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 年 9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而编辑出版了新编本《毛泽东诗词选》,邓小平题写书名。1986 年 9 月 9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新华社关于该诗集出版的消息。这也是“文革”结束之后第一部毛泽东诗词集新编本。
在毛泽东生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过《毛主席诗词》19 首本、21 首本、37 首本、39 首本。其中有些版本,如 37 首本,多次重印。以往的版本,都冠以《毛主席诗词》,它作为专用名字使用了20 多年。新版本首次以作者名字冠名,称为《毛泽东诗词选》。而“选”表明这是毛泽东诗词的选本,而不是诗词全集。
《毛泽东诗词选》除了收入原来《毛主席诗词》中的 39 首作品,还精心增补了 11 首诗词作品,全书共收入诗词 50 首。新入选的作品,有2 首是毛泽东生前在出版物上非正式发表过的,即《给彭德怀同志》《秋收起义》;有 7 首是毛泽东逝世后在一些出版物上发表过的,即《贺新郎》《吊罗荣桓同志》《读史》《送纵宇一郎东行》《给丁玲同志》《八连颂》《和周世钊同志》;有 2 首是第一次根据作者手迹刊印的,即《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念奴娇·井冈山》。
以往的毛泽东诗集,都按照作品的创作年月顺序进行编排,而《毛泽东诗词选》首次按照正、副编的体例进行编排。正编 42 首,即毛泽东生前已经发表过的 39 首,加上毛泽东逝世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发表的 3 首。副编有 8 首作品。正、副编都按照创作年月进行排序。
新版本对过去发表的诗词的正文和标点,都进行了校订。校订时同保存的作者手迹进行了仔细校勘,纠正了以往的错字和误标。《贺新郎》中“知误会前翻书语”的“前翻”改为“前番”,“恰台风扫环宇”的“环宇”改为“寰宇”。《西江月·秋收起义》“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改为“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重上井冈山”一句后面,首次发表时以及随后收入的单行本中是用逗号,本书根据作者手稿改为句号。《贺新郎·读史》中“为问何时猜得”句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借问君去何方”句,首次发表时句末都用问号,订正时改为逗号。《毛泽东诗词选》编者认为,这两句都是诗人的设问,并不是诗人在发问,不成其为问句,因而参照《送瘟神》中“借问瘟君欲何往”句,改成了逗号。
新版本为每首诗词作品加了尾注,这是过去版本所没有的。尾注对已发表过的作品注明原发表的时间和处所,对初次发表的 2 首注明根据手稿刊印。在过去的几种毛泽东诗词集中,作者对 4 篇作品各写了 1 条注释(称为“作者原注”),《蝶恋花·答李淑一》有一个“编者注”。《毛泽东诗词选》编者根据毛泽东对自己作品的批注和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毛泽东诗词有专门研究或对其中多数作品写作过程比较了解的同志所提供的帮助,对每首诗词都加了注释,共计 278 条。注释对写作的背景和诗词的本事,作了详尽的诠释,对典故、史实和较为生僻的词语,作了简明的注释。这本诗集的卷末,还刊印了毛泽东给臧克家、胡乔木、陈毅关于诗歌的三封信作为附录,这也是以往的版本所没有的。
1987 年第 2 期《党的文献》刊载的吴正裕《一本富有特色的毛泽东诗词选注本》介绍了《毛泽东诗词选》诞生的相关情况。这本选集是胡乔木主持编辑的,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编辑方针、体例确定、作品编选和注释,进行了悉心指导。所有条目都经他一一审定,不少条目是他亲自撰写和改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的《胡乔木书信集》,收入了胡乔木在编辑《毛泽东诗词选》过程中给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的三封信,从这些信件中可以直接看到胡乔木对于编辑方针、编辑体例的阐述,以及对待诗词注释的修改。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同胡乔木联系《毛泽东诗词选》编辑出版事宜的黎之,在 1998 年第 2 期《新文学史料》的《回忆与思考》一文中,也回忆了胡乔木主持编辑《毛泽东诗词选》的相关情形。另外,据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5 月版的《毛泽东诗词讲解》后记记述,周振甫也参与了《毛泽东诗词选》的注释,并起草了副编 8 首诗的注。
《毛泽东诗词选》的作品写作时间最早的是 1918 年,最晚的是1965 年,前后相距近半个世纪。这个版本在编辑体例上较之以往的版本更为科学,注释更加简明扼要、严谨求实,令人强烈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时代气息。新版本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不到两个月就印刷了三次。2003 年 7 月平装本第 10 次印刷时,累计印数已达 22.2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