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时珍”与中医巨著《本草纲目》

一提起备受世人瞩目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人们就会立刻联想到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这是他花费整整二十七(35~61岁)个春秋,用心血打磨出来的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李时珍(1518~1593年)出生于祖传世医家庭。自幼受家父行医治病的熏陶并逐渐爱上了医学这一行,他二十二岁时正式向父亲提出学医的请求。“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志死不怕难”。父亲热情地支持了他的医学生涯。他善于动脑筋又苦于钻研,在他为父亲当帮手的时候不仅认真记下医病的全过程,也时常向父亲提出一些连父亲也要认真思考一下才能解答的问题,这也引起了父亲对他的重视。他35岁立志修《本草》。父亲给他一本当时汉医中人人遵循的《本草》让李时珍熟读,他边读边结合医病的经验去思考。他发现祖辈信靠的《本草》药书中竟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对草药的解释说法不一,分类混乱庞杂等。这是因为以往的药书多出于朝廷堂之手,撰文者大都怀有成见,闭门写书,根本不收集民间习惯用的精华验方。比如唐人陈藏器编写的《本草拾零》对本草品物的补充,让有些地方得到了完善。而在后来宋人编写的几种草本书里,医师由于偏执心理作祟却把陈氏补充完善的内容删掉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李时珍想如果世代医家不断地按错误的药学理论解释开方配药,势必会延误患者治病,严重者可能会造成性命危险。李时珍认为:民间人们重视的“验治药方”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药用有实效,怎有随便删掉之理?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医师,他认为,应该把古人漏掉的包括尚没有被发现的药材收集起来,使世间的有用之药材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李时珍这时已经三十五岁了,但是他立志以旧《本草》为基础,加以修改、整理、补充,撰写出一部系统完善、分类清晰和没有任何个人色彩的药学书籍来。

从渔民家里取经获秘方,重新修整《本草》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李时珍在行医中不断探索,在验治中收集资料,他利用去荆王府和太医院共职的机会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查阅了八百多种医书、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按照李时珍的思路计划,资料收集与汇总行医经验并重。但在实际编写工作中,比较鉴别越深入,困难就越大。比如对药物的生长和形状“旧本草”说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比如“狗脊”这味药,就有不同的记载。究竟以哪种说法为准呢?李时珍停下手里的笔苦思苦想,最后还是决定走出去亲自采药走访四方,他觉得只有实地实物考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从此,他的足迹遍及靳州的山山水水,并在农夫的口中他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在渔民家里他获得了经验秘方。有一次采药经过一山谷时,他发现了满山开满了黄色的山花,询问路边的焦夫才知道,这种花叫曼陀罗花,俗称“洋金华”。有人用它结的种子泡酒,服后精神恍惚,好似喝醉了一样舒服说笑不止,而自己却全然不知。李时珍由此想到,这莫非是失传多年的由东汉名医华佗配制的《麻沸散》的主要成分?他又经过反复实验研究终于揭开了《麻沸散》的秘密。《本草纲目》由此记载洋金华主治:“诸风及寒温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治癫痫及脱肛并入麻药类。”李时珍实地考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此深受鼓舞,他乐于不耻下问的精神,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在民间他拜药农为师,收集来许多宝贵的单方和验方,获得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27年的血汗终成巨著。经过漫长的岁月辛劳的他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高山峻岭,终于在他61岁的那一年,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综合群籍”,“采访四方”又集中医药物之大成的巨著。全书共分52卷,记录了动物、植物、矿物等药品共1892味,总结收集民间经验又增加了374种,历代药方11096个。总的说起来这部巨著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可为当时中国药书之最。后世医学家的实践证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被誉为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他和他的书一道至今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为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四百年来《本草纲目》在中国与海外均享有很高的盛名。在明朝万历年间就传到了日本,先后再版了九次,后来又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流传到世界各地,深受众多医学家的崇敬。李时珍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医药学家。 fhv+Ob6xpLBweJI1gaMQFl5CSdMSEqvJi1jbwsYZiNaOw4B/l2Tbs0HkU4bs2B7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