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淮海地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用血肉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徐州会战以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苏鲁豫皖四省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及各地各级党组织转移到广大农村,组建抗日武装。一时之间,抗日武装蜂拥而起,抗日烽火遍布淮海大地。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不仅可以在山地建立根据地,而且可以在平原和水网地区建立根据地。“因为一方面,敌人兵力不够分配,又执行着前无古人的野蛮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有广大的土地,又有众多的抗日人民,这些都提供了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客观条件。”1938年底,中共中央派八路军、新四军部分主力部队挺进淮海地区,结合地方抗日武装,先后创建了淮北、淮海、湖西(微山湖以西地区)、鲁南、沂蒙等抗日根据地,除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为日军占领外,广大的淮海农村地区都成为我们纵横驰骋的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在1939年的中原局会议上对抗日根据地做了形象的说明:“打日军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并且指出:“建立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政权是人民的,国民党不批准,只要人民承认,我们的政权就可以存在。”各根据地相继建立起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民生政策,实行一元化领导,开展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根据地军民团结御敌,粉碎日军的“扫荡”、顽军的摩擦挑衅,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在淮海大地,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国土,迎来民族的解放。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根据地组成,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日军打通津浦铁路,以重兵驻守徐州、蚌埠、宿州,将淮北地区分为东西两块,津浦路东为淮北苏皖边区(包括皖东北和邳睢铜地区),路西为豫皖苏地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挺进豫东。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共1000余人,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军政委员会,彭雪枫任书记。10月27日,取得戴集战斗胜利,毙敌林津少佐以下数十人,打开豫东地区抗日局面。1939年3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分兵进军皖东北和豫东地区,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共同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涡北新兴集,对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做了布置。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吴芝圃任主任。年底,队伍发展到1.7万余人。皖南事变后,彭雪枫部奉命改建制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在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一部在津浦路东地区开展了创建皖东北和邳睢铜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38年10月,共产党员江上青等受组织派遣,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前往皖东北地区,在皖六区军政部门任职,并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他创办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秘密发展党员,为中共独立自主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9年10月,八路军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华率陇海南进支队进入皖东北地区。12月,彭雪枫派张太生率1个主力团和120名党政干部赴皖东北。1940年3月,皖东北召开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皖六区专署,推选陈粹吾为专员(不久刘玉柱接任),任命张爱萍为皖东北保安司令兼政委。

淮北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45年8月)

1939年4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抽调三营九连67人和苏皖特委机关人员组成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由李浩然率领越过陇海铁路,一路作战进入睢宁古邳镇,打开邳睢铜地区抗日局面。1941年6月,新四军三师九旅一部北上,进入邳睢铜地区作战,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建立县委和县政权,并建立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创建了邳睢铜根据地。

194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刘瑞龙为主任,刘玉柱为副主任;撤销皖东北区党委,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刘子久为书记;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邓子恢为书记,统一领导淮北苏皖边区党政军工作。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式形成。

1942年11月15日,日军第十七师团、第十三独立混成旅及伪军7000余人,在坦克、飞机配合下,由泗县、五河、盱眙、宿迁、淮阴出动,分5路向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半城、青阳等地进行大“扫荡”,企图围歼新四军第四师主力,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在淮北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与淮北人民大力支援下,新四军四师主力转入外线相机歼敌。第九旅二十六团等部坚持在根据地内部牵制敌人,与敌展开反“扫荡”斗争。在朱家岗防御战中,日伪军1000余人,分3路合击宿营于洪泽湖西北朱家岗的第九旅二十六团。第二十六团依托交通沟和房屋院落阵地与敌血战18小时,反复肉搏,打退敌10多次冲锋,毙伤敌280余人,取得战斗胜利。新四军四师乘势扩大战果,至12月16日,历时33天,进行大小战斗37次,歼日伪军700余人,取得反“扫荡”战斗胜利。

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9年1月,中共苏皖特委派吴云培到宿北组建中共宿迁县委,吴云培任书记;派余耀海、孙朝旭到东海、灌云、沭阳地区组建海属工委,余耀海任书记。4月,余耀海、孙朝旭把东海、灌云、沭阳地区的抗日游击队组建为陇海游击支队第三团,任命汤曙红为团长,下辖四个营,共1500余人。1940年3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成立淮海地委,书记杨纯。1940年8月10日,刘少奇在盱眙与黄克诚会面,指示黄克诚率部开辟苏北淮海、盐阜地区。八路军第五纵队迅即东进征战,开辟了泗阳、沭阳和宿豫运河以东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1940年9月中旬,淮海区党委在沭阳县钱集召开士绅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会议,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1942年3月,中共华中局改淮海区专员公署为淮海区行政公署,李一氓为主任。

八路军一部南下及开辟淮海区要图(1940年3月—12月)

1939年4月10日,中共山东分局将东灌沭边区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该部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二十六团,其一营一连作战勇敢,享誉至今。1941年3月2日,九旅二十六团奉命反击新上任的宿迁县顽县长李凤如部,一营一连主攻驻徐庄的李凤如主力。在夜色掩护下,一连战士数次发起冲锋。由于新四军装备简陋,徐庄工事坚固,难以突破。天色渐亮,敌人援军迫近,连长王敬之心急如焚。在此危急时刻,一连二排排长钟心济挺身而出,带着几位战士冲向敌阵,冒着弹雨剪开由铁丝网构筑的围墙。钟排长和几个战士中弹牺牲了。王敬之率领一连战士冲过他们用生命开辟的缺口,冲进徐庄。顽军四散溃逃,战斗取得胜利。年底,由于徐庄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四师授予第九旅二十六团一营一连“战斗模范连”旌旗。1944年,该连被新四军四师表彰为模范党支部,故“战斗模范连”又称“双模一连”。一营一连高举“战斗模范连”旗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连经数次改编,现为武警青海总队机动第二支队防暴装甲车中队。这面闪耀铁血荣光的战旗高高飘扬在祖国的西部地区。

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八团二营四连,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沭西青年救国大队,1940年改称沭河大队。这支队伍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1941年12月12日,驻沭城日军第二十一师团阪本警备队和伪军张化南保安大队400余人,出动“扫荡”扎埠荡。连长林和风在新沂河北部支流与沭新公路交会处安插一个“诱饵班”,且战且退,把敌人引入芦苇荡。在芦苇荡冰水里埋伏4个多小时的官兵,眼看着“诱饵班”战友们一个个牺牲在面前,只剩下一名副班长,却不能救援,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仇恨。当敌人进入伏击圈,连长林和风一声令下,火力全开。没有准备的日伪军慌了阵脚,抱头鼠窜,纷纷落入水中。子弹打光了,一连官兵拿起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激战持续3个小时,一连指战员们凭着钢铁般的战斗意志,打退敌人数次冲锋,毙伤日伪军100多人,其中日军50余人。由于武器悬殊,一连也付出很大代价,牺牲41人。1941年12月,为表彰四连在扎埠荡战斗中的突出战绩,淮海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八团二营四连“钢铁连队”锦旗。经数次改编,该连现为驻上海武警机动第一一七师三五一团二营四连。2010年12月,该连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2015年,沭阳县人民政府在扎埠村修建了扎埠荡战斗纪念碑,缅怀沭河英雄儿女,并铭记这支“钢铁连队”。

沂蒙抗日民主根据地

沂蒙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鲁中抗日根据地、鲁南抗日根据地、滨海抗日根据地。山东省及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均长期驻扎在这一地区。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干部约50人,携带2部电台到山东。按照中共中央指示,重新组建了中共山东省委,郭洪涛、林浩为常委,郭洪涛任书记兼军事部部长,林浩任组织部部长。5月下旬,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书记。6月30日,边区省委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主要内容有: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发展,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发展,开创鲁东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

鲁中抗日根据地 鲁中区位于胶济铁路西段以南,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以东,滋(阳)临(沂)公路以北,沂河以西。境内山脉连绵起伏,河流纵横,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7月初,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简称第四支队)一部南下。8月28日,郭洪涛率南下部队到达沂水县岸堤(今属沂南县),与林浩、廖容标所率部队会合。9月,边区省委召开会议,确定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方针。为创造经验,指导全省的建党建政工作,边区省委直接领导了鲁中各县的工作,派出大批干部到沂水、蒙阴等县任职。11月,黎玉、张经武率领160名干部从延安来到岸堤。1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称中共山东分局;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各游击队。到1938年底,鲁中区蒙阴、沂水、费县、新泰、莱芜、博山、淄川、临费、泗水、安丘、临朐等县先后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所辖地区的区委、村党支部以及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也相继建立。

1939年5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到达沂蒙。8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沂南县岱庄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山东及苏北地区抗日武装。1939年6月,山东分局吸取抗战初期忽视政权建设的教训,抓住日军对沂蒙大“扫荡”、国民党地方政权纷纷垮台溃逃的时机,派出一批干部到各地组建抗日民主政权,先后成立了淄川、莱芜、博山、沂水等县抗日民主政府。7月下旬,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习称大鲁南区党委)在沂临边的青驼寺成立,同时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第一军区(对外称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战工会和各级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10月,鲁中区党委成立。1941年2月,建立了沂蒙地委、沂蒙专署,辖沂水、蒙阴、沂南、沂临边、费东5个县。

鲁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一部到达费县,支援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的斗争。8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东撤抱犊崮山区大炉一带,该地的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和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常备队先后编入该部,初步打开鲁南抗日局面。

1939年9月至1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机关、随营学校、第六八六团及特务团相继抵达鲁南。罗荣桓提出“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北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构想。一一五师相继将鲁南地区的武装力量整编为苏鲁支队、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支队、运河支队、峄县支队、鲁南支队、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和鲁南铁道大队等。9月,根据山东分局指示,撤销鲁南特委和尼山特委,建立中共山东第一区第三地委,宋子成任书记。第三地委设立政府工作部和民运部,辖曲阜、泗水、宁阳、邹县、滕县、峄县、费县等地党组织,第三地委领导建立了峄山抗日民主政府、邹(县)东办事处、邹县抗日民主政府、费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大批区、乡、村政权组织,同时分别建立抱犊崮山区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

鲁南抗日根据地战略要图

1940年4月,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山东第一区(即大鲁南区),其区域划分为鲁中区和鲁南区。5月下旬,鲁南区(小鲁南)党委正式成立。6月11日至12日,鲁南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彭畏三当选为参议长,于化琪当选为专员。

滨海抗日根据地 滨海区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界沂河。从1941年春起,山东党政军机关长期驻在滨海区,滨海区因此成为山东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

1938年7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第二支队),由沂水开赴莒县岳家沟一带,决定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8月,边区省委决定建立鲁东南特委,以统一鲁东南地区党的领导。10月,鲁东南特委在莒县大店(今属莒南县)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特委书记景晓村传达了上级关于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到年底,莒县、日照、诸城建立了县委和基层党组织;第二支队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开辟和建立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一支基干武装。鲁东南特委和第二支队组织大批民运干部分赴各地,组织群众抗日团体,开办军政干部训练班,相继建立了自卫团、农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

1939年7月上旬,山东第一区党委成立,鲁东南特委改为山东第一区党委所属第五地委。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鲁东南地区开辟了临(沂)东、赣(榆)北根据地,计有18个区的600多个村庄,苍马、临东、赣北与莒南、日照根据地连成一片。

滨海抗日根据地战略要图(1945年)

1941年3月上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和中共山东分局等领导机关由鲁中转移到滨海区,3月19日发起青口战役,经6天战斗,毙伤俘敌伪军1600多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8月,滨海专员公署成立。

湖西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从晋西出发,转战抵达苏鲁豫皖四省边界的微山湖以西地区,奉命改称苏鲁豫支队,彭明治任支队长,吴文玉(吴法宪)任政委。苏鲁豫支队抵湖西后,联合地方成立的湖西第二义勇总队,严惩盘踞在丰(县)北崔庄一带的伪苏北剿共救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王献臣部,全歼其主力1000余人;歼灭伪军金啸虎部;争取伪籍兴科部2000余人起义(1939年3月,该部被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连战皆捷,迅速打开湖西地区抗日局面。1940年6月上旬,苏鲁豫支队大部南下,执行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湖西地区由一一五师三四三旅黄河支队接防。

1938年8月,由于萧县国民党县长姚雪怀逃跑,在中共萧县工委主持下建立了萧县抗日人民政府,推举爱国民主人士彭笑千(后加入共产党)任县长。这是湖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署,李贞乾任专员。1941年1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撤销苏鲁豫区党委,建立中共湖西地方委员会,划归鲁西区党委领导,潘复生任书记。湖西地委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领导,设立民运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和文教委员会,并先后建立湖西专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湖西专区职工、青年、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以及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等,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另外,发动组织自卫团、游击组等民兵组织,3个月内全区525个村建立自卫团,参加人员达到10868人。在此基础上,成立湖西专区自卫总团,李贞乾任总团长。

1942年12月中旬,日军纠集驻济南、徐州、商丘、济宁和菏泽的日伪军万余人,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20日,教导四旅、地委、专署正在单县柏常集举行湖西地区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庆祝大会,被敌合围。在突围战斗中,专署专员李贞乾和掩护专署机关转移的十团团长肖明、公安局长王鼎成、财政科长张松坡、粮食科长渠伯魁、文教科长任子健等40余人壮烈牺牲。这次反“扫荡”,湖西地区的党政军机关虽然付出伤亡、被俘170余人的代价,却使敌人妄图一举聚歼湖西抗日力量的阴谋破产。

(本文由编者根据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中共地方史等史料编写) f20xFU04ydE7xXyn0DZ+FOHkIizBny7SjmnC3EdFXkR39Kr/DjF6B6SlmzSu4x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