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 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临行前,毛泽东思绪万千。独立不羁的性格使他急切地想要冲出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风气闭塞的山村,可是想着就要离开抚育自己的父母,就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韶山冲,他多少有些依依不舍。他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是毛泽东为父亲写的唯一“作品”,言简意深,从中可以解读出毛泽东对父亲的真情实感。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他只读过两年私塾,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祖上典当出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毛顺生善于经营,后来又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动增加,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毛顺生信奉“勤劳本业”的家训,带领全家起早贪黑,勤奋劳动,省吃俭用。毛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供毛泽东念书,无非希望他略识几个字,便于记账或打官司等,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人。毛泽东刚识字,毛顺生就要他学珠算,让他给家里记账,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他去做农活。毛泽东上学期间,早晚还要放牛拾粪,农忙时也要收割庄稼。而毛泽东喜欢看杂书,这令毛顺生十分生气,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甚至一度让他辍学回家干农活。毛顺生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在家里尤其专制。他对毛泽东很苛刻,不给零花钱,还时常打骂。
这些都助长了毛泽东对父亲的反叛心理。他家里形成了两个“党”,父亲是执政党,而毛泽东、母亲、弟弟则成为反对党。毛顺生责备毛泽东不孝时,毛泽东用“父慈子孝”来回敬;毛顺生批评毛泽东懒惰,他反驳说年纪大的人应该多干活。一次,毛顺生当众责骂毛泽东,毛泽东负气离开了家,父亲在后面追打。毛泽东跑到池塘边,恫吓父亲说再走近,他就要跳下池塘。父亲坚持要他磕头认错,而毛泽东则以跪一条腿认错。这使毛泽东意识到,如果公开反抗,父亲就会软下来。毛泽东对父亲最大的“不孝”,要算默默抗婚了。14 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包办了一个 18 岁的媳妇罗氏,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从未和她同居。
斯诺的《西行漫记》问世以来,毛泽东与父亲的关系似乎形成一种定论:毛泽东与父亲之间总是有无休止的矛盾与冲突。的确,毛泽东的母亲善良贤惠,他情感天平也更加偏重于母亲一方。但绝不能据此就认为毛泽东和父亲之间只有反叛而没有敬重,只有憎恨而没有孝心。毛泽东对父亲的自私、刻薄、专制心怀不满,但他显然也受到了父亲的积极影响。正是父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热爱劳动,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为了不受责骂,使他干活勤快,养成讲求效率,仔细认真的做事态度;父亲的抠门使他习惯于节俭,一辈子反对铺张浪费。毛泽东特别感念的是,没有父亲的最终支持,他不可能六进私塾,更不可能外出求学。再说,父亲的管教何尝不是一种深沉的爱呢?
毛泽东和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他追求知识、渴望进步的青春梦想与父亲信奉的旧礼教、旧思想势必背道而驰。毛泽东反叛父亲,更多的是不喜欢父亲的行为方式,力图冲破父亲为他设计的生活框架,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与他对父亲的尊敬、挚爱之情并不矛盾。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的脾气很像父亲,充满了湖南人特有的“霸蛮”之气,倔强执拗,父子之间冲突不断,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因于少年毛泽东年轻气盛、少不更事。
改诗赠父是毛泽东感恩父亲的特殊方式。他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到了父亲的忌讳和感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志在四方的坚定意志。当然,这毕竟不是原创作品,不能将每句话都看成是毛泽东的心志,尤其是“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他外出求学显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与其说表达了毛泽东一心向学的志向,不如说这是为了让父亲高兴而作出的一种姿态。少年毛泽东以这种含蓄方式向父亲道别,比千言万语更精练、更生动、更准确。
易孟醇、易维在所著的《诗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中说:“毛顺生不久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丈人家。毛泽东的亲笔作因而一直由其表兄文润泉和表弟文东仙珍藏,湖南解放后始呈送文物部门保管。《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 年第 1 期刘仁荣在《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一文中,第一次公开刊登了这首诗。”
对于毛顺生看到毛泽东诗后的反应,曾珺在其所著的《毛泽东的诗赋人生》(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9 年版)中作了这样的描写:“识字不多的父亲看到这首诗后,便撕下来找李漱清帮助看。李漱清逐字逐句解释后,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写得这样一首好诗而高兴,反倒是感觉自己积累起的家业无人继承,暗自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