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 年 2 月,毛泽东在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名教乐地”书院住过4 个月。其照壁上有一副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的知识底蕴和人文修养博大精深。他的人生与这副对联珠联璧合。
曾经在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工作过的张贻玖同志做过统计,毛泽东圈画批注过的诗词曲赋总计 1590 首,包括 1180 首诗、378 首词、12 首曲、20 首赋,涉及 429 位诗人。其中唐诗约 600 首,明诗近 200 首,汉、魏、南北朝诗 150 多首。至于他读过而散失,或者读过但没有留下阅读痕迹的诗词作品,则不计其数。
毛泽东的诗词修养让职业文人都自叹不如。明朝诗人李攀龙名气不大,作品流传不广。诗人臧克家曾说:“关于李攀龙,我略知一点情况,但对他的作品没读过。”而毛泽东却在两部《明诗别裁集》中,圈画过李攀龙的 22 首诗,还称赞说:“我觉得李攀龙有些诗写得不错。”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烂熟于心,无论是创作还是运用古典诗词,他都能驾轻就熟,为阐明观点、论证事理、表达感情,总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毛泽东成为大诗人是情理之中的事。
毛泽东从未间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读书,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他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在众多书籍中,他最偏爱文史古籍,从先秦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史作,包括正史类、稗史类、演义类、文学类……几乎无所不读,全而盖之。一部 3000 多卷、4000 多万字的线装本《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了 24 年。300 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他看过 17 遍。在毛泽东诗词中,传统文化元素几乎无处不在,从文化名人、历史典故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岳麓书院大门外有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地灵人杰,素有“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彭大成在《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总结了湖湘文化的五大特征: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运筹决胜、平治天下的军事谋略。
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泽东思想与人格的同时,也造就了精美绝伦、独领风骚的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中所表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乐观豁达的现实主义情怀,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毛泽东诗词也极为深刻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为弘扬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说过:“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他自幼就生性倔强、桀骜不驯。1919 年 7 月 14 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他在《杂言诗·八连颂》中写道:“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毛泽东从不信邪,具有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过人胆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横扫千军如卷席”等诗句,把“虎气”表现得活灵活现。毛泽东既讲原则,又讲策略,善于权变,机智果敢,“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把“猴气”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0 世纪,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三件大事的历史进程艰难曲折、风起云涌、惊心动魄,成就了毛泽东的千秋伟业,催生了他的光辉思想,也锻造了他的光辉诗篇。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来源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时代潮流的波澜壮阔,就不会有毛泽东诗词的恢宏气势。时代风云不仅涵养了毛泽东的文化底蕴,也奠定了诗人毛泽东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