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金上京诸陵

金朝帝王的陵寝几经建立、迁移、毁坏,再重修,破坏严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段历史,2001年7月19日,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齐心率领金陵课题组黄秀纯(笔者)、王丹、付幸、董育刚、许修堃、王殿平等一行九人,赴黑龙江省考察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金太祖陵、和陵等古迹,通过此次考察,我们了解了金上京皇陵的历史和现状,为金代帝王陵寝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金代在立国前,其宗庙、丧葬依女真风俗,并无制度可言。阿骨打建国后,都于会宁府。立国之初本无宗庙,祭祀亦不修。自平辽之后,所用执政大臣多为汉人,往往说以天子之孝在于尊祖,尊祖之事在于建宗庙。因此,金朝开始修建宗庙,最初庙貌、祀事虽具,但制度非常简略。

金上京,俗名“白城”,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四里,是我国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早期都城。海陵王迁都前,这里建有金太祖前十帝陵,金太祖、金太宗陵及宗室墓、贵族墓等,其中重要的有金太祖陵、胡凯山和陵。

一、金太祖陵

金初都上京时,“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 。护国林在上京城西,又称西林。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初葬陵址,在黑龙江省阿城市南郊,东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约 300 米,是个林木掩映的大土台,当地俗称“斩将台”。现陵址呈覆斗形,高约13米,由封土堆积而成,周长百余米,占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陵冢为夯土筑成,夯土层厚 4~10 厘米,黑黄土相间。历年来在陵址周围曾发现大量的绿琉璃瓦、布纹瓦、板瓦、凤纹瓦当、奔鹿行龙纹雕砖等,并发现两根南北并列的花岗岩石柱,柱高 2.13 米,边长0.47 米,各有一正方形础座,座高 0.23米、边长0.70米。从这些建筑构件的发现来看,当年宁神殿的规模很大,建筑也是异常巍峨壮丽。

完颜阿骨打的初葬陵址

金太祖阿骨打一生以其雄才大略完成了建国、灭辽两件大事。太祖完颜阿骨打在长期的征战中,积劳成疾,于天辅七年(1123)八月,在返回会宁府途中病逝于部堵泺西行宫(今吉林省扶余县境内),终年 56 岁。收国二年(1116),他被尊为“大圣皇帝”,天会三年(1125),被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九月,“癸丑,梓宫至上京,乙卯,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 。《金史·礼志》载:“金初无宗庙……太祖葬上京宫城之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以时荐享。”所谓的“宫城”,应该指北城的太祖时期的皇帝寨。“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相国寨’‘太子庄’,后升为‘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

宁神殿,金初称太祖庙、太庙,是金朝第一座宗庙。取名宁神殿,有安慰死者在黄泉之下安宁养神的意思。金太宗灭辽和北宋,将辽天祚帝和宋徽宗、钦宗二帝俘至京师,先后押解到阿骨打陵前祭拜金太祖,举行重大的“告庙”活动。据史料记载,当时宋徽宗、钦宗被俘至太祖庙时,“曾肉袒于庙外” 。据此可知,太祖陵初建时,四周应有城垣建筑。从这些建筑构件的发现来看,当年宁神殿的规模很大,建筑也是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时,“正隆二年(1157)命吏部郎中萧颜良尽毁宫殿、宗庙、诸大族邸第及储庆寺”

宁神殿包括在被毁坏的诸寺之中,到金世宗时开始修复。金宣宗兴定初年(1217),金叛将蒲鲜万奴勾结上京行省完颜太平,“太平受万奴命,焚毁上京宗庙” ,宁神殿、陵垣等建筑亦在其中,这是太祖陵的第二次被毁。因此,现在的金太祖初葬陵除高大的封土堆外,其他地面建筑皆荡然无存。

二、胡凯山和陵

胡凯山(老母猪顶子山)和陵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山河镇,西北距金上京故城约50公里,为安葬金太宗吴乞买、改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皇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先于天辅七年(1123)九月初五,葬宫城西南。天会十三年(1135)二月己巳,上(太宗)崩于明德宫,年六十一,庙号太宗。同年二月改葬太祖于和陵,立开天启祚睿德神功之碑于燕京城南尝所驻跸之地。三月,上(太宗)尊谥曰文烈皇帝,“乙酉,葬太宗于和陵” 。皇统四年,改号恭陵。

胡凯山和陵调查现状(1155年把太祖陵迁走后,和陵墓坑一直未动,原地保留)

胡凯山东西横卧,坐北朝南,气势雄伟。主峰海拔764米,是阿什河上游地区最大的一座山。山的南坡比较宽阔平缓,山前为头道沟和二道沟合流处,地势平坦开阔,其东、西、南三面为阿什河环绕,顶峰处有一潭池水,终年不涸。这和金中都大房山皇陵的地势十分相似。按古代堪舆学说,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因此,金初选择此处作为皇陵。

经考古调查,在阿什河东源,尚未发现金代遗址,而在西源老母猪顶子山西南坡的山坳中,却发现了东、西两座帝王陵墓,坐北朝南,相距近50米。西侧墓是砖室墓,已塌陷,墓前有石人、石兽、石望柱、石龟趺等;东侧墓尚有封土,墓前只有龟趺。有学者认为,和陵初建时,只葬金太祖、太宗,因古代尚右的习俗,右(西)侧之后陵墓应是金太祖,即睿陵;左(东)侧之陵应为太宗陵,即恭陵。此外,在阿什河东岸的张广才岭山区也发现大量的金代陵墓,徽宗的兴陵和熙宗及其子英悼太子之墓都葬于此。

笔者和同事在胡凯山和陵考察现场

金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始祖函普景元皇帝,庙号始祖;乌鲁德皇帝;跋海安皇帝;绥可定昭皇帝,庙号献祖;石鲁成襄皇帝,庙号昭祖;乌古乃惠桓皇帝,庙号景祖。天会十五年(1137),追谥劾里钵圣肃皇帝,庙号世祖;颇剌淑穆宪皇帝,庙号肃宗;盈歌孝平皇帝,庙号穆宗;乌雅束恭简皇帝,庙号康宗。皇统四年(1144),熙宗将太祖陵命名为睿陵,太宗陵命名为恭陵。同时,将十世先祖之陵分别命以陵号。十祖之陵分别为始祖光陵、德帝熙陵、安帝建陵、献祖辉陵、昭祖安陵、景祖定陵、世祖永陵、肃宗泰陵、穆宗献陵、康宗乔陵。 据此分析,则十世先祖之陵应该也迁到了新陵区。因为太祖陵在上京近郊,距上京北城不足一里,不宜开辟陵区。因此,熙宗时又另选陵址,辟和陵。史料记载,“至景祖时,石鲁之子劾孙举部来归,居于按出虎水源胡凯山南。胡凯山者,所谓和陵之地是也”。可见,和陵位于按出虎水即阿什河的发源地胡凯山。此后,熙宗又将太祖、太宗陵分别命陵号,并且将十世先祖以及其父徽宗分别迁葬至此。完颜亮时期,太祖、太宗以及十帝陵全部被迁往中都大房山皇陵。金天会十三年(1135),金世宗的父亲完颜宗尧“行次妫州薨,年四十,陪葬睿陵” 。世宗时期改葬大房山,号景陵。皇统二年(1142),英悼太子薨,“葬兴陵之侧” 。皇统九年(1149),熙宗被完颜亮弑杀,降为东昏王,“葬于皇后裴满氏墓中” 。世宗时期,被迁往中都金陵,号思陵。以上就是文献记载中,曾经埋葬于上京附近的金代皇陵陵主。大致有始祖以下十帝、太祖、太宗、徽宗、睿宗、熙宗及英悼太子等。当然,金初正值制度草创之时,陵制尚不规范,且其中大多数在完颜亮时期被迁往中都房山金陵,所以在上京附近没有留下太多陵墓遗迹。 MxEunKYHZYBdW9uvKFKskJbMaLR8rajTnaMGGf0S216q3u65tv0levll9RNAyN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