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旧体诗词十八首》有何影响?

1957 年 1 月,中国文坛上发生一件大喜事——毛泽东的 18 首诗词在《诗刊》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这是国内第一次集中发表毛泽东诗词,也是毛泽东首次正式结集发表自己的作品。这些诗词的发表,为毛泽东诗词研究提供了第一批较为系统的原作资料。

1956 年下半年,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创办《诗刊》杂志,由臧克家任主编,徐迟任副主编。在组稿的过程中,徐迟去北京大学拜访了著名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家、诗人冯至,向他征求意见。冯至建议在创刊号上发表在群众中流传已久的毛泽东诗词,以提高《诗刊》的影响。这一建议,得到全体编委的赞同,但不知道毛泽东本人是否同意。当年的《诗刊》编委沙鸥 1993 年 10 月 27 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中南海的回声》一文中回忆道:“编委们都想过,毛主席那么忙,未必有时间来校正他的诗词,他也未必同意发表。但是,火红的热情与美好的期待在所有编委的心中都燃烧起来,一致同意试一下,万一真的出现奇迹呢!”

1956 年 11 月 21 日,臧克家和全体编委签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诗刊》将在 1957 年 1 月创刊。信曰:“我们希望在创刊号上,发表您的八首诗词。那八首,大都已译成各种外国文字,印在他们的《中国诗选》的卷首。那八首,在国内,更是广泛流传。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诵,以致文句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我们附上那八首诗词的抄稿一份,请加订正,再寄还我们。如果您能手写一首,给我制版发表,那就更好了。”

毛泽东得知《诗刊》杂志创刊的消息后很高兴,他把《诗刊》杂志社寄去的8首诗词,认真作了校订,另外又增加了 10 首诗词。1957 年1 月 12 日,他给臧克家等人写了回信,信中写道:“克家同志和各位同志: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1957 年 1 月 14 日,毛泽东又亲自召见了臧克家和袁水拍(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兼《诗刊》编委)。当谈到《诗刊》的情况时,毛泽东提出了印数问题。臧克家说:“现在纸张困难,经我们一再要求,文化部负责人只答应印 1 万份。同样是作家协会的刊物,《人民文学》印 20 万份,《诗刊》仅仅印 1 万份,太不合理了。”“你说印多少?”毛泽东问。臧克家说:“公公道道,5 万份。”毛泽东想了一下,说:“好,5 万份。”

1957 年 1 月 25 日,《诗刊》创刊号出版。毛泽东的诗词排在头题,总题目为《旧体诗词十八首》,占了 11 页的篇幅。毛泽东的回信被套红影印一同发表。18 首作品分别是:《长沙》《黄鹤楼》《井冈山》《元旦》《会昌》《大柏地》《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长征》《六盘山》《昆仑》《雪》《赠柳亚子先生(七律)》《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北戴河》《游泳》。毛泽东对其中的几首改正了错字,比如《长征》诗的“浪拍”改“水拍”,《六盘山》词的“红旗”改“旄头”。

《诗刊》创刊号出版那天临近除夕,北京天气很冷,天空下起了雪。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公布了《诗刊》创刊号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喜讯不胫而走,一大早就有很多读者冒着严寒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排着长队,等候购买《诗刊》。5 万册《诗刊》被抢购一空。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堆积如山,《诗刊》又加印了 5000 册。《诗刊》杂志一炮打响。毛泽东诗词及谈诗书信的发表,驱散了长达半个多世纪诗坛单调沉闷的氛围,标志着旧体诗词重新亮相,对我国诗歌与文学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sIYuftFe95k1goBmG6MuWe0XADWb14wtHqKToKNTRr7kdKFm/bCCGWdgzPuoH6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