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陵寝是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式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认为:“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这里所说的墓葬,大多指平民百姓的坟墓,由于规模较小,用土堆个坟头,叫作“坟”,或称“墓葬”。《葬经》说:“葬者,藏也。”意思是把尸体用土埋藏起来,求得永生。“陵寝”则是对于中国古代帝王墓葬的一种特殊称谓。

古代建造坟墓,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自西周开始,丧葬礼仪已走向制度化,管理王室贵臣墓葬的专职官员必须根据死者的官级和身份来确定墓室的规模和地面建筑标准。此外还设有专门管理平民墓葬的职官。据史料记载,夏商周时期,人死之后,平地而葬,墓地上不起坟头,也不种树,这叫作“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礼记·檀弓篇》称“古者墓而不坟”称“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商周时期,帝王的坟墓仍称为墓,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死者的坟墓越建越气派。坟头的封土逐渐高大起来,大都形状类似山丘,因此这类墓葬称为丘。清初顾炎武曾经做过考证,他在《日知录》中认为:“古王者之葬,称墓而已。……及春秋以降,乃有称‘邱’者,楚昭王墓谓之‘昭邱’,赵武灵王墓谓之‘灵邱’,而吴王阖闾之墓亦名‘虎邱’,盖必因其山而高大者,故二三君外无闻焉。《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五年起寿陵’;《秦本纪》:‘惠文公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始有称‘陵’者,至汉,则无帝不称陵矣。” 因此“陵”这一名称始于战国时期,而且,秦惠王规定“民不得称陵”。这也是帝王丧葬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只有帝王的坟墓才可以称之为“陵”。

“陵”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丘,一种是以秦汉时期为主的“封山起陵”,规模宏大,又常依山而建,将封土堆积如山,故称山陵,如汉高祖的长陵、汉武帝的茂陵,都是这种风格。另一种是以唐朝时期为主的“因山为陵”,将陵建在山林中,防盗效果比较好。从风水大师的角度,山林之间就是“藏风聚气”的地方,而且风景优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都是选择“因山为陵”。明朝十三陵的布局和风格,标志着我国帝王陵寝制度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十三陵是一组规模雄伟、气势磅礴的陵墓建筑群,集建筑、园林、雕塑、绘画、山川、地理各种门类的艺术于一体,又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风景名胜区。清代有“东西二陵”,也是这种风格,但规模远不及明十三陵。因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如《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故在帝陵旁边都有寝宫。在墓外还建有一系列用于装饰和祭祀的石雕、殿堂等,因为陵寝是一个以其穴为中心的庞大建筑群,故称“陵园”。

陵寝真正的大规模化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就在骊山营造陵墓,从全国征集劳工70余万人投入这项工程,规模极为浩大。穿透三层地下水,用铜铸棺椁;在地下造了一个足够百官上朝的庞大宫城;还藏进各种珍奇宝玩之物。为了防止有人进入这个禁区,命匠人造了机弩,装上箭镞,人来就射。此外,还用水银做百川江河大海,凭借机械力量,让水银流动不息。总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为了永远照明,竟用娃娃鱼的油制烛点做长明灯。秦始皇死后,后宫凡无子女者,都殉葬。而且还把那些参加制造机弩和搬运财货入内的工匠,统统闭死地下,怕他们外出泄露其中秘密,招致意外。 其陵园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垣墙的北半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从所出夔纹大瓦当和巨型砖瓦推测应是秦始皇陵的寝殿所在。内垣东、西、南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房基址。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葬活马、陶俑的从葬坑,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后世帝王陵寝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确定了秦以后陵寝制度的基本框架。

历代统治者在灵魂不死的观念影响下,以为陵墓的营建与王朝兴衰安危密切相关,视陵墓的建造为“事体尊崇”,与宫殿、坊庙等建筑的营建是同等重要的重大工程。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墓葬文化,也是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对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历史地、客观地进行探讨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重大价值。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缩影,不同时期的陵寝制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金代皇陵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考古上是一个缺环。为填补这一缺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于1986年开始对位于北京房山的金陵遗址进行考察,2001—2003年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主陵区进行抢救性发掘。

大房山金陵鸟瞰图 yfLUyS54TJRc4AHnQHh1iaA3symASTmVVk8kTKS/OKe8SQN/g/zcJ2ZIU2Acwo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