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氏家族与栖霞山

南朝刘宋、萧齐时代的明僧绍是栖霞山文化的重要开创人之一。《南齐书》《明僧绍传》与《南史》《明僧绍传》载:“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明僧绍字休烈,平原鬲人,一字承烈。其先吴太伯之裔,百里奚子孟明,以名为姓,其后也。祖玩,州中从事,父略,给事中。”唐高宗李治撰《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铭》载:南齐征君明僧绍者,平原人也。仲雍诞其绵允,井伯播其灵苗,芳源肇于孟明,因即以明为姓。曾祖忱,晋著作郎;祖玩,晋建威将军,……父略,宋平原太守、中书侍郎。

明僧绍籍隶平原郡,平原郡始置于西汉,所辖有鬲县,治所今山东德州市东南。《明征君碑》记其曾祖父名忱,晋著作郎。僧绍祖父玩、父略及父祖所任官职,《南齐书》与《南史》所记相同,而《明征君碑》所记与二史有异。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已经注意到这一异同,他以慎重的阙疑态度,表示“未知孰是”。

以上三种文献中,时代最早的是出自南朝梁萧子显之手的《南齐书》,记明僧绍家世最详的则是时代最晚的《明征君碑》。《南齐书》距离明僧绍之世甚近,所叙或更为可信。

《南史·明僧绍传》云:“明氏南度虽晚,并有名位,自宋至梁为刺史者六人。”明氏的南渡是从明僧绍开始的。关于明僧绍南渡的具体年代,《南齐书》本传谓:“淮北没虏,乃南渡江。”《南史》本传作:“魏剋淮北,乃度江。”所谓“淮北没虏”“魏剋淮北”,发生在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宋书》卷8《明帝纪》泰始二年十二月记:“薛安都要引索虏,张永、沈攸之大败,于是遂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地。”淮北四州指的是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平原郡属冀州,长广郡属青州。可知明僧绍的故乡此时已落入北魏之手,而明僧绍南渡来到摄山不会早于泰始二年(466)十二月。

明僧绍南渡之后,受征辟而不去,《南齐书》载:“明帝泰始六年(470),征通直郎,不就。”后因生计所迫,跟随出任青州刺史的弟弟明庆符前往郁州(今连云港),《宋书·顺帝纪》载:“(升明元年即477年七月)丙午,以安西参军明庆符为青、冀二州刺史。”“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州,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

明庆符离任,明僧绍也随之回到建康,并长住在江乘摄山。

建元元年(479),齐高帝萧道成刚刚称帝,急需明僧绍这样的高士以及明氏这样的大家族的支持。于是下诏征明僧绍为正员郎,《南齐书》载:“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郎,称疾不就。”

明氏家族有信佛的传统,据《南齐书·明僧绍传》,明僧绍长兄名僧胤,弟名僧暠,明僧胤之子名惠照,都是典型的佛家用词,据江总《栖霞寺碑》可知,明僧绍居士“空解渊深”,本身有很高的佛学素养。因此,明僧绍选择摄山这一“息心胜地”隐居,甚至后来“梦见法身”,与禅师法度成为莫逆之交,舍宅为寺,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江总《摄山栖霞寺碑》(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清·严可均辑:《全隋文》卷11,续修四库全书本。)原文:

“南徐州琅邪郡江乘县界有摄山者,其状似伞,亦名伞山。尹先生《记》曰:‘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焉。’南瞻旧落,顾悌镇戍之坞;北望荒村,扈谦卜筮之宅。此山西南隅,有外道馆地,俄而疫疠磨灭。三清遗法,未明五怖之灾;万善开宗,遂变四禅之境。倏见齐居士平原明僧绍,空解渊深,至理高妙,遗荣轩冕,遁迹岩穴。宋泰始中,尝游此山,仍有终焉之志。村民野老,竞来谏曰:‘山多狼虎毒蛇,所以久绝行践。’僧绍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忠信可蹈水火,猛兽亦何能为?’乃刊木驾峰,薙草开径,披拂蓁梗,结构茅茨,廿许年不事人世。渡河息暴,扰箧无立,皆曰诚至所感。有法度禅师,家本黄龙,来游白社,梵行殚苦,法性纯备,与僧绍冥契甚善。尝于山舍讲《无量寿经》,中夜忽见金光照室,光中如有台馆形像。岂知一念之间,人王照其香盖;八未曾有,渊石朗其夜室。居士遂舍本宅,欲成此寺,即齐永明七年(489)正月三日度上人之所构也。”

明僧绍舍宅为寺,在《高僧传·法度传》中亦有记载:僧绍隐居摄山,推崇法度的清操,“挹度清徽”,敬之如师友,“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请法度居住弘法,开始了法度开创摄山佛教文化的历史。

明僧绍卒于永明二年(484),其后,他的第二子临沂县令明仲璋继承其遗愿,于西峰石壁开凿佛龛。这一善举得到萧齐宗室如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王萧子良等人的支持,“咸舍净财,光隆慧业”。“时有沙门法度,为智殿之栋梁,即此旧基,更兴新制,又造尊像十有余龛。”佛龛雕凿的规模越来越大,栖霞寺的声名也越来越响。

明氏家族不仅是栖霞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开创者,而且他们的后人也记取和继续关心着栖霞山的文化发展。

在西安曾出土《大隋仪同三司太子内舍人历城侯明府君墓志铭序》,墓志主人明克让是明僧绍的孙子。明僧绍有三子,《南史》卷五载:“元琳、仲璋、山宾最知名。”其中二子明仲璋,直接参与了栖霞寺的营建和栖霞山石窟的建造,而三子明山宾在梁代历官显要,一直担任到御史中丞、国子博士、常侍、中正、权摄北兖州事等要职。明山宾有子明震、明克让,明震历官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尚书祠部郎、余姚县令等。明克让则仕途复杂,他学识深厚,在梁、北周、隋均有为官经历。他是梁代重臣朱异之婿,但在侯景之乱时和庾信等奔江陵,投奔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太清三年(549)四月梁元帝萧绎在江陵“承制”,明克让任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太清元年(552)梁元帝即皇位,过二年(554)西魏克江陵,杀梁元帝,虏梁百官入长安,其中包括明克让,于是明氏一支入籍长安,周明帝引其为麟趾殿学士,参与校书修史活动,为北周正定新历,为隋裁正礼乐典故,文化贡献颇著。

在明克让的墓志中说到“祖征君僧绍,清规素履,优游高德,志沦无闷,道寤真实”。

笔者在此为什么要说到明克让的故事,一是他为明僧绍之孙,但史书中没有他的相关事迹记录;二是笔者怀疑唐代活动于长安并于唐高宗时向皇帝求取《明征君碑》的明崇俨(明僧绍五代孙)可能正是明克让的后代,《明征君碑》中同样追忆了其祖明僧绍当年隐居栖霞山并舍宅为寺的善举,唐高宗撰文、唐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的《明征君碑》不仅于唐代对栖霞山文化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迄今也还是国之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地位。

◎ 贺云翱

(此文根据讲座录音整理) McheWvT9w0hYuW66SmR28nq+SFMPgyYepaTOpcWp04UBIDA/Eo7PZu2Q+vSLHN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