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农乡革命斗争概况

阳春市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编写组

先农乡(解放前包括现在阳春市春城街道七星、新云、岗脊、高㙟以及马水镇河墩的部分地方)靠近春城,是阳春城西南方向的关口要塞,水源充裕,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历代的兵家护城必守之地。自近代史以来,先农乡人民与全国劳苦大众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农乡是抗日革命根据地,有十多名老师和农民被发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 3 月,中共阳春特支在先农乡中心小学建立阳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先农乡支部,首任书记为周道庄,同时建立岗尾党小组。从此燃起阳春农民的革命斗争烈火……

一、马列主义开始在先农扎根

1934 年,先农乡白坟村的郑宏璋在广州读大学期间,受广州革命运动的影响,自觉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郑宏璋等四名学生不怕个人安危,利用课余时间为“工人运动小组”秘密刻印 抗日传单并散发。后来因有人告密,室友单容沛被抓,郑宏璋和其余二人逃脱。郑宏璋从此离开了学校,到东莞县当老师。后来,郑宏璋返回家乡到多间小学任教。

1937 年 10 月 16 日,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派出的共产党员章沛、叶镜澄到阳春与阳春籍共产党员刘文昭一起成立阳春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发展共产党员,在春州大地点燃起希望的星火。

1937 年,郑宏璋回到先农乡中心小学任教,与邓泰升志同道合,积极宣传民族爱国抗日进步思想。1938 年 2 月郑宏璋到先农乡中心小学的分校屯堡小学任教,1939 年任先农乡屯堡小学校长。为了让身边的人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他与朱尚绚、周道庄、邓泰升、李学汪等人组织了一个读书会,经常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抗日战争时局形势,并相约共同寻找共产党组织。

1939 年 4 月,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和开展武装斗争需要,统一两阳地区的领导,中区特委成立中共两阳工作委员会(简称两阳工委),张靖宇任书记,陈奇略任副书记。两阳工委下设阳江特别支部和阳春特别支部(简称阳春特支),同月,阳春特支在春城成立,陈奇略兼任书记。阳春特支的成立,加强了阳春党组织的建设。

1939 年 7 月,共产党员柯世梯、林举铨介绍朱尚绚参加中国共产党,8 月,林举铨介绍郑宏璋加入中国共产党。至 9 月,阳春特支先后发展曾昭常、周道庄(后脱党)、邓泰升、李学汪参加共产党。一批包括有先农乡籍的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先农乡扎下了根。

二、中共阳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40 年 2 月,中共两阳工委在阳江笏朝朗仔村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会上传达中共中区特委指示精神,为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决定把阳江、阳春两县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把领导机关转移到农村,使党组织在农村扎根,长期积蓄力量。

在此之前,黄昌熺(黄云)同志在三甲搞抗日宣传时积极向上级党组织提建议,没有驻点的流动式发展党员,既难发展又难管理。为应对日军入侵两阳,应就地发动群众,在漠阳江流域的东山和西山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抗日活动。

1940 年 2 月 11 日,郑宏璋、周道庄根据中共阳春特支决定,在先农乡中心小学秘密举行建党学习班。发展了先农乡农民周道桓、邓水生、邓伙来,岗尾的李宗檄等为中共党员。

3 月,中共阳春特支批准在先农乡中心小学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先农乡支部,周道庄任书记。同时建立岗尾党小组。接着,中共两阳特支派黄昌熺前往蟠扶乡中心小学任教,实施东山秘密发展党员计划。

1940 年下半年至 1941 年,先农乡党支部发展中心小学工人韦克,三岗山村青年学生黄其邦,围仔村农民周金庆、周道谋,长寨村农民陈孔受、陈孔扬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岗尾乡发展农民李宗浪、陈朝燊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秋,陈庚(陈绳宪)初中毕业,被安排到先农乡中心小学工作,1942 年秋转到屯堡小学工作。1942年春,先农乡党支部发展板桥岭村青年农民陈朝积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农乡支部逐步发展壮大,开展一系列活动,成为中共阳春党组织工作的一面旗帜。

三、成立阳春分委

1940 年 4 月,为了抵抗日军的入侵和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区特委决定,把区域党的工作重心下移到地方,中共两阳工委撤销,改为特派员制,张靖宇为两阳特派员。8 月,中共两阳特派员调陈奇略到阳春先农乡屯堡小学以任教师为掩护,负责中共阳春的领导工作。根据上级决定,中共阳春特支改为中共阳春分委(相当于县委),书记为陈奇略,组织委员为郑宏璋,宣传委员为陈国璋,3 人均在先农乡屯堡小学以教师职业掩护工作,屯堡小学成为阳春分委机关所在地。中共阳春分委调黄昌熺到先农中心小学任教,任中共先农乡支部书记,邓泰升、邓水生、周道庄为支部委员。

在此期间,中共阳春分委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宣传党对抗日的方针政策,筹集必要的日常经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郑宏璋提出以筹集经费修建新校舍为名,广泛接触本地商旅(商人),以便筹集党的活动经费。同时,与陈奇略书记商量在校内开办大众药物供应所,出售药物,并无偿给群众看病,深受群众欢迎。陈奇略以到阳江采购药物作掩护,向中共两阳特派员汇报工作和接受指示。陈国璋协助药店工作。郑宏璋发挥懂中医的专长,课余时间免费给农民诊疗,夜间和假日以到村庄为农民看病作掩护,开展联络党员和培养建党对象工作。黄昌熺与邓泰升则以到农户家访为名,广泛走访各村农户,培养骨干分子,尽可能把抗日思想向每个农民骨干分子讲得透彻清楚些。

1940 年至 1941 年,先农乡第五保、第六保、第七保保长都是共产党员,控制了乡丁(壮丁) 达 30 人枪,有效保护党员安全地走访各村农户,培养农民骨干分子,打下了良好的民众抗日基础。1942年至 1944 年冬,阳春党组织虽然暂停活动,但郑宏璋作为阳春分委负责人,继续留在先农乡屯堡小学,单线联系全县党员,保持领导机关的完整和连续。先农乡的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仍秘密地进行,涌现出周道桓、邓伙来、黄其邦、李莲英(女)等一批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农民,为后来的地方拥军工作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抗日自卫斗争

1941 年 3 月 3 日,日军入侵阳江城,史称“三三事变”,张靖宇计划组织两阳武装队伍。同日,阳春分委召开会议,决定集中先农乡的第五、第六、第七保掌握的 30 人枪,成立抗日人民武装队伍,在日军侵入阳春时,黄云负责往东山蟠龙建立抗日根据地,郑宏璋负责往西山建立抗日根据地。通知在春湾小学的黄云紧急布置两阳中学党支部注意局势发展,在日军沿漠阳江入侵时率领学生、群众在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黄云向两阳中学党支部书记林启荣布置任务后,立即赶回先农乡屯堡小学听候阳春分委安排工作。阳春中学党支部的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从三甲步行回春城,等候组织分配战斗任务。数天后,日军撤离阳江城,因日军没有进兵阳春,阳春分委撤销部署,黄云仍返回春湾小学。

五、筹建两阳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1943 年 7 月,中区特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筹备武装斗争的需要,派中共新兴县委书记谢鸿照夫妇转移到阳春县先农乡,在先农乡中心小学任教师。1944 年 7 月,中区特派员任命谢鸿照为中共两阳党组织指导员,负责分批恢复两阳地方党组织生活,筹备建立两阳人民武装抗日游击队。10 月,中共两阳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着手组织抗日武装队伍。11 月,中共阳春党组织抽调罗杰、陈华森和朱尚绚等到先农乡屯堡小学,协助谢鸿照筹备武装起义。

郑宏璋与先农乡邓泰升、周道庄、黄其邦等联系,控制壮丁队40 人枪,召集周道泽(周景光)、邓泰威、陈功(陈昌寿)、郑宏湘、郑雄等人准备参加武装起义。安排邓水生、周道桓作长期隐蔽建立交通联络站。朱尚绚在轮溪乡的屋面塘村吸收农民朱存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动朱尚普、朱秋等 10 多名积极分子,准备参加武装起义。陈华森、严仕铭在蟠龙教育培养的积极分子欧圣聪、钟景宏、梁传队、严仕浓、严仕郁等 18 人,准备参加武装起义。

为筹建漠东抗日游击大队,郑宏璋向谢鸿照推荐蟠扶乡田寮村舞狮班师傅黄选盛担任军事负责人。黄选盛发动阳江县捷轮乡农民麦圣昌等 20 余人和大八乡黄文郁等 50 余人,准备参加武装起义。黄选盛负责军事训练和军事指挥,中共党组织派干部负责政治工作。

谢鸿照与助手罗杰在黄选盛家中听取了准备工作情况汇报后,谢鸿照、罗杰两人按照黄选盛所描述的情况绘出漠东山区三县边界军事地形图,很快上交给广东中区党组织和武装部队领导。

六、抗日解放军在阳春第一场战斗

1944 年 10 月 1 日,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队在中山五桂山古氏宗祠召开珠江地区游击干部和中山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大会。会议根据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土洋会议)精神,为组织部队迅速挺进粤中,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11 月 11 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分为两支部队。

1945 年月 1 月 20 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其中在粤中地区活动的部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梁鸿钧任司令员,罗范群任政治委员,谢立全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刘田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部队采取坚持内线与挺出外线相结合的斗争方针,由部队领导机关率主力第一团,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加紧向西发展,途经恩平县建立第五团。

1945 年 3 月 13 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主力从阳江县东北部大八乡进入阳春轮溪乡,然后进入先农乡沙田垌村。当晚,司令部开会讨论计划攻打阳春城,增加补给,下一步让部队作短时间休整。

1945 年 3 月 18 日凌晨,国民党阳春县县长陈启钊纠集县自卫大队与合水(二区)、春湾(三区)、潭水(五区)的联防中队及一部分乡自卫队,共 300 余人,由北向南进发,抢占七星岭制高点,企图袭击抗日解放军。陈启钊又派人到阳江县请兵,与联防队会合,由南而北夹击抗日解放军。驻扎在沙田垌村的司令部哨兵发现国民党保警(自卫队)已经占据七星岭一带的制高点。代司令员谢立全了解敌情后,沉着应战,立即找来向导潘一研究上山路线,指挥李德胜中队从东面沿稔子坪、长坦坑冲向山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战斗中李德胜中队长为掩护战友冲锋,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七星岭战斗,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阳春向国民党顽固派展开的第一场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嚣张气焰。

七、在先农乡建立第六团

1945 年 3 月 18 日下午,趁着七星岭战斗在当地群众中产生的政治影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在先农乡沙塘岗村宣布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任命黄昌熺为团长,郑宏璋为政委,陈国璋为政治处主任。3 月 19 日、20 日,司令部从一团抽调一批军政干部和一个机枪班、一个步兵班的老战士做骨干力量,加上来自两阳的新战士在先农乡沙塘岗、龙塘等村集结,编成六团第一连。第一连连长为陈超,副连长为冯锦,政治指导员为邓启祥,文化教员为陈枫,政治服务员为陈明、邓泰威;另一个连称为团直属队(后改为警卫连),连长为严仕铭,指导员为邓学辉。司令部派参谋室代主任郭大同为六团军事指挥,梁文坚任六团政工队队长。不久,郑宏璋、陈国璋、郭大同等到河口组建二连。

3 月 21 日凌晨,国民党兵(两阳挺进第二大队)在阳春六区联防队(驻岗尾圩)引导下趁夜间从南向北进入先农,企图包围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岗腰梅子根村。国民党兵和联防队妄想在天亮时开进先农乡的犁壁坑,首先抢占白石岭最有利的位置。我方警卫连放哨的梁源和战友伍沃(伍煜)发现后,立即向司令部汇报,部队首长命令新成立的第六团派第一连冲到山岭险要位置阻击。此场战斗,是六团成立后的第一场战斗,因部队参战人员大部分缺乏作战经验,又缺少弹药,机枪只能点射,故战果较少,耗战一天,只击毙国民党部队排长 1 人。临近傍晚,双方对话言和,各自撤出战斗。

八、六团主力参加蓢底突围战

1945 年 8 月,日本军宣布投降,可国民党当局即矢口否认广东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存在,以“清剿”为名,公开向人民武装部队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10 月 10 日,中区特委和部队司令部召开团级和地方党组织县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史称“蓢底会议”),决定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领导机关与中共中区特委两个领导机构合二为一,组成“中区临时特委”,罗范群任书记。

10 月 22 日,国民党第 64 军 156 师纠集 467 团、468 团和省保警第八大队及恩平、阳江、阳春、开平等县的反共团队共 3000 余人,采取“网形合围”的战术,分六路包围恩平蓢底,袭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当时驻扎在蓢底的部队有 800 多人,其中有六团一连、警卫连以及二连的指战员 300 多人,他们正在参加司令部组织的多项军事集训。还有部分骨干人员如陈庚、严仕铭、邓泰威、邓泰升、梁源、李培、黄其邦、陈功等,正在参加骨干集训队训练。

发现部队被国民党军包围后,代司令谢立全指挥部队突围,将第六团的大部分战士编入了司令部的直属团即第一团。第一团是司令部的主力团,担任了正面突围的任务,负责掩护部队机关往蓢底圩不远的山地撤退,部队多次冲锋抢夺制高点(当时一些制高点已经被敌军把守),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凶猛进攻,让部队机关多次迂回突围,战斗坚持了整个白天,傍晚时分,部队机关才与敌方拉开了距离,部队终于冲出了“包围圈”。

蓢底战斗共毙伤国民党军排长以下 100 多人,解放军伤亡连级以下官兵 37 人,失散、被俘 30 余人,另有群众被捕遇害 9 人,六团连长陈良壮烈牺牲,七星人民的好儿子,排长陈朝积(陈志)、班长苏成(承)富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九、军民鱼水情

1945 年底至 1946 年 5 月,蓢底突围战斗结束后,中区临时特委任命黄昌熺为一团代政委,把一团(包括原六团合并过来的部分人员)及干部集训队分成两支队伍并令其返回阳江、阳东、恩平边界山区活动。原六团 300 余人,大部分分散回阳春,邓泰威、邓泰升、黄其邦、郑宏湘、郑雄、周道泽等返回先农乡,一团的连指导员周扩源、连长黄杰和军医方百里、陈牧丁等由先农乡党员(交通站邓水生、周道桓等)安排到鸭寮岗村隐蔽,配合治疗伤员。适逢该村陈姓保长 10 岁的小孩发高烧休克,周扩源、方百里知道情况后,立即前往抢救,小孩脱险。陈姓保长表示:“你们红军可随意在我保内活动,有什么情况我就告诉你们。”

在这期间,邓水生接到黄昌熺政委的命令,安排人员到阳江珠环、双麻、阳春轮溪的轮水、屋面塘接伤员回先农进行疗养。邓水生安排周道桓与苏同、邓裕群、顾月娟、李莲英等人,连续数月,穿梭在先农至轮溪之间。在先农乡,周道桓与有关人员秘密走村串寨,与堡垒户商量解决伤员住宿、治疗及安全等问题;在轮溪的轮水等村,与堡垒户想办法如何安全转移伤员。周道桓还叫堂兄周道润到山口庙秘密接伤员回家,道润根据道桓的布置,叫父母亲倍加照顾,直至伤员归队。在先农乡各村党员骨干的积极配合下,伤员在堡垒户家庭中得到亲人般的照顾。

1946 年的一天,第六团警卫员梁源正准备出鸭寮岗村执行任务,遇到国民党联防队下乡巡逻检查,鸭寮岗村何明珍将他藏在屋后山脚下的一个粪池里,再盖上禾秆草。待敌人离开后,何明珍和她的儿子陈杏祥一起把梁源从粪池里拉了上来,满身大粪的梁源冲洗干净后穿上了陈杏祥的衣裤。对于何明珍的壮举,解放后,当地党委没有忘记,她去世时,阳春县委派人送了花圈,上书“革命老人何明珍永垂不朽”的挽联,全村人都参加送葬。

十、成立一区区委和春南区党支部

1945 年 12 月下旬,中共阳春县委在蟠龙观音山农民梁金生家召开第一次县委会议,会上宣布中共中区临时特委决定,为统一部队与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成立中共阳春县委,黄昌熺任县委书记,李重民任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伍伯坚任委员兼宣传部部长。

1946 年 3 月初,中共中区特委决定,派陈明江到两阳担任两阳特派员兼任中共阳春县委书记,由黎新培协助陈明江工作。不久,在南在乡河塘村召开中共阳春县委第二次会议,主要内容包括:黄昌熺负责部队工作,做好北撤准备;成立中共一区区委和中共春南区支部。会后,3 月底的一天夜晚,县委委员李重民回到先农乡鸭寮岗村,向周扩源、邓泰威等党员传达县委指示精神,宣布成立一区区委,周扩源任一区区委书记兼组织委员,邓泰威为宣传委员。接着,李重民又到金旦乡大塘村,向曾国棠、廖正纪等党员传达会议精神,宣布成立中共春南区支部,曾国棠为负责人。

在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围剿”解放军时期,阳春一区区委在先农乡保留一支短枪武工组。邓泰威与邓泰升、周道泽、黄其邦、郑雄等负责保护在先农乡隐蔽的六团人员。区委吸收武工组成员邓泰坚加入中国共产党。

4 月 22 日,陈庚武工队到先农乡屯堡小学,处决了国民党派来当校长的特务梁佐周,缴获其长枪 1 支和短枪 1 支,鼓舞了群众,方便了武工队在先农、轮溪一带的革命活动。

十一、开展反“三征”斗争与七星岭会议

1947 年 7 月,春城区党组织把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中培养出来的党员分派到根据地的农村小学任教师,加强基层党支部力量,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反“三征”(反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斗争。8 月,陈洪任先农乡党支部书记,有党员 8 人。当年秋,先农乡交通站站长邓水生发展山口村交通员苏同入党,周道桓在岗水建立党小组。11 月,先农乡成立农民生产自救会。武工组组长邓泰坚组织50 人枪的民兵队,支持农民开展反“三征”斗争。

1948 年 2 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出“粉碎蒋、宋进攻计划,迎接南下大军”的指示,派出大批军政干部回粤中、南路工作。郑文、杨飞、杨超、陈冬等从香港到达先农乡沙田垌村,用秘密联络暗号与先农乡交通站站长邓水生接头。中共两阳特派员李信在七星岭大坑潘一家召开两阳武装负责人会议,传达香港分局关于开展“大搞”的方针,派郑文到春北,杨超、陈冬到漠西,杨飞到珠环、大八,加强各游击区的领导,开辟新区。

1948 年 9 月,先农乡交通站站长邓水生不幸被国民党保警抓捕,英勇就义。中共春南区委派苏同接任交通站站长,保正山口、那魁、鹤垌、板桥岭等交通联络点正常运作,以及先农乡根据地与春城、春南、春中等区委交通站的联系。为配合部队进入漠南开展“大搞”,为在阳春河口和阳江程村等地迅速筹建发展广东人民解放军广阳支队第八团,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信息。

十二、村民全动员配合大军围歼残敌

1949 年 10 月初,中共广阳地委书记兼粤中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郑锦波与中共阳春县委及第六团领导成员,研究部署迎接南下解放军和接管全县政权工作,决定成立阳春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吴孑仁为主任,陈庚、陈枫、曹广、林举铨、李希果、曾昭常为委员。10 月 22 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 4 个先锋团水陆两路到达阳春县城,阳春宣告解放。大军继续南下,至阳江白沙阻击国民党刘安琪兵团,打响阳江阻击战的第一枪,阻击国民党残兵南逃到海南岛或入桂。

中共阳春县委、县人民政府全力支援南下大军,发挥先农乡陈洪、邓泰坚等 50 多人武装队伍的作用,组织先农乡的民兵数百人一起配合大军,守住路口监视敌人动向,发动各村堡垒户带头筹备大量番薯,为部队提供粮食,并组织担架队和后勤补给队,参与全歼国民党刘安琪兵团的战斗。10 月 23 日晨,第六团数名战士(先农乡人)和春南区中队派出的向导带领大军先锋一二五团,在先农、岗尾一带包围国民党省保警冯思轼加强营,敌人在全线溃败走投无路的情况下,1000 余人全部缴械投降。

十三、历史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先农乡第五保、第六保、第七保范围内共有26 条自然村,仅千余人口,有超半数村落的群众在抗日战争时期支持抗日。据不完全统计,先农乡在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同志有 60 人,其中绝大多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郑宏璋、邓泰升、周道庄、邓水生【烈士】、陈朝燊、周道桓、邓伙来、韦越【烈士】、黄其邦、周金庆、周道谋、陈孔受、陈孔扬、陈朝积(陈志)【烈士】、邓泰威、周道泽、陈功、郑宏湘、郑雄、韦克、邓泰坚、苏同、苏成富【烈士】、李杰、谭东初、何明珍、陈杏祥、陈孔常、邓岳、邓泰斌、陈木允、郑宏钦、陈权、陈宗诚、徐祖斌、韦汉威、周刘建(周道生)【烈士】、黎黑、黎贤瑶、顾月娟、邓裕群、邹继忠、罗国赞、罗邓家、陈彦庄、陈道山、林喜业、陈朝新、郑銮生、韦汉威、李莲英、李英、谭业桓、谭业浓、周安松、周安和、周荣、关刘文、吴来有、陈宗兴等。

祖籍不是先农乡人,但曾经在先农进行革命活动(未含曾经在先农参加某些战斗的指战员)的同志,其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罗范群、谢立全、刘田夫、黄昌熺、陈奇略、谢鸿照、罗杰、梁文坚、陈国璋、郑锦波、林克、周天行、李信、周扩源、陈枫、陈明、郭大同、黄杰、方百里、陈牧丁、马平、曹广、陈庚、姚立尹、陈钧、刘传发、关永、朱尚绚、李宗望【烈士】、黄选盛【烈士】、李培、梁源、黄余悦、伍沃(吴沃)【烈士】、程明【烈士】、李德胜【烈士】、陈池、吴孑仁、陈洪、陈运福、陈轩、陈运庆、刘奇、杨飞、杨超、陈冬、李重民、郑文等。

2022 年 10 月

前左:陈康球 □□□ 周 富 陈 明 杨 斌 陈 飞
薛贻享 郑 文 韦业环 □□□ 郑秉业
陈宗怀(木允) 朱幸福
二左:陈 庚 郑宏璋 吴孑仁 黄 云 马 平 梁文坚
廖绍琏 庞瑞芳
三左:李 信 □ □ 李东泰 范 林 □ □ 顾 铭
梁运南 陈运福 陈 钧 陈永溪 严仕郁 □ □
陈 洪 苏 同 周扩源 顾月娟
四左:□ □ 黎基荣 苏观保 黄 放 陈 池 廖 德
黄余悦 廖正纪 □□□ 韦汉威 湛达道 欧圣通
李 杰
(照片由陈立提供,摄于 1981 年 1 月) qBgMFMen+u1wGJVJ/mQ7s4qtKWY0C99j3r4BcvvLER9Rw+H6qp96laLmgD/qX+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