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迨亮徙燕,始有置陵寝意,遂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年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余里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龙喊峰,冈峦秀拔,林木森密。
金朝帝王陵寝原在东北上京会宁府,金之初,本无山陵,仪制极草创。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迁都不久,海陵王决定把皇家陵寝迁往中都,于贞元二年(1154)最终选定了峰峦秀拔、林木森密的大房山下大洪谷云峰寺的风水宝地为“万年吉壤”,决定迁祖宗陵寝于此。
贞元三年(1155)三月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于是“亮寻毁其寺,遂迁祖宗、父、叔,改葬于寺基之上,又将正殿元位佛像处凿穴,以奉安太祖旻、太宗晟、父德宗宗幹,其余各随昭墓序焉。惟亶被杀,葬于山之阴,谓其刑余之人不入” 。完颜亮毁掉云峰寺,在寺基上凿穴为陵,安葬太祖、太宗及自己的父亲德宗,并建行宫。
大房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主峰茶楼顶,俗称“猫耳山”。山脉西来北折雄亘于中都城西南,支脉逶迤,腾云作雨,如群龙出世,是中都一带少有的形胜之地。大房山东北有支脉九龙山,九龙山右侧有一岭于大房山下逶迤而南,这就是凤凰山。凤凰山以东岗峦起伏,与凤凰山形成了一道平坦开阔的山谷,由南向北,通过一道天造地设的“龙门”,直抵九龙山下,这就是大房谷。
大房谷尽头的九龙山下,林木茂密,青峰碧树掩映着一座规模宏敞的佛寺。于是海陵王决定以大房山下的九龙山为中心,在大房山麓营建山陵。
《大金国志》和《金虏图经》翔实地叙述了海陵王勘陵经过和大房山麓风貌。文中的“大洪山”“大洪谷”即是大房山、大房谷。大房山北魏时已有此称,金代亦称“大房山”,而未见有大洪山之称。“龙喊峰”是九龙山主峰。史载,海陵王完颜亮将其祖父改葬于大洪谷龙衔寺,《大金国志》作“龙城寺”,九龙山下的佛寺《金史》作“云峰寺”,以史为正。
完颜亮迁陵建陵的活动在《金史》《大金国志》中有大量记载。
吏部尚书耶律安礼负责大房山营陵工程,中都大兴府尹苏保衡作为耶律安礼的助手,“督诸陵工役” 。
完颜亮为在大房山云峰寺营建山陵,先在山麓设立行宫,并在做出决定的两个月后即派人去上京迁移太祖、太宗灵柩。
五月派人去上京迁灵,当月完颜亮即去大房山督工。六月又派右丞相仆散师恭等去上京。七月中,他又去大房山督工,从辛酉到乙亥,停留十五天之久,因修工不力“杖提举营造官吏部尚书耶律安礼等”,责罚有关官吏。可见,完颜亮对营建山陵一事是十分重视的。其后,他继续亲自到大房山多次监督工程的进行。
海陵王八月又去大房山,在他到达的第三天,即破土动工,并对“役夫”给予赏赐。他回来后,再次派人到广宁(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带)迎灵。修陵刚刚破土动工,祖灵已迁来。反映海陵王营建山陵一事,时间非常仓促。
十一月乙巳朔,梓宫发丕承殿。戊申,山陵礼成。
完颜亮曾派两路人马分别奉迁了太祖、太宗、德宗及被降为东昏王的熙宗。按《金史》卷四《熙宗本纪》记载:熙宗“贞元三年(1155),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同兆域”,已故的完颜宗室诸王也一起奉迁到九龙山。
其后,完颜亮在正隆元年(1156)继续向中都迁陵。七月己酉,命太保昂到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八月丁丑,完颜亮再次去大房山视察山陵。九月辛酉,奉迁睿宗皇帝梓宫到了九龙山先安置在磐宁宫。十月乙酉,始祖以下十帝梓宫到了大房山并下葬,丁酉,返回中都皇宫。闰月己亥朔,整个大房山陵礼成,群臣祝贺。
完颜亮在正隆元年(1156)十月乙酉,将追封的开国前十帝的灵柩迁葬大房山陵园。一年中,完颜亮前后三次迁陵,基本上奠定了金中都皇陵的基础。
金世宗即位后,并没有改变完颜亮关于陵区的设置,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整。一是,专门为陵区设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为奉礼山陵,于良乡县西设万宁县,明昌二年(1191)更名为奉先县。二是,封山神,规定陵区的范围和祭祀制度。《金史·礼志》记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敕封山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冕八旒,服七章、圭、册、香、币,使副持节行礼,并如册长白山之仪。其册文云:
皇帝若曰:古之建邦设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形胜。我国既定鼎于燕,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混厚,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祖宗陵寝于是焉依。仰惟岳镇古有秩序,皆载祀典,矧兹大房,礼可阙欤?其爵号服章俾列于侯伯之上,庶足以称。今遣官备物,册命神为保陵公。申敕有司,岁时奉祀。其封域之内,禁无得樵采弋猎。著为令。
可见,大房山“山神”爵号在侯伯之上,为“公”,老百姓甚至以神呼之。
至此宗庙、陵寝及丧葬制度基本完备,后经章宗、卫绍王、宣宗等朝的营建,大房山金陵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