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如何看待自己的诗作?

1966 年夏,邢台突发地震,波及北京,有明显震感。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反应敏捷,护士长拉起毛泽东就往屋外跑,可是毛泽东迟疑了一下又返了回去,把案头的一个装有自己诗稿的牛皮纸袋拿了出来。护士长感觉奇怪,屋里有那么多好东西不拿,怎么会光拿一个牛皮纸袋?在毛泽东心里,那些诗稿可是他的心爱之物。

这则珍闻,反映出毛泽东很看重自己的诗词作品。但与此同时,他又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1939 年 1 月 31 日,在《致路社》中,他说:“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我是外行,说不出成片段的意见来。” 1957 年 1月 12 日,他在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中说自己的作品时写道:“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 1959 年 9 月 7 日,他致胡乔木的信中说:《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两首诗“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 1965 年 7 月 21 日,他在写给陈毅的信中说:“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 1965 年 7 月 26 日,他在给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信中,称“我的那些蹩脚诗词”

1937 年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了一篇祭文,堪称中华民族誓死抗日的“出师表”。1937 年 3 月 29 日,毛泽东致信《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借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 毛泽东主动要求在该报上发表这篇祭文,目的在于借此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以巩固联合抗日的根基。最终,人们还是在 4 月 6 日延安《新中华报》读到这篇《四言诗·祭黄陵文》。

毛泽东对发表作品一贯非常慎重。1957 年 1 月,《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 18 首诗词,还刊登了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件,信中写道:“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毛泽东担心古诗词格律的苛刻要求束缚年轻人的个性和思想,不提倡年轻人都学写古诗。

196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收入 37 首作品。毛泽东对这个版本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亲自选定诗集篇目,而且逐一进行审定,给作品定题、标注创作时间、修改诗句,还委托田家英召集一些中央领导和诗词专家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正因为如此,这个版本成为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1973 年,年逾八旬的毛泽东不顾年老体衰,劳费情思地做了一件词墨韵事。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进行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如此这般,反复多次,他似乎是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

“诗无达诂。”毛泽东一般也不太赞成给自己的诗作注。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出版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几个编辑写了一个注释本,胡乔木费了很大功夫进行修改并定稿。可没想到,毛泽东在注释稿上批了几行字:“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 尽管毛泽东不愿意出版注释本,但各种各样的毛泽东诗词注释本不计其数。周世钊曾致信毛泽东,询问哪些注释本较好。1968 年 9 月 29 日,毛泽东回信说:“拙作诗词,无甚意义,不必置理。” 他的这种回答,也许是对各种注释与自己本意相去甚远所表达的一种无可奈何。

毛泽东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注释也并非全不在意。1958 年 12 月 21日,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毛泽东写道:“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1963 年《毛主席诗词》出版后,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立即组织翻译出版英译本。1964 年 1 月,毛泽东应英译者的请求,就其中的一些词句,一一作了口头解释,一共有 32 条,达 1900 多字。这是毛泽东解释自己诗词条目最多、最详尽的一次,他内心还是希望人们能够正确理解他极为珍视的诗词作品的。 sIYuftFe95k1goBmG6MuWe0XADWb14wtHqKToKNTRr7kdKFm/bCCGWdgzPuoH6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