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龙”号机车似乎存在

关于“龙”号机车的记述,应当是后来的事情。比如,20世纪80年代金士宣、徐文述编著的《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是这样写的:

在唐胥铁路修筑路基的同时,中国工人凭当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C.W.Kinder)的几份设计图纸,利用矿场起重机锅炉和竖井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只有三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机车全长18英尺8英寸。当时任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Burnet)的夫人仿造乔治·斯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制造的英国著名机车“火箭号”的名称,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书中还有一段注解:

这台小机车原存放在北京府右街交通陈列馆前的一条环形道上机车房内,并可生火行驶,以供众览。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将该馆迁移于和平门内的一条胡同里,从此以后这台小机车就失踪了。解放后经编者多方面查询,也无音讯。

这些记述又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0—3—0型,是指这台机车的轴列式。铁路上所说的“轴列式”,是指机车车轮的排列方式和数量,排列的顺序是“导轮轴—动轮轴—从轮轴”;导轮和从轮必须要有转向架。导轮起引导方向的作用;动轮是提供牵引力的;从轮不但与其他车轮一样有承载机车重量的作用,在机车反向行驶的时候则又成了导轮。

由于车轮总是成对的,一根轴上要有两个轮子,所以才叫“轴列式”,像“中国火箭”号的轴列式是“0—3—0”,就表明它只有三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而吴淞铁路曾经使用的“先导”号机车,是在中国开行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轴列式为“0—2—0”,说明它只有两组动轮,也就是四个车轱辘,车轮的数量已经少到了极点,属于最简单的形式。因为轴列式为0—1—0的机车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些记述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明了“龙”号机车这名称的产生过程,是中国工人“刻”了两条龙形的装饰,并因此而给机车取名“龙”号—也就是说,原名“中国火箭”号的机车由此有了第二个名字。另外,这台机车完整地留存了半个多世纪—对于这一点,有许多资料证明属实。

上述说法比较权威,也被广泛认可。但是,并非没有质疑之声。

这张“龙”号机车的照片,流传甚广。那龙形的装饰应当是镶上去而不是“刻”上去的。实事求是地说,这台机车的确太“完美”了,甚至看不到一个铆钉,不似实物,倒像模型。

21世纪初我去唐山,听到一位颇有资历的老史志工作者说:带有龙形装饰的蒸汽机车确实存在,不过,它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中国火箭”号;20世纪50年代,有媒体记者采访一些开滦煤矿的老工人,听说了“中国工人制造第一台机车”的故事,也包括车上有龙形装饰的细节,感到很兴奋,认为这是反映中国工人阶级富有创造力的生动实例,在写文章报道的时候,自作主张地也“创造”了一把,于是便有了“龙”号机车这么个名字。

无论一个名字还是两个名字,问题还都不算大。而最强烈的质疑至少有两种,且都是具有颠覆性的。

第一种质疑说:“龙”号机车根本就不是开平煤矿制造的第一台机车;所谓“第一”,另有得主。

第二种质疑说:“龙”号机车根本不是“中国人自己制造”,而是采用进口部件组装的。

两种质疑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所谓的“龙”号机车,太过完美,在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zdtt8rugJF9fKLFUBi9QqREksATpXzlfHDALxtfP2OdzCXkUZoDc2W58bwG/Gg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