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栖霞街市的历史变迁

栖霞老街,位于栖霞区中北部,是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栖霞山地区就已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拉开了栖霞地区人类历史的帷幕。栖霞山地区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有“第一金陵明秀山”美誉的栖霞山,不仅风光秀美,同时也是南朝时期的佛教活动中心栖霞寺和千佛崖的所在地。栖霞地区,既有山川之胜,也富鱼稻之饶,先民生于斯,长于斯,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斑斓的风土人情。

东晋南朝时期,栖霞山附近有扈姓聚居的村落,一度活跃于栖霞山的道士扈谦可能即是出自于此。公元1130年,韩世忠率部在栖霞山附近的黄天荡大破南下的金兵,对平衡宋金之间的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史载,金人南下之际,曾纵兵在栖霞寺、栖霞街焚掠。诗人厉鹗《舍利塔》诗曰:“隋文遗浮屠,石函瘗云峤。下镌佛涅槃,绘事顾陆肖。奈何完颜军,缺落付劫烧。”正是当时烽火连天的写照。

据宋《景定建康志》载,“栖霞市”在上元县长宁乡摄山栖霞寺之前,去城四十五里。宋代时,便有了市集之名,淳熙年间在栖霞街上还建有横跨九乡河的栖霞桥。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元代栖霞街仍名“栖霞市”。

南唐至宋初,栖霞地区已有茶业经营。名臣徐铉弟徐锴之子在摄山前路开茶肆,人号“徐十郎”,引领金陵茶坊风尚。不仅如此,徐锴后人“徐秀才”为了“不泯先猷”,还在栖霞市建成来贤亭,王安石《题徐秀才园亭》诗云:“茂林脩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濆,笑傲一生虽有乐,有司还欲选方闻。”诗曾刻在栖霞市酒坊。

1585年,明礼部尚书姜宝著《游摄山栖霞寺记》中提到:万历乙酉春,予与袁裕春宗伯、顾观海司马,相约为兹山之游。由栖霞街东行数百步,经石莲池达山门,入飞来石佛殿。

明清鼎革,栖霞寺亦不复晚明盛况,但随着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四十九年(1784)清高宗弘历六次南巡五次驻跸栖霞而得以改观。乾隆帝六度巡幸江南,金陵作为前朝故都,是每次南巡查访民情的必至之地。《南巡盛典》甚至还记载了乾隆帝从便民河、石埠桥、沿九乡河行舟,并在栖霞街(香花桥)码头登岸盛况空前的情形。

国盛民安,“农夫歌舞”。栖霞街市,日渐繁华。但可惜的是,栖霞街市的繁华却在晚清兵火中付之一炬,烟消云散。有诗云:“街名最爱栖霞市,兵火荒村定几经”,正是栖霞街市历经兵燹之后颓境的写照。

晚清民国时,由于社会动荡,栖霞街及其周边地区半毁于兵燹。此时“革命僧人”宗仰上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鼎力支持下,以黄宗仰名义积极斡旋,使栖霞寺得以重建。栖霞寺的振兴使栖霞街市重新恢复繁荣,不仅规模扩大,近代化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手工业繁荣、教育普及、文化活跃,市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栖霞街两侧的饮食店、商店、手工业作坊以至邮政、电报、卫生院、镇公所等民政设施的涌现,尤其是1908年京沪铁路线孤树村车站(即栖霞山站)的设置,无不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近代社会的气息。1947年1月,由社会部南京社会服务处编印的《南京游览手册之三——栖霞》一书这样描述:“栖霞街在(栖霞)山下,甚多枫树,时值深秋,红叶纷飞,游人步履,如行赤霞中。街中战前有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址于此,市商颇整洁宽广。”其内容虽然成文较晚,但对于探究“浴火重生”之初的栖霞街市依旧具有参考价值。

1923年,在栖霞山脚下成立了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农村分校,即栖霞乡师,1956年更名为南京市栖霞中学。历来前往实地考察栖霞乡村师范(简称“栖霞乡师”)的贤达有:王柏龄、林森、竺可桢、徐悲鸿、陶行知、张治中、马寅初等。

抗战时期在栖霞街上成立了一所招收贫困子弟读书的学校——武训义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取消,学校的学生自动转到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就读。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发表第12号公报,向冈村宁次规定战俘受降区域,栖霞的汤山、仙鹤门和栖霞镇为临时的战俘收容所。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栖霞街上有十月公社、邮局、乡公所以及浴室、茶食店、理发店、诊所、豆腐店、面店、粮行、文具店、杂货店、饭店、油条店、旅馆、石磨坊等店铺,同时栖霞乡师及其附属小学都在栖霞街上。之后栖霞镇属江宁县第八区,区政府设在栖霞街。

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栖霞镇域属江乘县。隋初,并入江宁县,直至清末;其间,部分地域曾隶属上元县。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境内有东阳镇、栖霞市、花林市。清同治年间(1862—1874),境内设栖霞街、石步桥。民国17年(1928),江宁县推行村制,建石乘村;次年,改石乘村为栖霞镇,乃今日栖霞镇的最早定名。民国35年,栖霞镇隶属江宁县第七区,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栖霞镇改属江宁县第八区。1953年7月,划归南京市第九区。1958年11月,成立十月公社,栖霞镇并入十月公社,隶属南京市郊委;1960年9月,改由玄武区管辖;1961年12月,恢复栖霞镇建置。1962年7月,栖霞镇与十月公社改由南京市郊办管辖;1963年4月,复归栖霞区。同年7月,十月公社分成10个小公社,栖霞镇境内有十月、长林、衡阳等公社;1964年3月,撤销衡阳公社,分别并入十月与长林公社;1965年5月,长林公社并入十月公社。1983年4月,十月公社并入栖霞镇。

太平天国时期,栖霞镇域土著居民大多外流,现今人口多来自江苏省睢宁、宿迁、沭阳、六合等县市,以及山东、安徽等地。民国19年(1930),栖霞镇有8闾(村)33邻(组)144户,总人口1218人,其中,女性354人,已达学龄者105人,有职业者108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栖霞镇有常住人口50268人,其中女性23471人,农业人口18808人;有蒙、回、苗、彝、黎、壮、满、白、土家、土、仡佬、锡伯、鄂温克13个少数民族共376人,有港、澳、台同胞(简称“三胞”)和海外侨胞亲属36人。1999年,全镇人口有14502户40839人,其中,农业人口14076人;女性20068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00,人口密度为878人/平方千米。

之后,栖霞街上有南京铅锌银矿等企业。2017年开始栖霞街启动拆迁,2019年10月,基本完成拆迁。

◎ 张 军

栖霞山秋思

栖霞山是秋天的山

漫山火辣辣的枫叶

漫山火辣辣的目光

满腔热血也沸腾得发烫

游人纷至沓来

栖霞山在金风中容颜酡然

在栖霞山成熟的季节

赢得了太多的热望

细细叩问枫叶的生长史

方知曾历经

冬寒 春温 夏炎 秋凉

曾把生命的苦辣酸甜

一一品尝

枫叶的生长史

就是一部生命的造血史

炽烈如火

岂止是在秋光中点燃

栖霞山是历经四季的山 IQb/0JkEo4mWjIfDlXL/HR1EqdlqDyE0InLRpPA3Tm1tyfF5pHJNbjYuocDs4G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