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 年 12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与此同时,文物出版社以集宋版书字体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线装本。两个出版社的诗词集内容相同,一般统称为“六三年版”。包括《旧体诗词十八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21 首,还有《人民文学》1962 年 5 月号发表的 6 首词,又补充了 10 首从未发表过的作品,一共 37 首。
“六三年版”是毛泽东亲自编定的一个带总结性的诗词集,也是其生前出版的最重要的诗词集。这年毛泽东已经 70 岁,也许他意识到需要对自己的作品作一个总结,把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汇集起来,并对已发表的诗词作一次全面校订。此后,毛泽东再也没有下大力气来编自己的诗词集了。1976 年 1 月,在他逝世前的几个月,曾经出版一本收有 39首作品的集子,那只不过是在“六三年版”基础上增补了两首刚刚发表的《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而已。
毛泽东对这本诗集十分审慎。他认真挑选篇目,仔细校正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正式出版之前,先印了少量征求意见本,发给少数同志。一个月后,毛泽东亲笔开列 20 余人的名单,由田家英邀请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以及郭沫若、周扬、臧克家、何其芳等文化名家座谈,专门征求意见。1963 年 12 月 5 日,他就几首作品是否收入诗集致信秘书田家英:“‘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小小寰球’一词,似可收入集中,亦请同志们一议。其余反修诗词,除个别可收入外,都宜缓发。《八连颂》另印,在内部流传,不入集中。”第二天,毛泽东又致信田家英:“今天或明天开会讨论诗词问题,我现在有所删节改正,请康生同志主持,提出意见,交我酌定为盼!”
参加座谈的同志,对拟编入集子的作品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意见。臧克家在《人去诗情在》一文中回忆:“我事先写了 23 条意见,这些意见曾与葛洛同志商讨过,会后托田家英同志代转。《毛主席诗词》出版了,到手之后,我兴奋地即时拜读一遍,其中 13 处采纳了我的意见,有标点、个别字、小注中的字句,还有整个句子调换。”
毛泽东的校订十分仔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重新编排了作品的顺序,给发表过的 27 首作品署明了写作日期。他补上了一些词的题目,如给《浣溪沙》加上了“和柳亚子先生”这个题名。他改动了少数题目,把《赠柳亚子先生》校订为《答柳亚子先生》。把《游仙〈赠李淑一〉》改为《答李淑一》。他对部分诗词正文和附注作了订正,为一些和词附上了原作。比如,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雪里行军无翠柏”改为“雪里行军情更迫”,将《念奴娇·昆仑》“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将《清平乐·六盘山》“旄头漫卷西风”改为“红旗漫卷西风”,将《沁园春·雪》“惟余莽莽”和《水调歌头·游泳》“今日得宽余”中的“余”字校订为“馀”。他对《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附注中关于共工的典故的注释进行修改,把原稿中“三国时吴国韦昭注”改为“韦昭注”,把原稿中“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因而没有死”改为“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没有死”。他为一些和作附上了原作,如为《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附上了柳亚子的原作,为《卜算子·咏梅》附上了陆游的原词。他还改正了一些诗词的标点符号。比如,他将《长沙》“携来百侣曾游”一句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将《广昌路上》“此行何去”之后的逗号改为问号。
毛泽东对诗词集的装帧设计也很重视。据说,当时有关人员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平装本设计了几十个封面,毛泽东选择了画有梅花的那一种。
这个版本发行数量大,风行时间长。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平装本就达 50 万册。到 1966 年 5 月第 6 次印刷时,累计印数已达400 万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86 年的《毛泽东诗词选》问世。“六三年版”是迄今为止毛泽东诗词版本中印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