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幸福是什么?

在一生的追求中,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问问身边的人,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幸福。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特定的答案,但本质都是幸福。无论起初的动机为何,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幸福。

那幸福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一词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看上去幸福的确是一个极含糊的概念。人们往往把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最衷心的愿望称作幸福。然而,愿望不仅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同一个人的愿望也会发生变化。

真的实现了愿望,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是否幸福也很难说,这要看它们是否真正带来了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费尽力气争取某样东西,争到手了却发现远不如想象的好,也是常事。幸福与主观的愿望和心情如此紧相纠缠,当然就很难给它定一个客观的标准了。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思考幸福——它是积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在哲学和宗教上,它与美好生活的概念紧密相连,但又不完全相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幸福的追求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因为所有其他目标,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通往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

生活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意义的价值持不同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关于良好生活之本质的差异化理论。幸福因人而异,因国家而异,甚至因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异。换句话说,面对同样的事情,有的人会觉得幸福,有的人却并不觉得幸福。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幸福”这个词说起来简单,内容却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

我们的幸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是成就幸福的关键?幸福有统一的标准吗?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幸福?其实,这些问题很难有标准的答案,因为幸福不是标准件,正可谓:“名可名,非常名”。

幸福与金钱的关系

很多人在生活中总围着金钱打转,认为如果自己拥有更多财富,能生活得更满意、更幸福。从生存上来说,这种想法无可厚非。财富的确可以让人更安心,而且可以解决很多没钱就解决不了的问题。金钱和随之而来的对幸福感的渴望促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努力。

一些人追求的不仅是财富,还有财富带来的自由和舒适感。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依赖他人——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拥有财富的好处。因为钱可以买到时间。只要足够有钱,就能减少为了温饱而工作的时间;只要足够有钱,不管自己想做的事情能不能赚钱,都可以自由地放手去做。

金钱本身并没有意志、感情,它也不懂得善和恶,也不会爱和恨。它既可以为做好事的人服务,也可以为做坏事的人效劳。善与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范畴,并不存在于金钱之中。因为只有人,只有人的思想和行为,才可以进行道德的评价,才能有善良和罪恶之分。金钱本身并不具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属性。

因此,钱既不是众善之门,也不是万恶之源。钱之所以或被追求,或被咒骂,并不是由于钱本身,而是由于什么人占有了它,以及用它来做什么样的事情。汝之良药,彼之砒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怕德不配位,迷失自我,被金钱财富绑架,丧失美好人生。

时至今日,在作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习惯性地先考虑物质,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做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非基于难以衡量的情感或意义。

在商业中,我们用资产的现金价值来衡量公司;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誉、声望或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因为它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金钱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外,只是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把幸福的源泉寄托在外在物质上,人就会走上一条永远都把幸福寄托在下一个目标和下一刻的路上,永远被一股内在的空缺感所驱使、停不下来。越努力,越焦虑。在得到一个物质,经历短暂的愉悦之后,很快又被更大的空缺感所包围和驱使,于是不停地想要通过抓住外在来实现自身的圆满,这是导致人经历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重要根源。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金钱从来没有使人快乐过,它也不会使人快乐。金钱不具备产生幸福的本质。一个人拥有得越多,就越想要。”

如果人们认为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就能带来幸福生活,那么在基本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去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幸福当然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但仍然感到不幸福,那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已无法解释人们的不满。

人们有时会迷失于追名逐利,而最终忘了当初为什么要赚钱。同时,金钱并不是唯一干扰我们的媒介。其他目标,比如想要证明自己正确的欲望、美貌、名声,都会干扰我们获得幸福。我们总以为幸福来自外在,所以费尽心思去追求物质的丰厚。却不知,物质是生活所需,追逐物质并不能让我们的幸福稳定持久,真正的幸福快乐来自我们内在的丰盈感受。

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停留在满足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正是这种无知的理念,加上不断用偏执的执念去寻找幸福,才造成了痛苦。如果这些人可以将“物质至上”观念转变为“幸福至上”观念,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首先,嫉妒感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将会大幅度下降。更广泛地说,如果“幸福至上”获得成功,那么个人及世界的纷争将会减少很多。

幸福至上,就是要把幸福视为终极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幸福并不是要我们摒弃拥有物质,而是把物质从生命的第一位移开。就像佛祖所说的:“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

欲望实现了,人就会满足,但张扬了欲望而外在条件无法匹配时,人就痛苦。因此,把欲望控制好,把物欲管理好,是建立幸福的基本技巧。其实,幸福的源头,都在一个字里面,这个字就是“心”。心里有,就什么都会有。心里没有,就什么都没有。若问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你的心里。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得出:当拥有的财富达到一定水平时,我们的幸福感就不再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财富在影响个人幸福感方面的占比越来越小。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唯一因素。对金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很容易让我们长期感到不满、郁郁寡欢。

如何使用金钱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在多数情况下,花在生命体验上的钱会比花在物质上的钱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因为相比于物质,体验所持续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能带给人更多的回忆和期待,也让我们有更多可以在未来分享的故事。也许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体验把我们和他人联系起来,增强了一个人的社会联结,这正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金钱与幸福有一定的关联。拥有金钱的确会让人觉得有安全感;而让人觉得不那么幸福的,是对金钱的追求。有意思的是,追求金钱最好的方式,是在追求其他有意义的行为过程中顺带赚钱。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以能感受到幸福的方式去使用金钱,串起每一天的快乐,就能编织成一条让自己人生幸福的项链。

你拥有什么,同时你也被它束缚。幸福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以及你能否将内在情绪从消极转变为积极。要想获得幸福,就需要积极地去感受它,而不应该等着别人把幸福施舍给你。

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个人及社会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将注意力从追求物质和名利转向追求幸福的人,绝对可以提升自身幸福的深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今天很多人都致力于研究何为幸福。幸福的定义以及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我们至今仍在讨论。近年来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幸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当了解了各种研究后,我们就会发现积极情绪和幸福息息相关。以前人们认为拥有的财富越多就越幸福。但现在人们认为财富非但不能帮助增加幸福感,有时候反而会让人感受不到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哈佛大学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进行了非常严谨的研究,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访问和实验后发现,无论种族、宗教、文化或性别如何不同,要让一个人的生命能够真正绽放,需要五个元素,塞利格曼教授将这五个元素合并称为PERMA法则。

第一个字母P,代表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在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当中,可以把积极情绪分成十种,分别是爱、快乐、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娱乐、启发和敬畏。你可以去感受自己不同维度的积极情绪。

第二个字母E,代表投入与专注(Engagement)。你有没有感觉到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地投入与专注,几乎忘了时间,时间为你而停止,而你自己,也全然沉浸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

第三个字母R,代表人际关系(Relationship)。跟别人培养健康、积极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个字母M,代表意义(Meaning)。你有没有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找到自己的意义?知道你为何而做,为何想做?你做的事情,有没有符合你的价值观?这可以是一种使命感,可以是一种信念,让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所在,这种意义感,让人活得比较踏实。

第五个字母A,代表成就(Accomplishment)。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是让我们生命更满足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在生活中,不要停步不前,而要挑战自己。如果有一些事情你能做得很好,那么,这些事情将会给你带来成就感,让你感到自豪。

你不需要在五个元素中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在你的生活当中,当你去思考这五个元素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出某些场景或某些状态,是符合这些元素的,要是你觉得生活当中特别缺乏某个元素,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强它。

同时,这五个元素,也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拥有积极情绪,你的关系会得到改善,个人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同样地,当你有成就感,找到意义的时候,也会有比较大的机会去培养你的积极情绪,让你更投入工作,获得更好的关系。

幸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的五个元素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没有哪个元素可以单独定义幸福,每个元素都在诠释幸福,每个元素都能促进幸福又相互独立。

幸福和成功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幸福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上的表现更好,活得也更开心、更长寿。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是作为目标还是达到目标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幸福有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既有天生容易幸福的人,也有天生难以幸福的人。虽然我们都想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但是遗传的影响不容否认。不受遗传影响的另一半幸福将受到后天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和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这样的话,能改变的部分就比想象的要多。

环境要素包括的内容很广,有人际关系、财富、健康。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我们把这些环境要素全都加起来,对幸福的影响也只占整体的10%而已。很多人每天都在为改善环境要素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做会提升幸福感。然而数据表明,这样做虽然不是毫无用处,却也不会具有决定性作用。

那么,剩下的40%是什么?这就取决于主观因素,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积极采取了行动尤为重要。因为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的话,就会感到幸福,比如向他人表达谢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采取行动后是否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采取行动这件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幸福。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沙哈尔认为,人的各种心理体验是一个连续体,就如同数轴一样,负的一端是自卑、抑郁、沮丧等各种不幸福的心理体验,而正的一端是成就感、满足感等一系列幸福的心理体验。要想获得正面的心理体验,获得幸福,其关键不是让负的一端消失掉,而是如何相“加”才能到达正的一端。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各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上,然后想办法去获得它们,进而获得幸福的人生。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关于幸福的转化模式——“从负到零,从零到正”的动态转化。现实中,那些幸福的人,更关注如何实现从不幸到幸福的转变。这就是一种正确的心理模式体现。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衡量幸福的标准不限于生活满意度,还有人生的蓬勃程度。它的主题不再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若干可测量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一种真实的东西,都能促进幸福,但没有一种可以单独定义幸福。积极心理学的这一新论断,避免了一元论,五个元素构成了人们对幸福的多维度认识。

幸福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更是一种能力。实现幸福有多种途径,但我们就是发现不了幸福的“固定位置”。没有哪一种物体、事件、结果或生活环境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积极情绪和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他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比如快乐和爱,而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消极情绪所控制。幸福是常态,而痛苦只是小插曲。

在积极心理学里,积极情绪分成十种,分别是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娱乐、启发和敬畏。情绪个人化的高度,取决于个人的内在理解和感受。

积极情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问题是,它只是人们的瞬间感受,来去匆匆,且完全取决于具体情景。我们或许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单一的感受,我们并不能领会其深层或内在意义。快乐只是暂时的,它们会随着追求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且受到外部环境、事件的制约。

关于积极情绪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积极情绪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等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辆车,而你也得到了一辆车,你就会感到满足。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的期望跟着膨胀,于是就算客观条件其实改善了,我们还是可能不满意。而在一切不顺的时候,我们的期望也变得保守,于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烦,很可能心情也不会更低落。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沙哈尔曾明确说过:“许多人都会把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商业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实,生活也和商业一样,而幸福感的多少就是衡量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可以把消极情绪看作支出,将积极情绪看作收入,当积极情绪大于消极情绪时,就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是盈利的,是幸福的、有质量的。反之,生活则是不幸福的、质量不佳的。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面临的情况都是消极情绪远多于积极情绪。许多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所困扰,或者空虚、寂寞,或者烦躁、不安,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出现了长期抑郁这一‘情感破产’的现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地激烈化,人们面临的幸福危机会进一步扩大。”

幸福也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积极情绪和意义,就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一样可以相互促进。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心存使命感的时候,我们将获得更大的幸福;在我们从事的工作中找寻积极情绪,可以加深其意义。如果想要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积极情绪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

只有在自己选择的积极与意义并存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至于我们能否从工作中找到自由,取决于我们是愿意受制于物质财富、他人的期望,还是被自身的情感和热情所推动。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求的一切,无非就是个感觉,无非就是种体验。但我们很多人,都迷失在攀比和手段上,执迷不悟,完全忘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所以,就会出现一个“众生皆苦”的现象。比如我们一味地追求“开心”,这种感觉往往是被情绪脑支配着,却忽略了大部分的开心往往只是一个个片段,是在满足暂时欲望的及时满足,你会发现过后或者在某个瞬间会莫名地有一种空虚感。真正的开心是在追求长远目标后价值产生的过程,不是人生苦短的及时行乐,而是愿意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选择延迟满足。

若要为幸福而奋斗,人们必须相信他自己有资格拥有幸福。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信念,接受真正的自己,把虚荣的东西抛开。我们必须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积极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条件,然后再用心体验。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有些条件则在于自己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有意义的人生。

幸福应该是积极情绪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幸福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Y1uVN3IVHGZOu/ABd4G0wsi4nWxMnJuZLcVNnr//Mx37XbmSZqNUSCqQSeE/lj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