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为何“孩儿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记载:1910 年秋天,17 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因为这首诗是改写的,人们对这首诗的赏析,侧重考证原诗的作者究竟是谁。其实,透过这首诗,可以品味出毛泽东韶山求学经历的深远影响和走出韶山的强烈渴望,这对于全面理解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无疑将大有裨益。

1964 年 8 月 18 日,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毛泽东把在韶山的求学经历概括为“六年孔夫子”。1902 年春,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此后,毛泽东又先后就读了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颈、东茅塘等私塾。1907年至 1908年,他曾辍学在家,仍继续读书。1910年秋,他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私塾读书的几年当中,毛泽东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毛泽东有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四书五经学得很好,奠定了较深的国学基础。

毛泽东熟读四书五经,可他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曾经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毛泽东善于独立思考,他发现旧小说和故事有一点很特别,所有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后来他意识到它们都颂扬人民的统治者,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这一判断,对毛泽东一生的历史观和是非观都有深远影响。

毛泽东的家境还算殷实,早期生活也比较稳定。少年毛泽东为什么想要离开韶山?毛泽东“六年孔夫子”期间所经历的几件事,使他日渐感到韶山过于闭塞,渴望走向外面的世界。私塾教育方法刻板,内容陈旧,塾师还体罚学生。他 10 岁时曾逃学,由于不认识路,乱跑了三天,离家才八里路。1906 年秋在井湾里私塾上学时,老师是他的堂兄毛宇居。一次,毛泽东趁老师不在,溜到外面玩耍,毛宇居罚他对着天井即兴作诗。毛泽东出口成诗《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青青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这首诗以物喻人,表达了对私塾教育封闭刻板的不满。

1907 年至 1908 年辍学期间,毛泽东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本书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1909 年,韶山冲李家屋场由外地回来一位维新派教师李漱清。他常给韶山人讲述各地见闻和爱国维新故事,宣传废庙宇、办学校、反对信佛。毛泽东很赞成他的主张,同他建立了师生和朋友关系。

1910 年 4 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平粜救灾,他们冲进衙门,砍断旗杆,吓走巡抚。后来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们的冤屈深感不平。正如《西行漫记》所记述:“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10 年,父亲打算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起初毛泽东并不反对。恰好在这时,表哥文咏昌告诉他,离韶山 50 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讲授西方新学,教学方法也很激进。他听了动心,想去那里就学。他先后请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劝说父亲。大家都说润之聪明好学,前途远大,到洋学堂可以学到比在米店赚更多钱的本领。他父亲终于妥协,同意了大家的意见。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注释道:“这首诗 1916 年曾载于《青年》杂志第 1 卷第 5 号,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据考证,这首诗不是西乡隆盛的作品,而是日本和尚月性所作,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不管这首诗出自何人之手,在离家前去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毛泽东将其进行了改写并留给了父亲。少年毛泽东以这种含蓄的方式向父亲道别,比千言万语更精练、更生动、更准确。从此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CIA0YJZAJzuxeq2NeuuGP1hJt5mp22t+NwFY8bySiKWppOVyotcgm36XKHbxPG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