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盛京“铜心”

滕贞甫

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若在街上询问行人,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我也是在辽宁省政协组织的调研中有缘结识了省政协委员石洪祥,听他讲述了石家三代铜匠与铜结缘的坎坷经历,才明白了沈阳城曾经的“铜心”“铁胆”,为此创作了小说《铜行里》。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有原点的。原点是城市最早的胚胎,有的是集市,有的是路口,有的是码头,还有的是几户土著。盛京城的原点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的中心庙。这是一座袖珍小庙,内祀关帝。虽小,却不乏古朴敦厚,像一个精致的盆景安放在城市的心口处。中心庙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比努尔哈赤营建的盛京故宫早两百多年。走过中心庙旁一个废弃的大市场,我发现了一座写有“铜行胡同”的牌坊,因为只有孤零零一座牌坊,我便对这个胡同产生了兴趣,于是查阅相关资料,做了一些调查考证。结果我发现,这个被称为铜行里的铜行胡同才是真正的城之心。据说当年后金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从胡同里众多铜器店的品牌和工艺看,这里无疑是盛京工匠精神之滥觞。

近代历史告诉人们,国家强盛离不开制造业,而制造业是靠工匠之手托起来的,即或在今天,如果没有大国工匠去制作,那些高科技设计也只能晒在图纸上。《考工记》有这样几句话:“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把百工之事与圣人联系起来,这是古人重视工匠的最高体现。然而,技艺再精湛的工匠也离不开时代的时和势,国势强,工匠自然能够梦想成真;国力衰,铜行里的铜匠连一口大火锅都打不成。工匠命运是时代风云际会的缩影,这一点,从石家三代铜匠的梦成与梦碎中得到了佐证。

交人交心,如果把一座城当作一个人来处,交心就成了一道必解的方程,城之心是热是冷,是金属锻制还是陶土烧成总要弄个明白,否则两不搭界,就会成为陌路过客。一座具有工匠情怀的城市,铜行里铜匠们的“铜心”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密码,这些都能从一条尘封的胡同深处找到答案。浮雕墙上99个人物的共同点是具铜心、通铜性、有铜缘,他们用铜心一环扣一环组成了一个百年链条,最终体现在乘风破浪的“辽宁号”航母上。当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时,浮雕墙上呈现的既是一份出自工匠之手的珍贵献礼,又是颗颗共同缔造的不锈铜心。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9kulWS0oqjkY2uhmOow5F3za+DZcuwZXduIA0vrwKADufHZh34SCw7T0X3TjoW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