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核心

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省委:“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中心。”之后,毛泽东又提出,山东方面已开展起游击战争,那边民枪极多,需要派干部去。随着山东抗日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多次派干部到山东,帮助山东党组织开展工作。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陕甘宁边区书记郭洪涛率段君毅、霍士廉、王彬、史秀云等50余名干部到山东,充实党、政、军、群团组织,并重组山东省委,郭洪涛为书记。临行,毛泽东和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接见了他们,并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问题指示:山东敌占区国民党已恢复政权,鲁西北的范筑先和我党共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势很好,要坚持这个方向……据此,郭洪涛到达山东省委驻地后,与省委成员研究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主要内容是“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其周围,分别依托有利地形,创建清河、抱犊崮山区、东南沿海、湖西、胶东等抗日根据地”。

徐州失守后,毛泽东电示:徐州失守,武汉危急,我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根据这一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简称“边区省委”),管辖山东和原属河南省委管辖的苏鲁豫皖边区。8月,边区省委为实施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计划,将处于沂蒙山区中心的沂水县、蒙阴县定为省委直属县。11月,边区省委经费县,到达沂水岸堤(今属沂南县)、王庄村。

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机关部分干部在沂水县王庄合影

王庄,是沂水县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住户不足百户,人口约三四百人。小村群山环抱,东距沂水城30公里,西距蒙阴县20公里;向南一条傍河小路,南行5公里到达泰(安)石(臼)公路;向北20余公里,是沂蒙重镇东里店(国民党省政府曾迁驻此地)。这里山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相对稳定,群众基础较好。村中有一座德国人修建的天主教堂,上百间房屋,可容纳省委和部队机关居住办公。加之我党与国民党山东第三区专员张里元有较好的统战关系,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

边区省委进入王庄后,为更好地指导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从部队中抽调相当数量的党员骨干深入基层,恢复、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到1938年底,全省先后建立和调整10个党的特委,其中包括沂蒙地区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鲁东南特委;另外,省委直接派干部建立11个县委(或县工委)。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简称山东分局)。12月上旬,山东分局在王庄正式成立,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为分局委员,郭洪涛任书记。下设组织部,程照轩任部长;宣传部,孙陶林任部长;统战部,郭子化任部长;社会部,刘居英任部长;另有秘书主任李钧、青委书记孙陶林兼。辖胶东、清河、淄博、鲁西北、鲁西、泰西、苏鲁豫边区、鲁东南8个特委和济南工委,并直辖沂水、蒙阴等县。1939年1月,又建立泰山特委、鲁南特委。山东分局在王庄成立,使王庄一度成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山东敌后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妥协、分裂、倒退的逆流,中共山东分局领导沂蒙人民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领导创建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包括清河和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在反对日伪军“扫荡”、反击反共顽固派进攻中,经受住了严酷的斗争考验。特别是1942年4月刘少奇到山东帮助指导工作后,山东分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干部对形势和工作总方针的认识,统一军事指挥,使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核心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动了沂蒙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43年11月,《大众日报》关于鲁南八路军柱子崮战斗的报道

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沂蒙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山东分局是最高领导机关,朱瑞任书记。同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1942年8月由山东纵队改称)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委兼代师长,黎玉任副政委,陈光奉命去延安学习。这样,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中心,解决了统一指挥山东武装部队的问题。9月,朱瑞奉命去延安,由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至此,山东抗日根据地真正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对鲁中、鲁南两区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决定由罗舜初任鲁中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原书记霍士廉任区党委副书记,王建安任军区司令员;鲁南区由王麓水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张雨帆任区党委副书记,张光中任军区司令员。1943年4月,成立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符竹庭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军区司令员。鲁中、鲁南、滨海3个区党委所辖的地委书记同时兼任军分区的政治委员,县委书记兼任县大队的政治委员。

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发出了指导全局工作的多项指示,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在对敌斗争方面,连续开展了1944年春、夏、秋、冬季和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并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继续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增资和大生产群众运动,建设和发展各项事业;继续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建设等。1945年8月,随着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山东分局组成5路大军,对盘踞在各大中城市、交通要道的日伪军展开大规模攻击。9月中旬,临沂城解放。山东分局进驻临沂城。12月,山东分局与华中局合并成立中共华东中央局。1949年3月,华东局机关离开山东南下,中共中央批准重建山东分局,作为山东党的领导机关。195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分局改为山东省委,舒同任第一书记。

(本文由临沂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BLhKca8Sr150KZpv2xpTP7VEfC9RHNmKF2pc22jZvKvdLcKvoZM2vsAabK65GiG8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统辖山东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保障。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各级党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战时民主政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人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各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底,日军大举进攻山东,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省府及10万大军不战而逃,国民党政权纷纷垮台,山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种形势下,中共山东各级党组织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肩负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沂蒙各地党组织在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的同时,初步建立起人民群众自己的政权组织,如建立博(山)莱(芜)蒙(阴)三县边区联合办事处、沂水县岸堤区抗日民主政府等少数基层抗日民主政权。但各地党组织长期处于地下状态,力量不足,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没有放手大胆地创建政权。韩复榘被蒋介石处决后,沈鸿烈继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陆续重建了山东的国民党行政系统。沈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设置重重障碍,阻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民主政权的建立。

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成人员誓词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对山东问题之处置方法》中指出山东党组织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山东方面过去未能于(国民党)省府、县长西逃时普遍委任自己的县长。”强调“如上述情况不加改变,山东创建根据地与坚持抗战是要受挫折的”。要求“今后如有专员、县长逃跑,我即委任专员、县长”。5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山东工作方针》中再次强调:山东应当力争有利地区,决不放弃已得的阵地和已建立的政权。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绝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因此,已经取得的政权不能放弃,并还应努力争取成立新的政权。中共中央的指示,使山东党组织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山东分局做出《关于山东工作方针原则的决定》,指出:要改正过去忽视建立根据地的错误,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加紧建立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积极扩大山东纵队与地方武装,巩固发展地方党组织。

1939年6月,日军“扫荡”鲁中山区,国民党各级政权纷纷垮台。山东分局及时指示各地党组织抓住时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7月1日,山东分局下达《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之指示》,要求在原政权机构被破坏的地区,均要设立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构;县界应以地形及战争需要重新划分。沂蒙地区各级党组织按照这个要求,在八路军的配合下,派出大批干部从事建政工作,建立了一大批县、区、乡政权。

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中,各地初步实施了民主选举制度,根据“三三制”原则,推选民意机关——参议会或行政委员会。在基层,发动广大群众民主改造村政权。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在根据地内,调整行政区划,缩小县、区,取消乡一级政权。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取消了旧政权设立的苛捐杂税,推行合理征收,以减轻群众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已经建立1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300多个区乡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在全省建立一个统一的行政领导机关,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条件也成熟了。

成立山东省战工会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等几个会议的联合大会,在临费沂边联县青驼寺(今属沂南县)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山东初选的部分国大代表,各地区工、农、青、妇、文抗日团体的代表,共300余人。大会历时1个月。会上,范明枢致开幕词,朱瑞做了《从国际到山东》的政治报告,李澄之做了《宪法与民主》的报告,黎玉做了《论山东目前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的报告,其他领导人分别做了关于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文化、锄奸、日伪军、政权工作和宪政促进会筹备经过等报告。

大会一致否定了国民党圈定的所谓山东出席国大的代表,经过充分酝酿,选举于学忠、徐向前、朱瑞、黎玉、罗荣桓、范明枢等61人为代表山东民意的国大代表。

联合大会制定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7月31日,选举产生了全省统一的既是民意机关又是权力机关的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范明枢为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为副参议长。大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8月17日,选举成立了全省抗日民主政权的统一领导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张经武、李澄之、黎玉、罗舜初等23人当选为委员,选举黎玉为首席组长,李澄之为副首席组长,陈明为秘书长。战工会下设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黎玉兼任政治组组长,李澄之兼任副组长;罗舜初任军事组组长,梁竹航任副组长;艾楚南任财政经济组组长,耿光波任副组长;李澄之兼民众动员组组长,霍士廉任副组长。

期间,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各界救国总会、山东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山东青年救国总会、山东妇女救国总会、山东文化界救国协会总会分别举行成立大会,讨论通过了山东各界救国会的组织章程和工作纲领,选举产生了各总会的负责人,李澄之当选为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霍士廉当选为省各界救国总会会长,陈放当选为省青救会会长,史秀云当选为省妇救会会长,李竹如当选为省文协总会主任委员。从此,全省实现了抗日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大会对抗战三年来的群众工作做了系统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任务,突出强调要迅速全面组织教育群众,健全各地群众领导机关,协调好群众组织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搞好群众参战、参政、生产、生活改善、学习、锄奸、瓦解日伪等项工作。8月26日,历时1个月的会议圆满结束,举行了隆重的闭幕仪式。

战工会是当时全国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的统辖全省的省级抗日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是全国民主政权建设的创举。自此,山东全省实现了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山东省战工会发展为山东省政府

1941年3月,省战工会设常务委员会,并将首席组长改为主任委员,黎玉任主任委员,李澄之任副主任委员,陈明(1941年11月离职)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所属政治组改称为民政处,撤销民众动员组,其他各组均改为处,正副组长改称正副处长,并增设战时高级审判处、公安处。同年5月,财政经济处分成财政、经济建设两个处,成立粮食管理局。1942年2月成立调查研究室。

1943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转折,沂蒙革命根据地在刘少奇的帮助指导下,党政军空前团结,统一了领导,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以牟中珩为主席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随国民党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一同撤出山东,而取代于学忠、顽固地坚持“反共”立场的李仙洲部被八路军赶出山东;原国民党在山东主力吴化文等部投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政权退出山东。

为了统一领导山东的抗战,1943年8月12日到9月8日,省临参会在莒南县李家桑园召开一届二次议员大会,通过了新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组织条例》,决定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在莒南县大店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1949年3月30日,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暨山东省参议会在益都(今青州市)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

1948年6月,山东省政府关于减租减息暂行办法的布告

(本文由临沂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BLhKca8Sr150KZpv2xpTP7VEfC9RHNmKF2pc22jZvKvdLcKvoZM2vsAabK65GiG8



梁山战斗
——抗日战争模范歼灭战

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师直属部队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2000多人组成东进支队,从山西汾阳、孝义一带出发挺进山东,转战至鲁西平原。1939年8月1日,是我军建立12周年纪念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部队和驻地群众在梁山南麓的孟家林举行军民联欢庆祝建军节大会。主席台两边是一副醒目的对联:“想当年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震撼封建王朝,看今朝敌后平原八路健儿痛歼东洋强盗。”横批是:“庆祝八一建军节。”8时许,八路军一一五师侦察兵向陈、罗首长报告,一支日伪军正向梁山方向进犯。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根据敌情做了分析,认为来犯之敌虽然装备精良,但骄狂轻敌,加之孤军深入,地理生疏,且无后续部队,敌据点虽布于郓、汶、东、泰,但均有50里之遥,难以策应求援。于是,就把庆祝会改成战斗动员会。同时,迅速派出侦察队,继续监视敌人行动。当地的群众性联防组织也动员起来,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封锁消息。

梁山战斗示意图

日伪军渡过运河之后,8月1日(农历六月十六日)当天行进到馆驿宿营,8月2日继续往西进犯。9时许,日伪军到达梁山附近的王府集村西。我们派出去进行监视、袭扰的小分队一一五师特务营第二连,从侧背对敌人实施了第一次袭击。按照部署,歼敌一部后,迅速撤离,意在诱敌深入。敌遭受袭击后,一时惊慌,乱了阵脚,接着见我火力不强,认为是几个“土八路”,又恢复了阵容,漫无目标地打了一阵枪继续西进。

上午10时许,日伪军抵达梁山附近的马振扬村,有的到村民家中抓鸡捉鸭,有的脱下上衣在树下乘凉,还有的跳进村头坑塘里洗澡。一切迹象表明:敌人对我毫无察觉,没有任何戒备。乘此有利时机,一一五师特务营二连、四连和骑兵连乘敌不备,从侧面冲了过去,劈头盖脸地对日军实施了第二次袭击。一阵猛烈射击,三四十名敌人当场毙命。没等敌人醒过神来,我军按既定方针,迅速撤走,消失在青纱帐中。敌人盲目地发了几炮、打了几枪,无目标地追赶了一阵,直追到独山村附近,向独山开了几炮,见毫无还击,就认为进行袭扰的还是不敢照面的“土八路”游击队。敌人又派出骑兵、伪军在附近搜索一番,仍一无所见。敌首长田敏江判断:梁山一带没有八路主力。再加上敌军冒着炎热长途行军已经很疲惫,在中午12时,长田敏江下令停止前进,就近进入梁山西南角下的独山村,入驻独山高地。

晚8时许,一一五师各作战部队利用青纱帐及其他有利地形地物做掩护,向指定位置运动,并尽可能接近预定的攻击目标,随着3发信号弹的升空,发起全面攻击。十几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同时喷出怒火,在机枪掩护下,战士们猛虎一样扑向敌人。骑兵从独山村西北角冲进村子。十连从村西南进击,运用声东击西战术,歼敌一个分队,抢占了乱石岗。其他连队也迅速冲向敌人,枪弹、手榴弹、炸药包的爆炸声,伴随着喊杀声,惊天动地。敌人遭到突然打击,一时蒙头转向,不知所措,有的趴在地上,有的仓皇逃窜、盲目射击,有的光着脊梁、穿着短裤,互相拥挤,乱成一团,纷纷向靠近村南的大马车店院逃窜。

日军队长长田敏江惊魂稍定之后,迅速调整部队,分成十几个战斗组,在密集火力掩护下,疯狂反击。日军以两个小队的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向高地发起了6次冲锋,十连战士仅剩30余人顽强坚守。在紧急关头,我十一连对敌实行两面夹击,打退日军的第7次冲击。随后,十连坚守独山高地,十一连突入独山村,切断了敌人逃窜的退路。三营主力攻下了石灰窑,占据了有利地形。第十二连也向独山东麓土墙院进行猛攻,形成对敌人的夹击之势。特务营第二连和骑兵连从北面向村内进攻,各连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一场惊心动魄的白刃格斗随即展开。在敌人比较集中的马车店院院墙内外,到处是刀光枪影,血肉横飞。有位叫白民刚的小战士,刚从一个鬼子的胸膛里拔出刺刀,就被一个鬼子踏倒。他一个鲤鱼打挺,跃身而起,夺过鬼子的刺刀,拼命抱住日兵双腿,将其掀倒在地,一位战友赶上来把鬼子刺死。战斗进行了两个小时,敌我双方都有较大伤亡。

敌首长田敏江感到末日来临,把残余部队集中起来,全部龟缩到独山南坡的几座石灰窑和马车店院内,架起机枪拼命扫射,进行顽抗。我部队迅速后撤,寻找隐蔽物将敌人包围得水泄不通,铁桶一般。

到了午夜,几经搏斗,敌人死伤惨重,锐气挫尽,龟缩院中,企图顽守待援。我军也做了相应的部署调整,战斗暂时处于平静状态。

夜里两点,一场围歼残敌的战斗打响。我军将十几挺机枪集中到独山高地,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火力向山脚下和马车店院内的敌人扫射。在此火力压制下,日军残部大都躲进石灰窑和马车店院内的平房里。战士用日语高喊:“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当即,就有3名敌兵缴械投降。急红了眼的长田敏江发疯地挥舞指挥刀,逼着哆嗦的敌兵上阵拼杀。敌人在我军密集的火力下,成片倒下,长田也臂负重伤,逃回房内。三营排长李炳祥带领突击队趁机向敌发起猛攻,与日军展开逐房逐间的争夺。我军主力紧随其后,相继攻入。敌人见大势已去,调整炮口,连续朝东平湖方向射击,妄图以此报信求援。

梁山(独山)抗日歼灭战旧址

天近拂晓,开始了歼灭残敌的总攻。我军集中了10余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居高临下,向龟缩在马车店内的残敌猛烈射击。敌人虽有3门大炮,但在近距离的拼杀中难以发挥作用。

此时,陈代师长亲临前沿阵地,目睹如火如荼的战斗场面,对战士们振臂高呼:“同志们!打到底,把敌人的大炮夺过来!”三班长曹大顺带领5名战友匍匐前进,摸到一个成为敌人火力点的石灰窑旁。一名战士掏出手榴弹扔进窑洞,“轰”的一声巨响,日军机枪变哑。曹大顺从敌人求援的炮声判断敌人炮兵就在附近,招呼6名战士绕到敌人炮兵阵地后面,用迅猛的刺杀,驱散了为数不多的日本炮兵,夺取3门火炮。

三营长刘阳初抓住战机,率领突击队冲进马车店大院,攀梯子登上屋顶,用刺刀挑开几个窟窿,向房内扔进几颗手榴弹;战士李杰也仿效营长的做法,向屋内一连扔进4颗手榴弹。随着爆炸声,传出敌人的惨叫声。立即有两个汉奸兵跑出来高喊饶命,随后又有两个日军跑出来缴械投降。

8月3日(农历六月十八日)早晨,东方发亮时,日军士兵20余人把枪扔掉,四散逃窜,拼死突围,奔向青纱帐。师特务营的骑兵连战士纵马挥刀,赶上去奋勇杀敌,如同砍瓜切菜,消灭敌人。这时,被我军转移出去的老百姓听说八路军痛歼日寇,也纷纷前来助战,冒着枪林弹雨赶抓俘虏,帮抬伤员,活捉欲逃之敌。有的日兵逃进青纱帐,被田中的老百姓击伤抓获交给部队。除了有数十个日伪军侥幸逃脱外,其余的不是被击毙就是被活捉。

独山战斗(也叫梁山抗日歼灭战)共毙敌300余人,俘虏鬼子兵24人,缴获意大利产野炮2门、九二式步兵炮1门、掷弹筒2个、轻重机枪15挺、步枪150余支、战马50余匹、其他战利品一大宗。打扫战场时,发现有个肥头大耳的日军军官,大洋刀从前胸穿过,倒在血泊里,他胸前的官徽上写着:“大日本皇军三十二师团长田大队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

梁山歼灭战胜利结束后,在8月7日和8日,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联名向国民政府和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接连发出两封战绩电报,报告八路军在鲁西歼敌战绩。电报称:“扫荡鲁西之敌,被陈师粉碎后,本月冬日又复将山口长田全部歼灭……”蒋介石发电嘉奖,并送来3万元表示慰劳。

梁山歼灭战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我英勇八路军全歼日寇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被八路军总部和国民政府嘉誉为“模范歼灭战”。

(本文由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供稿) BLhKca8Sr150KZpv2xpTP7VEfC9RHNmKF2pc22jZvKvdLcKvoZM2vsAabK65Gi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