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斯蒂芬森是谁

说到铁路在中国的起源,许多资料都会提到这样一件史实:1863年,有一位名叫斯蒂芬森的“英国铁路大家”从印度来到中国,多方活动,鼓吹他对中国修筑铁路的设想。他听取了一些在华的英国商人、传教士和官员的意见,还在广州召开有中国商人参加的会议,接着制定了一个“综合的铁路系统计划”,这个计划很宏伟:“不仅要满足中国的需要,而且要使中国靠铁路交通与外界联系起来。”具体而言,他建议以武汉为中心修筑铁路,向东到上海,向南达广州;向西则通至四川、云南,与印度相连接;又以上海为基点,北上镇江至天津到北京,南下宁波至福州;他还绘制了一张详细的地图,描绘了他的中国铁路建设规划。

这位斯蒂芬森提出,可以先修建几条路线较短、见效较快的铁路作为试点,比如北京至天津、上海至苏州、广州至佛山等等。他将自己的设想呈报清政府,并建议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

不过,他的机会实在不太好。1863年,短命的咸丰皇帝去世刚两年,继位的同治皇帝只是个7岁的孩子;天下正乱,南方太平天国的“长毛军”与官军打得很凶……而“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前者28岁,后者才26岁,经历过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之后,年纪轻轻便执掌朝政,轻易不敢有什么大的举措。更何况,此前连续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让她们对洋人充满怀疑和恐惧,斯蒂芬森的这些建议没有引起什么反应,应是必然的结果。

这段故事之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那位“英国铁路大家”的来历。

比如,不久前还有媒体刊载文章说“被誉为西方铁路之父的麦克唐纳·斯蒂芬森为中国拟了一个《中国铁路计划》”云云。

所有的“铁路发烧友”,都对斯蒂芬森的经历了如指掌。他生于1781年,出身贫苦,原来只是一个在矿山谋生的小工人,还是个地道的文盲。不过,他从17岁开始发愤学习,绩效显著,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成了“自学成才”的典范。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引发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工业革命”,许多人开始研究将蒸汽机应用于交通运输,斯蒂芬森是其中的佼佼者。1814年,他就制造出了一台能够运行的蒸汽机车;1825年,由他亲自驾驶的“旅行号”蒸汽机车牵引客货混编的列车参加试车表演,一举获得成功;1829年,他所制造的“火箭号”新型蒸汽机车在赛车中以安全高速的优异性能获胜,从那时开始,火车便逐渐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力。

说到“火车”这个中国式的名字,也别有意味。“蒸汽机”在当年尚属于外来的新生事物,很少有人了解,而“蒸汽机车”则以它喷火冒烟吼声震天的强大气势先声夺人,所以“火车”这名字居然跨越了三个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实,如今广泛使用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早已与“火”无缘了。

话题再回到“斯蒂芬森”。由于翻译的不同,他又被称为“司梯芬生”“斯提芬孙”“斯第文森”……无论何种译法,这名字如雷贯耳。1863年来到中国的,如果真的就是“铁路蒸汽机车之父”本人,那可是中国铁路史上一件相当值得自豪的大事呢!

不过,仔细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有问题了。被称为“铁路蒸汽机车之父”的斯蒂芬森,早在1848年便已经去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1863年还到中国来。

更何况,作为“铁路蒸汽机车之父”的斯蒂芬森,英文名字是“George Stephenson”,一般译为“乔治·斯蒂芬森”;而1863年来中国的那个英国人,名字是“MacDonald Stephenson”,可以译为“麦克唐纳·斯蒂芬森”。显然绝不是同一个人。

对中国人来说,洋人的名字复杂拗口,又翻译得千奇百怪,很难区分差别。像“Stephenson”,也有写为“Stevenson”的,让人搞不清楚哪个正确。而“MacDonald”也就是“麦克唐纳”,本是个普通的名字,可著名的美国快餐连锁店“麦当劳”,洋文的写法是“McDonald’s”去掉那个后缀“s”,只比“麦克唐纳”少了一个字母“a”,居然被翻译成了“麦当劳”,还以这么个洋泾浜式的名字畅行神州大地,也真够奇葩的。

这才是“铁路蒸汽机车之父”乔治·斯蒂芬森。而那位“英国铁路大家”麦克唐纳·斯蒂芬森的照片,似乎无从查找。

尽管当年来中国的那位麦克唐纳·斯蒂芬森,绝非名声显赫的“铁路蒸汽机车之父”乔治·斯蒂芬森,但从他所提出的那些很有见地的建议来看,显然是颇具功底的内行,称其为“铁路大家”也不为过。可惜关于他的资料不太多。有人说他是乔治·斯蒂芬森的“族人”,与乔治·斯蒂芬森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年纪相仿,不知是否可靠。而罗伯特·斯蒂芬森也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工程师,正是由于他与父亲乔治·斯蒂芬森的联手,才对蒸汽机车的应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若干年后的19世纪70年代,那位麦克唐纳·斯蒂芬森还曾拜访过当时清政府的驻英国公使郭嵩焘等人,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据说他自我介绍曾参与过英国与印度的铁路建设,并再次提到对中国建设铁路的意见,还出示了所绘制的图纸。郭嵩焘出国前,在上海的格致书院曾经看到过同样的一份图纸,此时才知道是麦克唐纳·斯蒂芬森绘制的。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文献,如果现在还能找到的话,与一百多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进程相比较,肯定会有一些相当有趣的发现。

郭嵩焘特地向李鸿章汇报了这件事情。谈到自己在英国乘坐火车的体会,他写道:“实见火轮车之便利,三四百里往返仅及半日。其地士绅,力以中国宜修造火轮车,相就劝勉,且谓英国富强,实基于此。”

至于麦克唐纳·斯蒂芬森到中国来的原因,据说是由于怡和洋行一位股东的介绍,引起了他的兴趣。谁能料到,正是这个“怡和洋行”,将对中国的铁路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呢。

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外滩。(2010年摄于老吴淞站展览) jb9e8soaXLMuz9RE3F5rRe5NDGzuMYPtvjkzQ4CTJmxknjWLeJ61Fh0bBG76N6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