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但我不这么认为,担任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多年,我对辽宁市场变化和营商环境了然于胸,我的脑海里长期活跃着几个小报表。
市场主体数量和结构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到2021年8月,辽宁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421.36万户,其中企业111.08万户,比2018年增长了1.29倍;三年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呈逐年增多趋势,总共增加196.84万户,日均新增1798户,仅2021年上半年就新增32万户,同比增长15.02%。量变的同时也在发生质变。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第一产业占比3.76%,第二产业占比10.02%,第三产业占比86.22%。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企业达到9.88万户,是2018年同期的1.79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达到5.42万户,是2018年同期的1.16倍;文化、体育和娱乐类企业达到2.11万户,是2018年同期的1.75倍。
表中的数字很枯燥,可我看到的是市场稳中向好的趋势,我梳理了营商环境“对照表”。“证照分离”改革后,每笔业务的法定审批时限平均节约时间成本17天以上,压缩审批时间70%以上,涉企“一网通办”率达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减时限”每项事项平均减少75.26%,“减材料”平均减少24.83%,“减环节”平均办理环节为3.45项,“减次数”群众到办事地点最多跑1次。
市场监管局应该怎样“管”?我认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制度建设,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配合省人大出台了《辽宁省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破解电梯安全监管难题;出台《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梳理存量政策措施9.1万件,废止、修改了94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建立信用修复制度,帮助2.7万户企业完成信用修复,起死回生,重返市场。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公平竞争、适者生存,谋大局、讲信用的企业可以创造辉煌;经营不善、亏本倒闭的企业则黯然离场,这是市场常态。我在自己的“履职表”上写道: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要发展,需要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不断调整和对环境的及时适应。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奋发的优质企业,才是市场繁荣发展的双轮两翼,才能互相成就,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辽宁省政协委员,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