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巧笔下的瀑布
——与好友马慕容兄弟

在温州十中,朱自清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数理及国画教员马慕容和马公愚兄弟俩。

马家在温州是较为有名的望族,有“书画传家二百年”之说,在温州颇有影响。朱自清住在四营堂,马家在百里坊,离四营堂很近。马宅很大,里面还种了许多花草,客厅四壁挂满了名人字画。朱自清一有空闲就喜欢到马家赏花品画,兴致高时还带着妻子武钟谦和儿女们一起去,你来我往,两家就相处很熟了。

朱自清对艺术很执着,他喜欢品画,也很喜欢马慕容的画艺,每当看到他手中的笔在宣纸上灵巧地游动时,就格外心动,遂向他开口索画。一天,马慕容画了一幅画送给朱自清,并请他题诗。朱自清十分高兴,便拿回家细品。

朱自清回家展开画,站在画前深思。这幅画布局恰当,着色柔丽,情韵绵厚,精彩动人,他十分喜爱。特别是画中的意境,让朱自清浮想联翩。为什么在这海棠妩媚、圆月朦胧之夜,枝头上鸟儿双栖而各梦?那只高踞枝头的八哥,为何睁着双眼而不肯睡去呢?它到底等待什么?是舍不得那淡淡的圆月,还是舍不得疏疏的帘儿?他整个神情倾注在画中,不禁思绪翻飞,情绪激越。就在思绪与情感交融的刹那,苏东坡咏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之句触动了他,顿时恍然大悟:八哥不睡,是等那没有出现的“卷帘人”!奔放的文思打开了他智慧的闸门,他以丰富的想象,用独到的见解解读这幅画,使“画”与“识”产生了共鸣,画上的每笔都是那样缱绻缠绵,让他不能自制,便将感受写成一文,以志这段赠画的因缘。

过了几天,他到马宅来,毫无保留地向马慕容表露了自己对这幅画的赞赏之情。这幅画,是细细领略之后,才悟出画中的韵味,鸟儿之所以在花好月圆之夜不肯睡去,原来画中还有“玉人”。于是他拿出自己所做的题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文章给画家,笑着说道:“先生嘱题诗事,不敢承命,姑以小文塞责,以文换画吧。”

朱自清在这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虽然是描写一幅画,文题也是画题,但他细腻地描写出了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和形态,以至诗人读后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叶嫩绿色,仿佛掐出水来;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在目的,闪闪的,衬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这些具体的描绘,简直把海棠写活了,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画面的内涵,也传达出了“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境。

“温州的山水颇佳,名胜古迹很多,罗浮雪影,沙丁渔火,翠微夕照,阵楼潮韵等胜迹,吸引了历代无数诗人墨客探古寻幽。”(陈孝全《名家朱自清》)10 月的一天,正好是个微阴天气,非常凉爽,马公愚邀约两个朋友陪朱自清一起去玩仙岩山。

其实朱自清功课繁多,除了编讲义、改作业,还要为文艺青年批阅不成熟的作品,按理说他没有时间去逛山水。但对于温州东南 10 多公里处的仙岩山,他早有所闻。相传黄帝修炼于此,因有仙迹,故山名中带“仙”。其仙岩有龙须瀑、雷瀑和梅雨潭三条瀑布。这里属瑞安县管辖,朱自清刚到温州时曾去过一次。他见马先生这般热情,便一起上山了。

仙岩山因为是道教名山,所以山名带“仙”。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其历史也较为悠久。早在南朝的时候,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在永嘉任过太守。他脚踏特制的根木屐游览了仙岩山水,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弭棹向南郭,波波侵远天。

拂鲦故出没,振鹭更澄鲜。

遥岚疑鹫岭,近浪异鲸川。

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

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

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

他们先到丛林古刹——圣寿禅寺,坐落在积翠峰南麓,俗名仙岩寺。其寺由开山鼻祖慧通归一法师于中唐之际兴起,但后屡毁屡建,历尽沧桑。

他们逛完仙岩寺,再到梅雨亭。梅雨亭原名为观瀑亭,坐落在瀑布前突出的一块巨石上,非常显眼。观瀑亭原为明代少师张孚敬所建,初名泽润亭,因为安坐其中可观赏瀑布全貌,并与梅雨潭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故称“梅雨亭”。

梅雨亭旁巨大的瀑布从上面冲下,一经岩石撞击,便撞得粉碎而变成丝丝点点、纷纷扬扬,犹如江南四五月的梅雨,非常壮观。亭子蹲踞在那块突出岩石一角,上下都是空空的,三面是山,底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如果鸟瞰梅雨亭,像是一只苍鹰展翼欲飞。

梅雨潭对面是观音洞,洞对面的岩石壁上的“通源胜境”四字,是由南朝宋主刘义隆在位时期开元寺高僧恩惠所题。第十处最早的是唐德宗时,温州府丞姚揆所撰《仙岩铭》:“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先贤们在这里留下的墨宝,足以证明他们对仙岩山水的感悟非同一般。

梅雨潭边的摩崖石刻最为集中,使文化气息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像是一座文化氛围很浓的艺术殿堂,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湿润的岩面与草丛,透出几分油油绿意,朱自清坐在亭上,观赏着飞花碎玉似的瀑布,感到非常惊奇,于是便走出亭子,立在崖前,俯身察看潭水。马公愚见到立即上前制止,说是这样太危险。

从飞崖上下来,马公愚领朱自清俯身攀着乱石穿过一道石穹门,来到汪汪的一碧潭边。潭水很深,经石穹门到潭边,水珠、雾气、绿水、悬崖构成了一幅奇妙壮观的图画。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清代潘耒来到这里,曾在《游仙岩记》中写道:“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那绿色的潭水,像一张极大的荷叶铺展着,朱自清站在水边,为那潭水的绿惊诧了,那颗激动的心随着绿水翻滚而摇荡,诗的灵感也随着飞溅的瀑布而萌发,无数绚丽而神奇的想象,在他的脑际涌动着。他忘情地对马公愚说:“这潭水太好了!我这几年看过不少好山水,哪儿也没有这潭水绿得这么静,这么有活力。平时见了深潭,总未免心悸,偏这个潭越看越爱,掉进去也是痛快的事。”过了一会儿,又激动地说:“这水是雷潭下来的,那样凶的雷公雷婆,怎么会生出这样文静而温柔的女儿?”

过了几天,他又和几个朋友相伴,去了白水漈,“漈”是闽越方言,意思是指瀑布。

在游梅雨潭时,他曾向马慕容说过,回去后一定要写一篇梅雨潭的文章。翌年 2 月,即 1924 年 2 月间,他完成了散文《绿》的创作。7 月,《绿》在《我们的七月》上发表。

朱自清写作力求创新,不愿掉进前人的窠臼,为写自己“独得的秘密”和“新异的滋味”而另辟蹊径。《绿》的发表,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关注,让广大读者读后,无不赏心悦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集中笔力,紧扣重点,而又讲究结构铺成,一步紧似一步地去追捉那‘醉人的绿’,自然地把读者诱入他所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朱自清作品欣赏》)。

为了着力描绘潭水的绿,他用对比手法,将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深深的绿壁,以及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为形象对比,让读者从对比中产生联想,使这令人惊奇诧异的“绿”鲜活而灵动,强烈地扣人心弦。他不仅以高明的艺术手法,为现代游记散文提供了令人神醉的艺术典范,而且扩大了写作空间,使这“绿”的特色覆盖范围更大。

“绿”的通篇结构,既自然,又严谨,特点鲜明。“这一方面是由于游览顺序所决定,另一方面则为了突出主题的需要。”在文章开始,他对梅雨潭、梅雨瀑布,都为略写,他别出心裁,通过空间的顺序,由远及近、详略得当地展现了梅雨潭的全景,其着力点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他用“揪”草、“攀”石、“探身”而下、“鞠躬”而过等一系列动作,极力地反映了自己由于“绿的招引”,而努力“追捉”的急切心情。到了“汪汪的一碧潭边”,瀑布虽在“襟袖之间”,然而他“心中已没有瀑布”,而是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里紧紧回应上文,以飞瀑之美来反衬潭水之美,写那奇异的绿,是何等‘醉人’”(《朱自清作品欣赏》)。

《绿》的优美的语言,不仅产生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而且富有表现力,也具有音乐美。朱自清在《今天的诗》一文中说过,不但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自然”,而且还要创新,要“变故为新”(《解诗》)。

在《绿》的通篇里,读者不难感受到,朱自清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准确而生动地去开拓意境。他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现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又如写瀑布,用‘冲’‘扯’以绘其势,用‘撞’‘溅’以开其态,形声具备,开采毕肖,一泻的瀑流,历历如在目前了”(《朱自清作品欣赏》)。

《白水漈》虽然写于 3 月 16 日,但与《绿》同期发表。“和梅雨潭一样,白水漈也是温州的一个瀑布,但这个瀑布和《绿》里描写的‘飞花碎玉’的瀑流决然相反,它‘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定睛看时又只剩下‘飞烟’了,而有时候连那‘影子’也看不见了”(《朱自清作品欣赏》)。

朱自清在《白水漈》里,通过精密观察,巧妙地借助风力的描写,来捕捉影子的存在,从而把那渺如“飞烟”的细流,写得活灵活现而富有生气。

《白水漈》只有短短的 300 字,虽然文字不多,却层次分明。开始以简洁的笔墨,概写白水漈瀑布“雾壳”般的特点,继而说明了它的成因,最后则着力描画那自然神奇的神韵——表现它“独特的秘密”,自然而真切地显现出白水漈瀑流的“新异滋味”。

《绿》和《白水漈》的写作时间相隔不到 10 天,又是发表在同一本杂志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在温州写游记散文的姊妹篇。读者很容易联系起来欣赏,不难看出,两篇同是写瀑布,但手法各异,形景各别,读完之后,的确是各有一番感受,获得了不同的美的享受。朱自清善于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足以体现他高超的艺术技巧。

1924 年 11 月,朱自清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又在四中兼课,使他身心疲惫,对春晖感到失望,但又无法离开。特别是良朋散尽,更使他兴味索然,眼中的白马湖风光也大为减色。在他愁绪满腹的时候,《踪迹》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了。这是他第一个创作集子,内容分两辑,第一辑收集诗歌 31 首,第二辑收集散文 7 篇,其中《温州的踪迹》里,主要是《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三篇,封面是丰子恺设计的。他这时的散文创作,虽说还是刚刚起步,但这是朱自清劳动汗水的结晶,刻印着他过去生命的游踪,人生旅途上的青春足迹。 zFOevYcxs+JRyASgXfPAsZNp2VBLZPacS8y5RX2Fvl83Z2/y/xMFxGxo/VcjMb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