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记黄云(黄昌熺)同志的革命征程

苏 卫

黄云同志照片

黄云(黄昌熺)(1921—2011),祖籍广东阳春河西塘基头村,1921 年 3 月出生于广州市,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1997 年 2 月离休。

黄云青年时代在阳春参加革命。1938 年 8月在高二学年期末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 年 5月调入“珠江纵队”之后,曾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中共阳春县委书记。1946年 6 月,北撤 山东编入新四军(改名为黄云)。1949 年底南下入桂,先后担任中共梧州地委宣传部部长、桂林市委第一书记、广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等职。1985 年 6 月至 1993 年任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黄云关爱老百姓和战友,热爱书法及诗文,出版个人书法集多本,并著有诗词集《桂海桑野》和回忆录《岁月如斯》等作品。

一、少年立宏志

黄云的父亲黄其桢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1925 年因公殉职。1927 年,黄云的生母杨卓生带着 6 岁的黄云及其小弟回到阳春农村跟着大妈罗才儒一起生活。因小弟病故,1930 年,杨卓生带黄云重回广州生活,黄云进入广州第 41 小学继续读书。刚读完四年级,因经济支撑不了,黄云又随生母回到了阳春,随后参加阳春中学办的补习班,因考试获得第一名,被特批连跳两级,直读阳春中学初中,三年之后,考入省立两阳中学。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黄云开始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在努力学好文化的同时,关注时事政治,接受进步思想,组织和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在暑假期间,他从阳江步行回到阳春,沿途宣传抗日精神。1937 年 10 月,中共广州市外县工委派出往阳春的共产党员、广州“青年群社”成员章沛、叶镜澄、刘文昭(阳春县潭水人,广州大中中学学生)三人到阳春,成立了中共阳春党小组。一次偶然机会,黄云认识刘文昭,刘文昭约黄云见章沛、叶镜澄,黄云与章沛等接触时听到章沛讲广州话,黄云便用广州话回话,两人沟通很融洽,后来一直保持联系。10 月,阳春党小组和青年群阳春分社实际掌握了《阳春日报》宣传抗日的舆论阵地。林举铨、李华、曾昭常、郑宏璋、黄云、郑英昌等骨干,积极参加青年群阳春分社控制下的《阳春日报》的编辑工作,黄云被列为入党重点培养对象。

1938 年 8 月,高二学年结束时,在章沛、刘文昭的推荐下黄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党组织在阳春县吸收的第一个党员。9 月份,黄云又回到两阳中学读高三。开学军训期间,日军已入侵广州,飞机飞到阳江、阳春轰炸,学校被迫停课。此时,黄云决定停止学业,和刘文昭一起开展青年群阳春分社工作,全心投入革命事业。

二、决心跟党走

在阳春,刘文昭、黄云抓紧建党工作。1938 年 11 月,发展林举铨、李华(李丽华)入党。1939 年 1 月,黄云先后发展阳春中学学生林启荣、罗杰入党,刘文昭发展柯世梯入党。4 月,因日寇飞机轰炸,办学于阳江的两阳中学迁到春城,后再迁到阳春松柏大间村严氏宗祠。当时学校决定:因受战乱停课影响,高三学生需要再补课半年,才能发给毕业证书。这时黄云下定决心,放弃文凭跟党走,不再回校。

1939 年 5 月,两阳党组织根据中共广东中区特委决定,筹办组织“两阳赴新鹤前线慰问团”,到新会圭峰山等地慰问国民党抗日部队。中共阳春特别支部接到这一指示后,指派黄云牵头,通过青年群组织发动群众、青年,利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 20 周年之际,搭“义卖献金台”,义卖纸花筹款慰问抗日前线将士。此次前线慰问团,由国民党徐永恒任团长,黄云担任副团长,慰问团秘密成立党支部,黄云任书记。

此次行动圆满结束,9 月,黄云通过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组织并成立了一支 20 余人的战时工作团(简称“战工团”)。中共阳春特支委希望党小组能借这个机会在农村中发展党员。中共两阳工委还派出阳江女党员梁文坚、庞瑞芳到阳春“战工团”工作。此时已在两阳中学读书的林启荣和春中(阳春中学,现阳春一中前身)女学生鲁焕英(鲁焰),也坚决停学留在“战工团”,由黄云带团下乡。虽然说“战工团”是国民党县政府下属的独立组织,但配给经费极少,团员没有工资领,每人每月只有伙食费 7 元。大家不计较待遇,背起几件衣服,穿上自编的草鞋,意气风发地奔向山区,深入三甲、双滘等地方宣传抗日。然而,当时要在山区发展农村党员难度很大,加上国民党阳春当局对这些放弃学业搞抗日宣传的学生有所警惕,规定他们所到之处只准停留几天,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当地农民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几个月后,黄云向支部书记刘文昭建议:“战工团”在宣传抗日方面能起一些作用,但这种跑面不驻点的活动方式,难以实现发展农村党组织的设想,应当改变策略,另想办法,把根扎到农村去。

三、蟠龙搞革命

1940 年,黄云根据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形势分析,主动向党组织提出:为防日军入侵,应该未雨绸缪,在离春城不远的山区,选择有潜力成为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发展党组织,为下一步开展武装抗日做准备。他主动提出到阳春蟠扶乡(今蟠龙、扶民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0 年 3 月,阳春特支贯彻两阳工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将黄云、梁文坚调离“战工团”,派黄云(时任阳春特支支委)到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梁文坚到先农乡中心小学任教师。

蟠扶乡属穷困山区,离春城约 15 公里,四面环山,东接恩平县山区,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黄云第一次到蟠扶乡是以找“春中”时期相熟的校友严仕铭为名,之前严仕铭任蟠扶乡中心小学校长时,曾在春城与黄云见面,表示欢迎黄云到蟠扶乡任教。这次黄云的到来,蟠扶乡突然得到了一个高才生,令严仕铭这个“蟠龙王”喜出望外。

黄云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借助严仕铭的关系避开乡长陈国福的监视,主动提出将严仕铭家的牛栏旁边的一间杂物房作为卧室。严仕铭白天和黄云都在学校同吃,一起研究教学事情,为了有更多时间倾谈,晚上干脆也到杂物房一起住。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严仕铭完全明白了黄云胸怀抗日的大志。但由于严仕铭在工作和其他方面对乡长陈国福疏远了,半年后,陈国福便排挤严仕铭,不让他当校长。严仕铭只好离开蟠扶乡到阳春某小学任教,黄云则由组织安排转到阳春先农乡中心小学任教。

此后,黄云利用暑假回春城的机会,继续加强对严仕铭培养引导。

四、先农当书记

1940 年 8 月,中共两阳特派员调陈奇略到阳春先农乡屯堡小学以任教师为掩护,负责中共阳春党组织的领导工作。根据上级决定,中共阳春特支改为中共阳春分委(相当于县委,以下简称阳春分委),陈奇略任书记,组织委员为郑宏璋,宣传委员为陈国璋,3 人均在先农乡屯堡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中共地下工作,屯堡小学成为中共阳春分委机关所在地。

1940 年 8 月,中共阳春分委任命黄云为中共先农乡支部书记,邓泰升、邓水生、周道庄为支部委员。中共阳春分委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掩护党的地下工作,宣传抗日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团结广大群众,决定由郑宏璋在屯堡小学内开办大众药物供应所,出售药物,并无偿给群众看病,深受群众欢迎。而中共先农乡支部书记黄云与邓泰升等支委,平时以下村家访为名,利用与农户家长接触的机会,积极与家长倾谈抗日思想,物色抗日骨干,培养入党对象。

通过中共阳春分委和中共先农乡支部所有党员的共同努力,在各村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加上第五保、第六保、第七保(三位保长都是中共党员)的保丁密切配合,先农乡的农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形成了可靠的抗日根据地,为后来群众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伤员、积极拥军夯实了基础。

五、抗日保家园

1941 年,国民党当局为防备日军利用公路向阳春进攻,动员民众按规定标准破坏阳春属春(湾)新(兴)、春(城)三(甲)、春(城)岗(尾)、春(城)合(水)公路,在路面挖掘梅花坑,拆毁桥梁,拆毁阳春县城古城墙和圩镇、农村的城墙碉堡共 240 座。原来驻守在两阳、恩平、新兴一带的国民党正规军 158 师、154 师怕与日寇正面对抗撤到了罗定、新兴等地。

1941 年 3 月 3 日,日军入侵阳江城,中共两阳特派员计划组织两阳武装队伍。同日,阳春分委召开会议决定:集中先农乡公所的第五、第六、第七保掌握的 30 人枪,成立抗日人民武装队伍;在日军侵入阳春时,黄云负责往东山蟠龙建立抗日根据地,郑宏璋负责往西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并通知在春湾小学的黄云紧急部署,在日军沿漠阳江入侵时率领学生、群众在北部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黄云向两阳中学(校址在松柏)支部书记林启荣布置任务后,立即赶回先农乡屯堡小学听候中共阳春分委安排工作。阳春中学(校址在三甲)党支部的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从三甲步行回春城,等候组织分配战斗任务。南边两阳交界处的中共横山小学支部负责人林元熙、廖绍琏等已组织了 80 人的人民抗日自卫队和 20 余人的政治宣传队,计划在阳江的横山、阳春的金堡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后来因日军没有进入阳春,阳春分委撤销之前的部署,黄云仍返回春湾小学。9 月,黄云被调到三甲乡中心小学以教师职业作掩护,负责春西党组织的工作,并联系在三甲乡的阳春中学党员和在庞洞乡念七小学任教师的邓学辉、范林,加强党的领导。

六、拓展党组织

1941 年 9 月,为加强中共阳春分委对青年、妇女工作的领导,中共两阳特派员决定,增加黄云为中共阳春分委青年委员、梁文坚为妇女委员。

1942 年 7 月,中区特委派周天行任中共恩(平)阳(阳江、阳春)特派员。为加强中共阳江党组织的领导,调陈奇略回阳江协助周天行工作,中共阳春分委由郑宏璋任代理书记,陈国璋为组织委员,黄云为宣传委员。

9 月,为了在阳春东山蟠龙建立抗日根据地,周天行派黄云重返蟠扶乡中心小学以任教师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这是黄云第二次进入蟠龙任教师,当地群众称“秀才”又回来了,威望很高。因乡公所与小学相邻,为了避开乡长陈国福的监视,黄云再次以严仕铭家牛栏旁的杂物室作卧室,与严仕铭同吃、同住、同工作。严仕铭时任蟠扶乡副乡长、蟠扶乡中心小学校长。周天行又抽调阳江县党员陈华森(化名陈树德)和阳春中学毕业的党员陈明到蟠龙沉冲小学当教师,加强蟠龙党组织工作。

1943 年 2 月,黄云认为严仕铭入党条件已经成熟(这个时期上级指示暂停发展党员),给中共阳春分委写了一份介绍严仕铭入党的报告,中共阳春分委把报告呈送周天行。中共中区特委经研究破例批准严仕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华森和严仕铭都是农民出身,教学之余,共同参加各种农活,和农民打成一片。黄云、陈华森、陈明等在蟠龙结交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在高小学生中建立抗日少先队,培养教育严仕铭的弟弟严仕郁和欧圣聪、钟景宏、陈义珘等一批进步学生,为后来建立六团培养了骨干力量,也把学生家长培养成为“二五减租”的积极分子。

七、从戎壮军威

1943 年 5 月,中共中区特委决定培养武装斗争骨干,为开展两阳武装斗争做准备,从两阳党组织中分批抽调党员参加抗日游击部队。第一批抽调阳春党员黄云和阳江党员陈奇略、林元熙、梁元谋等到珠江三角洲参加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从此,黄云结束了长达六年的中共地下党工作,转入武装斗争的新阶段。黄云先到阳江与林元熙会合,再前往开平,在中共粤中地区机关与其他县入伍的同志会集后,一起向顺德县出发,到达中山县五桂山(“珠纵”司令部)。他在五桂山当过“群众工作团”团长,负责抗日宣传演出;在三乡独立中队任中队政委。1944 年 10 月,黄云随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和主力大队 500 余人组成的挺进部队,从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始挺进粤中。

1945 年 1 月 20 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梁鸿钧任司令员,罗范群任政治委员,谢立全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刘田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黄云在一团一连任指导员。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于当月首战高明县城,战斗中,黄云主要负责率领一批战士干掉敌人设在山上的一个警戒班。攻下高明城后,解放军扩编至四个团。

2 月 21 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攻打新兴县城计划流产后(因情报有误,放弃攻打计划),于 22 日下午行军至蕉山村做饭休息,被尾追而来的国民党第 158 师 413 团包围,部队仓促反击,黄云率领的一团一连由断后变前锋,顽强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撤退。因准备不足,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遭到较大的损失。部队撤到安全地带后,领导将政治部、警卫连所剩的人,加上黄云的一团一连及各部队走散的干部、战士有 100 多人,编成一个连队,由黄云负责。

蕉山战斗失利后,部队转到恩平,随之成立了第五团。黄云调任该团政治部主任(后调回一团任副政委),政委是郑锦波,团长是吴超炯,吴超炯是恩平人,后因叛变革命被开除,司令部迅速调派四团的陈中坚任五团团长。

2 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入阳春县东北边缘的茶园乡,击退国民党茶园乡联防队,部队进行短暂休息,司令部决定筹建第六团,任命霍文为团长,黄云为政委,并以司令部警卫连“雄狮队”为基础,在阳春发展队伍。因霍文在蕉山战斗中负伤未归队,筹建工作由黄云负责。因当时进入阳春的抗日解放军只有司令部和一团,六团尚在组建,司令部与一团不便公开,故以六团名义发布第一份安民布告,布告落款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霍文、政委黄昌熺。”

1945 年 3 月 13 日,黄云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经阳江大八乡转到阳春轮溪乡(现为阳春轮水一带),再挺进到阳春先农乡。回到自己工作过的地方,黄云像回到了自己的家,并且这次回“家”是带来数百人的武装抗日队伍,黄云同志觉得十分高兴。

国民党顽固派阻挠人民开展抗日活动,3 月 18 日上午,国民党阳春县县长陈启钊纠集县自卫大队与合水(二区)、春湾(三区)、潭水(五区)的联防中队及一部分乡自卫队,共 300 余人,由北向南进发,抢占七星岭制高点,企图袭击抗日解放军。又派人到阳江县请兵,与联防队会合,由南而北夹击抗日解放军。抗日解放军随即抵抗,与国民党阳春保警发生交火(史称七星岭战斗),经过激烈战斗,击退国民党阳春保警联防队的进攻。

当天下午,对先农人民来说是个非常激动的时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在先农沙塘岗村宣布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黄云任团长(时年 24 岁),郑宏璋任政委,陈国璋任政治处主任。19 日、20 日司令部从雄狮队及一团抽调一批军政干部和一个机枪班、一个步兵班的老战士做骨干,加上来自两阳的新战士,在先农乡沙塘岗、龙塘等村集结,编成六团两个连。第一连连长为陈超,副连长为冯锦,政治指导员为邓启祥,文化教员为陈枫,政治服务员为陈明、邓泰威;另一个连称为团直属队(代号金星队,后改为警卫连),连长为严仕铭,指导员为邓学辉。司令部参谋室代主任郭大同为六团军事指挥,梁文坚任六团政工队队长。

八、英勇杀顽敌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后,主力部队主动向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出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及第一团、第六团在两阳地区活动了两个多月,群众对部队的政策已有较多了解,部队与地方党组织有了密切联系,交通站的情报工作逐步建立起来。司令部在恩平岑洞开会研究决定,调集兵力把阳春境内(除县城外)漠阳江沿岸各反动区政府所在圩镇全部攻下,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气焰;同时开仓济贫,发动群众,解决部队给养。

夜袭春湾 春湾是阳春境内漠阳江北段最大的圩镇,广州沦陷后,是海盐沿漠阳江北运西江转往粤北和广西的主要通道,商业很繁荣。阳春县第三区区署驻于春湾镇,国民党广东省银行在春湾镇开设办事处。为做好战前准备,抗日解放军派出侦察参谋马敬荣和侦察员对春湾镇进行侦察,绘制地形图,并了解其全部武装分布情况。抗日解放军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办法夜袭春湾镇。司令部调动第一团 3 个连,黄云带领第六团的 1 个半连,第四团派出 2 个连,第五团派出 1 个连(负责运输),共 700 余人,以代司令员谢立全为总指挥,于 1945 年 4 月 25 日拂晓袭击春湾镇,大获全胜。此仗俘虏国民党顽固派 30 余人,击毙 3 人,缴获长短枪 50 余支及弹药一批;缴获关金券 400 包共 5700 多万元,港币 58 万元以及法币和金银首饰一批,包括粮食在内的战利品甚多。第五团木星连和根据地农民 200 多人用担子挑都挑不完。战士们用事先准备好的随身空粮袋,塞满钞票挂在自己身上,带回根据地上缴。

战斗结束后,黄云为扩大我军影响,带领几名战士向留在镇内的广东省国民大学(因抗战迁来)、菁苹中学的师生及居民宣传我军的宗旨和政策。

扩大战果 4 月 28 日,郭大同和郑宏璋率领六团两个连 100 多人,同时发动先农、轮溪两乡根据地群众数百人,攻打岗尾圩第六区区署,打开凉水井谷仓,分粮 1000 多担给群众度荒,其余部分作为军粮存放在群众家里。

5 月 4 日,代司令员谢立全指挥的一团两个连和六团团长黄云带领的六团部分战士共 200 余人,攻打第二区区署所在地合水圩。一面派宣传队向群众宣传抗日解放军的宗旨和政策,一面打开合水圩南面的粮仓,分发 1000 多担稻谷给当地群众度荒,其余稻谷由随军行动的根据地农民迅速挑往东部根据地。5 月 6 日,六团派出小分队 10 多人,夜袭地处阳春与阳江交界的漠阳江西岸山坡的古良税捐处,俘虏全部税警,缴获全部枪支税款。

伏击日军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以六团第二连、第三连为基础,调进部分人员,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独立团”,计划于 1945 年 7 月 14 日截击日军,因错过战机,独立团留在漠南建立根据地。7 月 17 日,谢立全率领抗日解放军第一团、第六团一连及干训班,在距离恩平县大槐顶公路边50 米的小山丛林埋伏待敌。中午,日军约 3000 人沿公路向江会地区行进。抗日解放军让其先头部队通过,对殿后运输队 300 余人猛烈开火。抗日解放军居高临下发挥火力优势,狠狠打击日军。日军用大炮、枪榴弹攻击抗日解放军阵地。战斗 40 多分钟,击毙日军数十人,伤敌一批,缴获军用物资一批,抗日解放军负伤数人。

黄云在任团长短短几个月里,在谢立全代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参加大小战斗近十场,开创了教科书式的一系列战例,使六团战士的战斗能力迅速提高。

九、隐蔽保实力

1945 年 5 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漠阳江沿岸连续攻下春湾、岗尾、合水、古良等地后,国民党顽固派既恐惧又恼怒,派兵进驻春湾镇和阳春城,纠合各区联防中队,到漠阳江东部山区进行“扫荡”,并逮捕了分仓谷的群众。5 月 27 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电令陈启钊,贴出布告悬赏通缉六团的阳春籍共产党员、战士,迫害其家属,封屋抄家,没收田地等。悬出赏格为:黄云 10 万元,郑宏璋、朱尚绚各 5 万元……赏金全部由被通缉者家属支付。黄云在春城西门街的房屋被钉封,田地、房产契据被没收,两个母亲被赶出家门,借住亲友家中。黄云已经几年没有见面的生母杨卓生被迫迁居广州,再也没回过阳春。当时,黄云正带领第六团的指战员活跃在阳春、恩平、阳江之间的边界区与当地反共势力作斗争。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民党当局立即否认广东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存在,以“剿匪”为名,公开向人民武装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1945 年 10 月 22 日,国民党第六十四军 156 师师长刘镇湘纠集该师第 467 团、第 468 团和省保警第八大队及恩平、阳江、阳春、开平等县的反共团队共 3000 余人,采取“网形合围”的战术,分 6路包围了恩平蓢底,袭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恩平蓢底战斗打响时,驻扎在恩平蓢底的中共部队有 800 多人。解放军司令部发现敌军后,立即抢占观音尖山峰,在教子山村指挥作战,打退国民党多次凶猛进攻,战斗持续到天黑。10 月 24 日部队突围成功,司令部任命黄云为一团代政委,把一团(包括原六团合并过来的部分人员)及干部集训队分成两支队伍并令其返回恩平、阳江、阳春边界山区活动。

原六团 300 余人,大部分分散回阳春:严仕铭、陈明、钟景宏、欧圣聪等返回蟠龙;邓泰威、邓泰升、黄其邦、郑宏湘、郑雄、周道泽等返回先农乡;朱存等返回轮溪乡;黄行、黎光等返回南在乡;黎宗权、柯圣华等返回平坦乡;林方与林举英等返回潭簕乡河政朗村。一团的连指导员周扩源、连长黄杰和军医方百里、陈牧丁等由先农乡党员安排到鸭寮岗村隐蔽,配合治疗伤员。11 月间,黎明、黄云派李重民到恩平大人山与赵荣联系,让赵荣率领小分队回蟠龙后,再转移到阳江县西部的织篢、冲口一带山区隐蔽。12 月,国民党团长潘立强率部队进驻阳春城,对东山山区蟠龙等地进行“清乡”“扫荡”。黄云、黎明带领陈庚、严仕铭、陈明、邓泰威等 70 多人经石菉进入西山那柳茅田,黄云通过同学罗开炎,把部队人员安置到林场山寮,伐木、烧炭,隐蔽将近一个月。

其间,黄云因身份完全暴露被通缉,被迫和严仕铭、陈明带领短枪组回到先农乡联络隐蔽的战士,然后往来于蟠龙、西山之间进行游击活动,对敌进行“小搞” ,抵抗国民党的“清乡” 。既积累了经验,又解决了部队的供给等问题,且为后来各地形成武工组力量布下了“火种”。在蟠龙时,他们以六团的名义向阳春的统战对象寄发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信件,宣传共产党的主张。12月下旬,黄云又把队伍从西山带回到先农、蟠龙根据地。国民党军重点“清剿”时,马平、曹广与李培、郑国强、周胜等人组成的两支短枪队时分时合,与国民党军周旋于边界深山密林之中,有效地消耗了国民党军的武装力量。

十、北撤到山东

1946 年 4 月,国共双方经过几十天的谈判,国民党广东当局终于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双方同意北撤 2400 人,不撤退的复员,发给复员证,国民党政府保证中共党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撤到陇海路以北。5 月,为顾全大局,确保北撤人员顺利抵达目的地,廖承志代表中共发表声明,表示除广东境内的海南岛,其他地区将不主动开展武装斗争。中共中区临时特委在开平三埠召开了干部会议,传达广东区委关于北撤的指示精神。5 月初,黄云等同志在蟠龙接到上级通知参加东江纵队北撤,由陈庚带领李培及其手枪队的部分战士护送到恩平圣堂交通站,后转台山广海赴香港参加北撤。

虽然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我军在鲨鱼涌编队等候期间,国共两军依然剑拔弩张。那时,我军专门派部队保卫北撤人员的安全,而在我军保护圈的外围,却被几层国民党军队包围着。按照原来的协商,我军北撤人员一律不得携带武器,但为预防不测,我军上级还是挑选了一批英勇善战的“醒目仔”暗藏短枪以应对突发事件。

黄云、关尤励夫妇合照(照片由陈立提供,摄于 1981 年)

6 月 30 日上午,美军的 1026 号、585 号、589 号登陆舰运载着我军 2583 名北撤抗日将士,径直向山东烟台驶去。

登陆舰劈波斩浪五个昼夜。战士们第一次上舰,都晕船,呕吐得死去活来,难受地躺在舱里面的甲板上。因在舰上要求每人都要登记在册,黄云等一些人不便用真名,填表时,黄昌熺改名为“黄云”,游泳芝改名为“关尤励”。此后,这两个名字就一直沿用。

1945 年 7 月 5 日,山东烟台浪坝码头,胶东解放区党政军民万人云集,红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声震耳欲聋。“热烈欢迎劳苦功高的东江纵队!”“向东江纵队学习!”等口号声此起彼伏,令处于晕船状态的北撤战士们眼前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这支来自南方的游击队,常年钻山林,衣服又旧又烂,有的脚踏草鞋,有的还打着赤脚,又黑又瘦,老大妈、老大爷看着心疼得直掉眼泪。沿途欢迎的群众争先恐后与战士们握手,还往战士们的口袋里塞花生和鸡蛋。

党中央决定,北撤部队全部划入新四军编制。不久,北撤部队全部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新四军军服,部队的军容风纪立即大为改观。

党中央决定,把北撤部队分别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党校以及其专业学校学习,为将来南下做准备。

1946 年 10 月下旬,黄云等 170 名部队干部在罗范群、刘田夫等领导的带领下,正式进入华东党校学习。

1947 年 11 月,北撤部队学员从华东党校结业,学校挑选黄云、关尤励、莫福枝、庞达和容子青留校,分配在组织科当专职干部。

1949 年 5 月 25 日,上海解放。华东党校迁入上海,更名为“华东革命大学”,黄云被调到华东革命大学任科长。不久,黄云的妻子关尤励也带着儿子克济从济南调到上海。

十一、从政当公仆

1949 年 12 月 6 日,黄云遵照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兼任广西省委书记和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云逸作出的南下广州的指示,从上海乘火车出发,在杭州小住几天后,继续前行。当列车到达江西南昌时,他接到张云逸一封关于“到广西桂林待命”的电报。正是这封电报,令黄云开始了在广西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和生活。同行的还有莫福枝、林道行、尹平、谭光、魏凌风、梁正等。

1949 年 12 月 4 日南宁市解放。国民党桂系军队溃散时,在广西四处逃窜的官兵,有一部分扮作土匪潜伏下来,他们有较强的战斗力。有一次,人民解放军在平南县山区剿匪,一个营的解放军竟被这种“土匪”打了回来。

广西土匪历来猖獗,地主武装也多。黄云先到梧州地区任宣传部部长,梧州的土匪更是疯狂,随时都会有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火拼(袭击)的可能。岑溪有一股势力较大的土匪。桂平、平南这两个山区县的土匪虽势力不大,却各自霸据比较多的山头。因此,政府干部经常随身佩带着短枪下乡,团以上干部配有警卫员,下乡或到外地开会时,还要加派警卫排护送。一次黄云到桂平县一个乡去调查和检查工作,刚离开那里不久,乡政府就遭到土匪袭击,牺牲了两名乡干部。还有一次,黄云与梧州干部分乘几辆车前往南宁开会,路经南宁地区的昆仑关附近,其中一辆车就遭到土匪的冷枪伏击。

1950 年至 1954 年,黄云已经被调动过四个单位。1954 年春节前,省委任命黄云为桂林市委第二书记,不久担任第一书记。

由于桂林是通往祖国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之一,城市发展速度相当快,人口很快从 10 万人膨胀到了 70 万人。黄云担任第一书记时,正值党中央对全国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蓬勃开展时期,工作更具体,节奏更快,常常要忙到深夜。1956 年 1 月,桂林市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为桂林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1956 年秋,黄云调任广西省委工业交通部副部长。1958 年“广西省”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黄云仍任自治区党委工业交通部副部长。1960 年,他再次到桂林任书记,一年搬了三次家。黄云重返桂林工作时,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城乡人民生活遭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黄云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管国家有多困难,但“不能饿死人”。黄云针对面临的饥荒,召开市委会议决定:一是成立生活检查团,检查全市副食品生产和各单位群众生活的安排情况;二是动员全市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想办法、出奇谋进行“自救”。大家充分利用大院内外边角地种些蔬菜、瓜果和薯类,有的饲养猪、鸡、鹅、鸭、兔等家畜家禽,有的用水池、水缸养殖据说富含蛋白质的“小球藻”,有的用麦麸、米糠榨出苦涩的“食油”等等,一时间“各种代用营养食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渡过了难关。

1977 年 6 月,黄云任中共柳州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78年 5 月,黄云在柳州市全面开展“实事求是纠正错案,平反冤案、假案(落实政策)”工作。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5 年 6 月中旬,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代表大会期间,64 岁的黄云退居二线,当选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2011 年 6 月 5日,黄云因病在南宁逝世,享年 91 岁。

2022 年 8 月 PmWeFp+YEN6mMzXD9b169X5+3NG8v+3xnAJX0elrbb7ppS7PCP+eAcTQ2fMnDs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