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向往光明
——愿望与追求的心曲

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时,正好赶上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

北京大学创办于 1898 年。原是在马神庙干隆四女和嘉公主府中的空闲府第开办的。1896 年 6 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1898 年 6 月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在《定国是诏》中,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样一来,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1915年,北京大学没有校长,由工科学长胡仁源兼代校长。文科学长是夏锡祺。当时的学系以下称为“门”。文科有四个门,即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英文。

蔡元培走马上任,没有开会发表演说,也没有发表什么文告来宣传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方针,只发了一个通告说:兹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师生们全明白了,聘任他,什么话也用不着解释了,新校长竭力倡导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走马上任后,把创办的刊物《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并改为《新青年》,使刊物不仅成为团结新文化战士共同作战的阵地,而且也吹响了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和文学革命的号角,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

正当新文化运动在北京风起云涌的时候,朱自清来到这座到处是西式建筑群,且名人荟萃、“雄视一方”的高等学府。他耳闻目睹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也是一个非常陌生又非常有吸引力的全新世界。

《新青年》连续几期,发表了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写的,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些作者多半是北京大学的教师,身边的人,写的是共同关注的事,使朱自清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在新文化的滋润下,朱自清对新文化的热情开始释放,文学的种子在他年轻的心灵里开始萌芽。

也许是新文化强大的魅力,使他整天往图书馆跑。有时不知不觉到了深夜,他全然不知,直到工作人员向他提醒。

朱自华成长于一个传统家庭,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现在,他耳濡目染的这些陌生的新的词汇、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震撼。他看到同学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横幅,高呼“崇尚科学,发扬民主”的口号,他对这些新名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却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点燃了他青春的激情。

有一天,他看到同房姓查的同学,翻阅伊文思书馆寄来的书目,一眼看到一张“睡吧,小小的人”的画片,朱自清感觉到这幅画“很可爱”,便向姓查的同学借过画片,捧在手中仔细读画。画片上是一个西洋女子,哼着《摇篮曲》哄婴儿睡觉。窗外,一轮明月洒下温柔的光辉,微风掀动着她额前的一绺头发。花园鲜花的幽香,随着轻风飘了进来,沁人肺腑。画中的寓意,激起了他强烈的冲动,仿佛胸中有很多话,不吐不快。在创作灵感的驱使下,于是他铺开稿纸,提笔挥毫,一首新诗《睡吧,小小的人》,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

睡吧,小小的人。

明明的月照着,

微微的风吹着——

一阵阵花香,

睡魔和我们靠着。

……

他举起略显幼稚的手,叩响了“文学殿堂”神圣的大门。他在这首诗里,不追求对画面的描摹,而是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开头第一句“睡吧,小小的人”,是母亲心灵深处对爱子的安抚,仿佛让读者也听到了那情意绵绵的哼曲声。

他在诗中,把自己追求光明的情感,向往自然的愿望,尽情地抒发,与诗的意境相辅相融,让读者感受到他这颗年轻的心强劲的张力。他以“余捷”为笔名,把这首处女作寄给北京《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稿子寄出后,感到自己的意识得到了释放,身心格外轻松。

但是,正当朱自清在人生旅途上迈出可喜一步的时候,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却发生了急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对于一向在“强权”的桎梏下被人宰割的中国人民来说尤为振奋。民族要独立,国家领土应该完整,这是国际公理,是全国民众最大的愿望。中国作为战胜国把“公理”必定能够战胜“强权”的良好愿望寄托于巴黎和会上。

1919 年 1 月 8 日,巴黎和会召开了,没想到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和会上还是被任意宰割的对象。

在和会上,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后由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提议交给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又遭到日本拒绝。对此,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被大会否决了。在美、英等国的默认和要挟下,完全满足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使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彻底失败。

巴黎和会的不公,使坚信“公理一定能战胜强权”的中国人民,终从梦幻中惊醒过来并强烈抗议。连日来,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纷纷上街游行,他们久积在胸中的怒火,像火山吐焰一样爆发出来,整个北京沸腾了。

5 月 3 日晚,北京大学学生群情激奋,与高师、工专、法政等校学生代表 1000 多人,聚集在北京大学法学科礼堂,讨论如何拯救祖国、挽回经济损失及领土主权等问题。会上作出四条决定:一是联合各界一致斗争;二是急电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坚持拒签和约; 三是通电各省,于 5月 7 日举行示威游行;四是定于 5 月 4 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会示威。

5 月 4 日下午,北京大学等 13 所大专学校,3000 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呼着“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强烈要求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曾任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现任交通总长)、陆宗舆(曾任签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现任币制局总裁)和章宗祥(现任驻日公使)。

学生们的游行队伍由天安门广场出发,出中华门,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走去。在东交民巷西口,游行队伍受到巡捕阻拦,于是便从东交民巷向北,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前。愤怒的学生们高喊罚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口号,并冲入曹宅。正好曹汝霖在家与驻日大使章宗祥一起。众怒之下,学生们痛打了这两个卖国贼,还觉得不解心中的愤恨,于是向曹宅丢去一把火。

赵家楼升起了滚滚浓烟,那红色的冲天火焰腾空而起,照亮了黑暗长空。如同为这场争取民族独立、保卫领土完整的神圣斗争画上了一个巨大的、横贯长空的红色感叹号!

这也是一道不灭之光,把那些祸国殃民的黑暗势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讨伐黑暗势力,激怒了北洋军阀。他们出动武装军警镇压,示威学生中有 32 名被逮捕(其中有北京大学学生 20 名)。

为了抗议反动政府的镇压,营救被捕学生,北京各大学的学生从 5 月5 日起进行总罢课。社会各界也纷纷举行罢市、罢工,以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7 日,被捕的 32 名学生全部获释。9 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

蔡校长不能走!北京大学学生强烈要求政府挽留蔡元培。为了支援北京大学学生们提出的要求,各校教职员也同学生一起参加斗争。19 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再一次举行总罢课。

天安门城楼前如涛的吼声,赵家楼的冲天大火,让这位深受传统教育的哲学系青年学生朱自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朱自清那颗平静的心难以平静了,他踊跃汇入了“五四”爱国斗争的洪流。他亲身感受到,这场震撼中外的爱国运动,犹如寒光闪闪的利剑,向封建王国的愚昧和黑暗刺去。也是横贯长空的火炬,使充满阴云的天宇,终于爆出了一丝光明,使他的灵魂深受震撼。

现在,身边的同学陷入黑手,他亲身感受到了斗争的残酷。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怯懦。强烈的正义感,激励着他那颗纯净的心灵。爱国斗争的觉醒,激发了他向往光明,用新诗发出正义的呐喊。

他每当做完功课后,就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决意拿起诗歌这管号角,让思辨与想象齐飞,于 1919 年秋冬,他创作了《光明》《新年》,倾泻自己对现实感受的激情。1923 年他创作《细雨》等多首诗歌。

他在《光明》这首诗里,将幻化的情景和艺术的想象尽情发挥:一个茫茫的黑夜,细雨伴着狂风,他一个人走在村边的那条久未流过水的小河旁,那里已有了发黄的枯草,柳叶都落光了,剩下那光秃秃的枝条在秋风中摇摆着。光明在何方,将往哪里走?他向茫茫黑夜中的大地振臂呼唤着: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好走?

封建政府,就是黑暗社会根源,只有光明能够将它刺穿。可是,夜沉沉,路漫漫,光明在哪里?他思索着:在这风雨沉沉的暗夜,如何去获得“光明”?黑暗的歧路万千,哪里才是光明的路向?这些,他虽不十分明确,但态度是积极的,决心要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青年,对光明有着强烈的追求: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

让我们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自己去创造!”

很明确,在末尾的诗句,他的回答是积极的。年轻的朱自清知道,光明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祈求别人的赐予,一切都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他这种奋发自强的姿态,正是“五四”精神的继续。

好一片满月的光,

静静地躺在地上!

枯树们的疏影,

荡漾出她们伶俐的模样。

他深恶社会的黑暗,通过这沉沉的黑夜,幻化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深情地用诗的生动语言,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月啊!

我原永远浸在你的光明海里,

长是和你一般雪亮!

在这首《满月的光》中,他通过对光耀寰宇的月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向往光明的迫切心情,这是他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划时代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革命新的序幕,也开启了年轻一代的心灵。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他不仅思想意识有了觉醒,而且在向往上也是积极的。

努力寻找出路,积极向往光明,这种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他沐浴了“五四”风雨的结果。

1919 年,在朱自清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一页。眼看这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回想过去一年里,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在年终岁尽的一个晚上,他铺开稿纸,怀着激动的心情,奋笔疾书:

夜幕沉沉,

笼罩着大地。

新年天半飞来,

啊!

好美丽鲜红的两翅!

她口中含着黄澄澄的金粒——

“未来”的种子。

在这首题为《新年》的诗里,朱自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把新年拟人化,以象征的手法,把自己对祖国未来的希望以及爱国主义激情,孕蓄在那美丽的想象里。诗中“她”含着一颗黄澄澄的“未来种子”,便是祖国未来的象征。希望这颗“‘未来’的种子”,在雨露的沐浴下,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朱自清对诗歌的创作,其态度是十分严肃的,他反对写“没相干的情感”“仓促的粗制品”,主张要“用自然而又极慎重的态度”写诗(《短诗与长诗》)。他在《新年》这首诗里,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完全融入“看见新年好乐”之中。于是将“五四”风雨后的新年,幻化为美丽天使,展开“美丽鲜红的两翅”,“从天半飞来”,她带来红的光,其动人的光彩,照彻了黑暗的夜幕;羽翼鼓动的响声,惊醒了沉睡的人们,欢呼新的一年到来。这美丽的形象,就是他美丽的憧憬。那黄澄澄的种子,便是祖国崭新未来的象征,新年,就是新的开始。

新年交给你们,

那颗圆圆的金粒,

她说,“快好好地种起来,

这是你们生命的秘密!”

《新年》实际上是一首五四运动激情的赞歌,对五四运动播下的种子,在他年轻的心中,倍加珍惜。从这生动的语言不难看出,他力求以具体的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来感染人,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存积在画面里,诱发读者去作积极的联想。

从经历平民教育宣讲团到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激发了灵感敏捷的朱自清的创作激情,连续发表不少诗作。即使在五四运动的第二年,这种冲动一如既往。

他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对自然界的感知,结合哲理性的深邃思索,将散落的点点滴滴的发现和感兴,熔铸成优美的诗篇。他那诗的呐喊,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弦。

新年一过,他围绕“光明”这个主题,在 1 月 9 日,写了发光的《煤》,歌颂它“一阵阵透出赤和热”。还写了向阳的《小草》,光明的《路灯》等诗,都含有象征的意味,富有艺术的暗示性,微妙地表露了年轻的朱自清内心世界执着的追求,为呼唤光明振臂呐喊。

转眼到了 5 月,他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提前一年毕业。朱自清手捧着毕业证书喜不自禁时,又接到家中来信,说他的大女儿采芷出生了,可以说是喜上加喜。 ryjBm1ggUaWd4cNaWfXIMuloxzNHJpcMcO65e0NsxbpCcv6j0eEqIjY0OtOeE4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