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战初期的南陵县与土塘村概况

(一)当时南陵县社会简况与土塘村情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大规模地进攻,当时以国民党南陵县政府县长刘仰山和县党部书记袁维民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统治着南陵。在县政府和县党部之下,设有上东、下东、上北、下北、西、南等六个乡公所和城区政权。同时,建立国民党区、乡党部,区和乡又设保、甲,并成立联保办事处。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保护这一政权的工具——警察、地方保安队和自卫团。这些政权和武装,不但在政治上竭力统治压迫人民,而且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压榨,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保甲经费以及壮丁费等,日益加重,又在北门滨士墈设立关卡,对进出口的物资再收一道自治捐,大肆搜刮人民血汗。面对日寇侵略,这些政权、武装无能为力,逃之夭夭,置广大人民群众生死于不顾。

土塘村属南陵县三里镇(今隶属于三里镇吕山村)。三里镇旧称三里店,地处南陵县南部,明末清初时期因商贸繁华,店铺相连,延绵三华里而得名。土塘村地处三里镇南部,位于南陵、泾县两县交界处,南靠泾县云岭,距云岭(罗里村)约12公里;北与三里镇山泉村毗连,距三里集镇约6公里。村庄坐落在吕山脚下,依山面水,面积约1.5平方公里。村后是一座山,叫坐山,村前为一面明镜似的池塘,原名玉塘,今曰土塘,村落即由此得名。村子右前方一峰鼎立,即独山。村庄周边山丘起伏连绵,山林茂密,山场面积约1200亩。村民以徐姓为主,祖先为徐氏庆五公,约在元末自泾川迁居于此,繁衍生息已六七百年。1938年年初时,土塘村有居民70余户、300余人。当时,居民房屋多为徽派建筑砖瓦房,屋内开天井;此外,还有少量土墙屋。全村有耕地约200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全村有水塘5处,水面约25亩。

土塘村西南有一水洞,洞前为一片水潭,潭内地下泉水上涌,潭水碧绿澄清,甘甜清冽;洞口朝东向下,水流沿洞口由外向内猛然出现1米多的垂直落差,状似小瀑布,又天然在洞内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潭,溢出的泉水汩汩沿着宽约1米、高2~3米的地下河流向前方,流水雨季不增加,旱季不减少,挟着寒气奔出暗河,又沿西北方向汇入淮水河,再流入南陵母亲河之漳河。因在干旱缺水的年份,村人们都要往这近处的水洞挑水吃,所以这个水洞也是土塘人的命根子。村东南一处不高的山岗下有一干洞,四周树木葱茏,极为隐蔽,相传自清代起,就成为徐氏族人办学场所,即书院。此洞东西走向,弯曲约30米,洞内窄处宽约2米、高约1.5米,开阔处宽约8米、高约6米,主洞位于干洞东端,顶部又有一天然豁口,恰似大天井,别有洞天。此洞面积80余平方米,能容纳100余人,确也是村人们避暑纳凉藏身的天堂。 村东北约1.5公里处有著名涌珠泉,地下泉水终年迸涌,状似珍珠,故取名为涌珠泉。此泉水流量大,昼夜不息,朝西向北奔入淮水流入漳河。该泉为缺水的山乡人带来了无尽的福祉。

当时,南陵处于国民党政权控制之下,国民党一〇八师、一四四师等部队都曾先后来过土塘。其中,以范子英的一四四师驻扎时间最长。 国民党军队驻扎土塘期间,经常向老百姓要粮要草、抓壮丁、派民夫、欺民女,骚扰百姓,群众不得安宁。土塘一带百姓深受其害,视他们如同洪水猛兽,都避而远之。

(二)日寇在南陵的暴行

1938年2月17日上午8时许,一架日机从北飞来,在南陵县城上空绕了几圈后向北飞去。下午2时左右,一架日机又从北飞来,在县城上空盘旋,瞬间一颗黑色的炸弹,即从机腹下垂线般地坠落下来,投到开化寺附近,当场炸死4人。继在江三立堂投下一弹,炸死10人。接着在北门街、十字街、东门、王家小祠堂等地到处投弹,宋双全一家因避难的防空洞被震塌,全家5口人罹难。后又在南门轰炸近半小时,炸毁民房100多间,炸死30多人。这次敌机轰炸共投弹20余枚,炸毁房屋200余间,炸死50多人,炸伤20多人。

1938年3月17日,日军100余人侵略南陵县城,南陵国民党驻军一四四师不战而退,县城陷落。 这次日寇入侵掠夺一阵就走了,而国民党县政府却变成了流亡政府,日寇来时就潜逃乡村,日军不走不敢进城;更为可耻的是这些国民党军在逃跑时提出所谓“焦土抗日”口号,漠视人民生命财产,主张将县城焚烧一空;这一主张,一经提出,立即遭到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反对而未能得逞。

1938年5月3日,日机北来8架,有4架在县城上空进行轮番轰炸,共投弹40余枚,炸毁房屋200多间,炸死170余人。其中迎春园后锅底塘一处炸死居民30多人,北门鬼塘附近炸死居民20余人,东门城墙脚铁匠罗氏全家人被炸死,还有大华浴池巷口、市桥河边、西华池、衙门口、黉塘桥、城隍庙、香由寺等多处被炸场所,尸横遍野、尸体残缺、血腥难闻、惨不忍睹;同时,有4架日机飞往弋江镇进行狂炸,炸毁房屋150余间,炸死200余人。

(三)南陵的抗日救亡活动

由于上海、南京、芜湖等地相继失陷,一批在外读书、工作的南陵青年被迫返回家乡。1938年2月初,管昌宗、陈应笙、纪自友等 在南陵长乐乡宣王殿村召开大会,组织起了100多人的南陵青年抗敌协会。会上,选举了纪自友、王子超(王邦)、陈应笙为理事,通过了纪自友起草的《青抗宣言》。 《青抗宣言》呼吁:“为了不受日军的蹂躏,不当亡国奴,我千万同胞,须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分党派,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会后,会员们分头到县城大街小巷和农村集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进行宣传。协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活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件事。组织读书会。该协会以当时成立的青年合作社为阵地,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如《铁流》《夏伯阳》《被开垦的处女地》《八月的乡村》《大众哲学》《论持久战》等;通过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团结了一大批青年,使他们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行列。编印《青抗月刊》。该刊是以选载进步书刊、宣传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揭露日寇侵华罪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每期印制1000份,分发给下属5个分会,该刊深受全县广大青年喜爱。开展教唱抗日歌曲活动。该协会组织了一批能歌善舞的知识青年,向群众教唱《祖国进行曲》《囚徒歌》《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松花江畔》等,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既教会了群众唱歌,又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情绪,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与此同时,知识青年俞锡恩在黄墓地区把青年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皖南抗日剧团,先后在黄墓、金阁等乡镇和南陵县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插秧歌》《电线杆子》等控诉日军暴行、鼓励群众参加抗日的剧目;该剧团以后改为南陵抗战青工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同期,南陵城关青年知识分子叶宗涛、盛学俄、李叔平等人,为开展抗日活动四处奔走,联络了一批青年,筹集了一笔资金,办起了南陵青年合作社,出售百货兼售一些书籍,以此为基地,组织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2月23日,南陵县成立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 1937年底,芜湖陷落后,南陵面临日寇铁蹄践踏的严重威胁。在全县各阶层人民的呼吁下,一些士绅和各界知名人士,开始酝酿成立抗日救国的民众组织,并得到继任南陵县县长夏赓英的支持。于是,南陵县类似抗日动员委员会的民众组织应运而生,主任委员由地方知名士绅陈夺声担任。该组织初建后,在全县各界宣传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协助政府和军队抗战,并组织募捐,救济难民,慰问前方将士。同时,在马家镇设立货物检查处,没收、查封日货,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又设立了外交后援会,通过各种形式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2月23日,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在六安召开成立大会,3月5日正式开始办公。不久,改名为第五战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并规定县动委会主任由县长兼任。自此,南陵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由民众自发成立的抗日组织变成了国民党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抗日组织,主要是在各区、乡开展一些抗日救亡的活动。 AysnVC9uZcXj/12s2J1lFDZ8DFL+KUC4XRutb/CdT6mVnHtJqVE268iPXnUvl3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