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败系于一念间

顺利忽悠住李密,不等于能顺利拿下关中,李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得知李渊造反并且直逼长安,留守长安的代王侑(杨广的孙子)马上采取对策,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二万精兵屯驻霍邑(今山西霍县),又派遣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屯驻河东。两人成掎角之势构成一道前敌防线,阻挡李渊进攻。

七月,李渊率领人马走到了距离霍邑西北五十多里地的灵谷县,正要会会宋老生,没想到下起了雨,而且一下就是好几天,没法行军了。李渊只好下令就近在贾胡堡扎营,等待天气转晴。

没想到,这场雨下个没完,军中粮饷眼看着就不够用了,军心有些动摇。面对这种情况,当年曹操的办法是借口杀了军粮官,稳定了军心。但曹操那时是真没粮,李渊现在是真有粮。

粮饷在哪儿?在太原呢,派人返回太原,增运一个月的粮饷就解决问题了。

恰在这个时候,有传言说刘武周联合了突厥乘虚南下,要进攻李渊的大本营太原。

空穴来风,总会有个出处。此事还真的跟突厥有关。

在太原起兵时,李渊派刘文静到突厥低声下气地求始毕可汗,最终两家达成合作。都说突厥人不讲信用,但始毕可汗这次还真讲信用了,李渊前脚出发,突厥骑兵后脚就赶过来帮忙了。

当时,李渊只是想稳住突厥人,哪想到他们还真来帮忙啊!现在有口风说始毕可汗要乘虚进攻太原,李渊也有点蒙了。

李渊蒙是有原因的。如果从好的方面想,始毕可汗应该不会这么快就背信弃义打太原。如果从不好的方面想,那就麻烦了。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始毕可汗一时半会儿不会背信弃义,但他旁边还有个刘武周呢。如果刘武周再给始毕可汗加码,许诺更多的好处,保不准太原就危险了。

在随后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大伙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裴寂认为,宋老生和屈突通正联兵挡在前边,不好对付;李密虽然暂时被忽悠住了,一旦他醒过神来,派一支人马来浑水摸鱼咋办?而突厥人给人的印象是一贯不讲信用,大家家属都在太原,万一太原失守,军心必然大乱。所以,裴寂主张回去救太原,等太原平安了再谋大事。

裴寂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但李世民却自有一番说辞。第一,现在粮已熟,派人去太原运粮就能保证军中供应;第二,前面虽然有宋老生拦截,但这个人心浮气躁,打仗没有谋略,打他毫不费力;第三,侧面的李密只是暂时稳住了,如果拖延时间过久,等李密打下洛阳或醒过神来进军长安,对我们是极大的威胁;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有消息说刘武周联合突厥,但刘武周一向与突厥始毕可汗面和心不和,刘武周要偷袭太原,他就不怕突厥偷袭他的老巢吗?

一番缜密分析之后,李世民开始慷慨陈词:这次起兵,目的就是要夺取长安号令天下。现在遇着一点小问题就撤回太原,恐怕刚聚集起来的队伍就要解散了,还谈什么保太原啊?有的人想撤回去,无非是担心家属,这种鼠目寸光的言论根本就不值得采信。要想成大事,就得树立威信,今天一定要做个决断,雨停了就进军,如果杀不了宋老生,攻不下霍邑,我以死谢罪。

这番陈词,有理有据,足见李世民的决断能力远在众人之上。

在一旁没吱声的李建成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支持二弟李世民,反对北撤太原。

但最终的裁量权还是握在李渊手里。李渊认为裴寂的话更有道理,回撤太原可保家属安全,以后再举兵起事也来得及,如果丢了太原就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开始催促李世民和李建成带兵北撤。

这次军事会议结束后,李世民还是觉得不能回撤,又去找李渊争论。不巧的是,李渊已经睡觉了,李世民不好打扰,又不甘心大好局势就这样被断送了,急得在李渊帐外大哭起来。

哭声惊动了李渊,他把李世民叫进行军帐细问缘由。李世民说:“我们举兵起义,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正当理由,一鼓作气就能打下长安,如果回撤,起兵的理由就没了,兵士也就散了,再有宋老生出城追击,我们父子的命都保不住了。”

睡醒一觉的李渊,头脑总算清醒过来了,感觉到李世民的话更有道理。可是,左军已经出发回太原了,怎么办?

李世民说:“现在右军还没动,左军虽然撤了,估计也没走远,派人追回来就行。”

于是李渊命令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两人骑上快马,立即把左军全部追回来。

后来,突厥始毕可汗来帮忙的人马也赶到了,更证明了李世民判断的准确性,避免了一场大错。

事后,李渊开始埋怨裴寂:“你个笨蛋,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同时也在心里反思:我李渊向来都是忽悠别人的人,这次差点被别人给忽悠了。要不是有二儿子李世民力劝,后果不堪设想啊! I1uMHU1aStrXrsuj3d73nb2qhM5/MAv4lFPOiJlFDI9lq8qsZJO9wrrU4dtr35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