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 年下半年,毛泽东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在 11 月,他与何叔衡等人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地方组织。二是这年冬天,他与杨开慧不做“俗人之举”,仅花了六块银圆办了一桌酒席,就算是结婚了。至今谁也说不清他们究竟哪天结的婚。作为社会活动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聚少离多是他的生活常态。但毛泽东对杨开慧情深意笃,不免也会产生离愁别绪,写下了情意绵绵的《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83 年 5 月 22 日《解放军报》刊载的王瑾《从〈虞美人〉到〈蝶恋花〉》一文说,据李淑一回忆:“一九二〇年……开慧和毛泽东正在谈恋爱,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斗争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开慧经常向我谈起毛泽东的为人品质,连恋爱中的‘秘密’也告诉我。有一天,我们在流芳岭下散步。开慧告诉我她收到毛泽东赠给她的一首词。我问什么内容,她毫无保留地念给我听,并让我看了词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由王华、李林所著《毛泽东与杨开慧》,八集电视艺术片《诗人毛泽东》等,都认为《虞美人·枕上》写于 1920 年。
1994 年 12 月 26 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 101 周年,《人民日报》发表《虞美人·枕上》并作附注:“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手迹是未经修改的原稿,有几处与发表的文字不同。”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作者亲笔署为 1921 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 9 月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将其收入“副编”,写作时间也标注为“一九二一年”。
这首词究竟写于哪一年,一直存在分歧。一说为“1920 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1921 年春夏间,毛泽东离别新婚的爱妻,到沿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据初步考证,《虞美人·枕上》正是写于此时”。另一说为“1921 年,毛泽东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新婚即别,毛泽东油然而生离愁别绪,怆然赋词《虞美人·枕上》”。
不管这首词是写于 1921 年春夏间的社会调查期间还是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期间,抑或是其他什么时间,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写于毛泽东新婚不久的分别期间。把握到这一点,再来品读这首作品,我们就不难从中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真实平凡的另一面:夫妻恩爱、情深意长、缠绵悱恻。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和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儿女情长。正如鲁迅酷爱他的儿子海婴,有人因此讥笑,鲁迅特意赋诗《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青年毛泽东的夫妻之情,也应作如是观。
1957 年 8 月 1 日,毛泽东在《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当中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
作为读者的毛泽东偏向于喜好豪放风格的作品,而事实上读者们也可以用“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来评价毛泽东的作品。毛泽东诗词偏于豪放,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虞美人·枕上》就是毛泽东明显带有婉约格调的作品,它继承了我国词史上婉约词风的流韵,呈现出阴柔之美的艺术特色。
词的上阕写思念妻子而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孤枕难眠,离愁重重堆压而积,犹如江海波浪翻滚,使人胸中无法平静。“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伴随愁苦而来的是无边难耐的寂寞,披衣起坐,翘望长空,指数星星,而星星居然也是一样的凄凉,形单影只。
词的下阕写作者触景生情,交代何以那样地愁苦与寂寞。“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彻夜难眠的煎熬,已使人满脑子空空如也,可爱人的倩影却挥之不去,这是长夜难熬的原因所在。“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到黎明时分,望见向西流去的晓月,想到生活不能像期望中的那样花好月圆,只有像“一钩残月”那样的离散与凄凉,积压在心头的相思之苦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再也无法遏制而喷薄宣泄,顿时化作热泪夺眶而出。
词的上阕以一“愁”字入手,极写思念之深切;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涩。夫妻爱侣之间的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就是诗词永恒主题之一。爱之深,思之切。为中国革命日夜忙碌、四处奔波的毛泽东静下来,也不免殷殷思念,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与古诗中的情愫并无二致。相思难眠,相思成愁,恰如李煜《相见欢》所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一剪梅》所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爱而相思,相思而愁,因愁而泪,《虞美人·枕上》直抒胸臆,没有虚掩,没有造作,感人肺腑,真可谓“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焦竑《雅娱阁集序》)。恰恰因为有这样一首情真意切的婉约词作,毛泽东在世人面前才更真实、更可爱,也更可敬、更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