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习惯地称 20 世纪中叶为“毛泽东时代”。因为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在那个时期共同缔造、建设了一个新中国。
1994 年 12 月 26 日,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贺敬之的开幕词《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史上的丰碑》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是从中国革命的曲折而豪迈的历史进程中升华、结晶出来的诗的瑰宝,具有宏大的历史气魄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又记录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
2007 年 8 月 21 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召开的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词中,在谈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的诗词创作时,时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逄先知指出:“这些词作,从创作的缘起,描述的对象,到表达的思想内容,都生动地记录了从一九二七年的秋收起义到一九三四年的长征前夕这八年中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造崭新历史的斗争风貌;如果再结合毛泽东在这前后的诗词创作,更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和中国共产党人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进程。”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的历史、哲学、政治、战争、人生、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形象载体,反映历史的波澜壮阔,讴歌时代的英雄人物,体现中国的时代精神,表露诗人的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是特殊文本的毛泽东自传,他的韶山岁月、求学生涯、爱情悲欢、人生足迹,在他的诗词中都有反映。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主要阶段、历史主题,在毛泽东诗词中都有涉及。贯穿起来,毛泽东诗词俨然就是一部史诗。
从毛泽东本人对一些诗词作品的批注中,也能够很好地把握到毛泽东诗词以诗证史的史诗性特征。1958 年 12 月 21 日《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的批注》,毛泽东对《菩萨蛮·黄鹤楼》的“心潮”批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对《清平乐·会昌》批注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境。”对《忆秦娥·娄山关》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对《清平乐·六盘山》的“苍龙”批注道:“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对《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批注道:“三十一年:一九一九年离开北京,一九四九年还到北京。旧国:国之都城,不是 State 也不是 Country。”
1959 年 9 月13 日,在《致胡乔木》中,他解释《七律·到韶山》道:“‘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1962年 4 月在《〈词六首〉引言》中,毛泽东写道:“这六首词,年深日久,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起来,要求发表,因以付之。回忆了一下,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
1964 年 1 月 27 日《对〈毛主席诗词〉中若干词句的解释》,他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释道:“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所有这些批注和解释,对于理解毛泽东诗词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和建设史,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