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喜欢什么样的诗?

毛泽东的一生是一个革命家的一生,也是一个诗人的一生。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无论是喜是悲,是忧是怒,是庆贺胜利或者抒发豪情,毛泽东都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和绵绵的深情。

中国自宋以来,词作成就斐然。“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明代张綖(字世文,自号南湖居士)《诗馀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将“词体”变为“词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豪放婉约二者的正变优劣之分,历来各有论说,聚讼纷纭。

1957 年 8 月 1 日,毛泽东吟咏范仲淹《苏幕遮》和《渔家傲》两首词,情思涌动,提笔写下近 900 字的《对范仲淹两首词的评注》,其中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但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范词,写了这些。江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

这段话是毛泽东有关诗词风格及欣赏特点的重要论述。豪放、婉约是历代诗家对宋词风格流派的划分方法。所谓豪放,其作品往往境象阔大,气势恢宏,词风雄浑开阔奔放。作者抒发情感时,往往向外扩张,多把个人情怀与自身之外的诸多东西相联系。诸如国家、民族、社会、历史、自然等,因而内容广博、蕴含丰富。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说法,是“思接千载,视同万里”。苏东坡堪称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则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所谓婉约,作品表现手法委婉柔丽,和顺含蕴,词风缠绵细腻。作者在抒发个人情怀时,眼睛向内,大多抒写个人怀抱,侧重表达个人内心的爱恨情仇,而不关乎外在的其他一切。李清照堪称代表,其代表作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所有诗词作品的风格特征大抵如此,概莫能外。更准确地说,豪放、婉约与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崇高、优美相对应,与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阳刚、阴柔相对应。用一种形象的比喻,豪放,恰似一个山东汉子立于泰山之巅,高唱“大江东去”;而婉约,颇似一个南国的柔弱女子偏于一隅,低吟“晓风残月”。

毛泽东阅读诗词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毛泽东诗词总体风格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迈奔放,充满英雄主义气概,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也不乏婉约,诸如“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也写得缠绵内隐、扣人心弦。 CIA0YJZAJzuxeq2NeuuGP1hJt5mp22t+NwFY8bySiKWppOVyotcgm36XKHbxPG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