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解读《〈明耻篇〉题志》?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记载:1915 年 5 月 7 日,“下午三时,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九日下午六时前答复以解决中日间‘悬案’为名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九日,袁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条件。为揭露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修正案,一师学生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几篇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和资料,并作批注,在封面上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便是《〈明耻篇〉题志》。

1913 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到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 1918 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一师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所读过的几所学校无法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学校,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璋等。本来已是秀才,比毛泽东大十七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学校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十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西行漫记》写道,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1917 年 6 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 20 个项目。全校有 400 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 34 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这就是《〈明耻篇〉题志》的写作背景。

《明耻篇》是湖南一师学生在 1915 年夏集资刊印的,全书辑有 7 篇文章和 1 个附件,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灭亡朝鲜以及袁世凯卖国的罪恶行径,同时唤起民众团结起来,不忘国耻,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毛泽东胸怀大志,面对日本侵略和袁世凯的种种卖国行为,义愤填膺。他积极投入声讨袁世凯的行动之中。《〈明耻篇〉题志》反映出青年毛泽东的爱国情怀。他以此诗号召学子,要立志为国报仇雪耻。这首诗虽短,但却充分突出了这一历史事件,诗人强烈的愤恨与志向溢于言表,语言简练,铿锵有力。

头两句点出事件的严重性,“民国奇耻”的“奇”字力透纸背。这一事件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万万不能忍受!报仇雪耻,义不容辞。“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一问一答,直截了当,简洁有力。如何报仇雪恨?只有莘莘学子奋发起来,拯救祖国。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的题诗与毛泽东的“十六字铭耻”,有踵事增华,异曲同工之妙。直抒胸臆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报国之志跃然纸上。这首诗最早见于1977 年 5 月 7 日《文汇报》杨开智《粪土当年万户侯——毛主席青年时期革命实践的片断》一文。这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幅毛泽东诗词手迹。 +A0Td8057fNq3TGu/hY3G9O1it7h8bp9Qx/PDJ3wFJeoehBe7IHwkUpxwbthnP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