赵王一起聚会谈判的时候,秦王就曾经亲自为赵王击缶。

和黏土不同,木头受到敲击时本身就能发出响亮的声音,所以古人一般用木块制作拍板、梆子这些乐器,用来打节拍。但不同的乐器,打节拍也有不同的声音。古人还会用动物的皮革制作出鼓这种乐器。和其他材料的打击乐器不同,皮革做的鼓更有弹性,能够发出更浑厚的声音,所以古人一般会在祭祀和打仗的时候敲鼓,来增加队伍的气势。

匏瓜、竹子这两种材料一般用来制作管乐器。匏瓜可以制作出笙和竽等多种乐器。战国时期有一个寓言故事,叫作“滥竽充数”,说的是一个人明明不会吹竽这种乐器,但是他混在一群会吹竽的乐师里,假装自己会吹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指的就是那些明明没有本事,却冒充自己有本事的人。而这个成语里提到的竽,就是用匏瓜制作出来的。另外,因为竹茎的中间是空的,我们要是对着竹筒吹气,就能听见声音,所以竹子也非常适合做成乐器。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的笛子,以及箫,就是用竹子制作的管乐器。

因为丝线可以制作成琴弦,所以用丝线制作的乐器叫作弦乐器,比如古琴、琵琶、胡琴、古筝等等。这些弦乐器的音色非常独特,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乐器我相信不少人比较熟悉,因为很多人现在还在学,还在演奏。这些乐器都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它们不仅仅是乐器,其实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知识卡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宫、商、角、徵、羽这些古代的音乐符号,被叫作“五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来辨别的。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是我们古人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所以被叫作“八音”。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出自《管子》。意思是说,当我们听徵声,就好像听到了我们抱走小猪崽时大猪的那种高亢的惊叫声。当我们听羽声,就好像听到了荒野里马的那种尖厉的嘶鸣声。当我们听宫声,就好像听到了牛在地窖里的那种低沉还有回音的叫声。当我们听到商声,就像听到了羊从羊群里走丢时的叫声。当我们听角声,就好像听到了飞到树梢上的野鸡那种又清又快的鸣叫声。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出自《礼记》。意思是说,宫声代表着国君,商声代表着大臣,角声代表着老百姓,徵声代表着事情,羽声代表着物品。

礼崩乐坏

出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意思为封建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nY3Q7a4Lu9xHfOUlzYOhizUctmeYnEBsb8hVe2k4et+BTKK3OMjf8LGSf1r3m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