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桃李芬芳的南京市栖霞中学

在世界文都南京,每行走一步,都可能重合到历史的脚印上。在钟灵毓秀的栖霞山脚下,就曾有一所百年老校,默默地滋养着这一方土地,汇入深远厚重的金陵文脉。

南京市栖霞中学,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来,在众多有识之士教育家们的努力下,把一路坎坷走出一路辉煌。

20世纪20—30年代,在阴霾的中国大地上,帝国主义肆虐纵横,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民主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为时代主题。在栖霞这片热土上,两所希望之校悄然兴起,这就是晓庄师范和栖霞乡师。

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栖霞乡师分校就是南京市栖霞中学的前身,原址位于风景秀丽的栖霞山西麓,与千年古刹栖霞寺毗邻,1923年创办,学校占地6.6万平方米,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1923年下半年,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在栖霞山建立农村分校,并设附属小学一所。1927年,四师并为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分校改称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1932年1月,乡师科从南京中学分出,独立设置,由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栖霞乡师”。首任校长黄质夫,胡宏模、顾岳中担任工读指导部主任,任中敏担任生活指导部主任,附小主任由钱希晋、徐石樵担任。1937年11月中旬,侵华日军逼近南京,栖霞乡师仍坚持开学授业,下旬才停课疏散师生,是苏南最后疏散的学校。学生疏散后,黄质夫仍主动留校看守校产。直到12月1日,黄质夫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踏上西迁贵州的道路。

1949年南京解放。是年8月,镇江专区教育处决定恢复栖霞乡村师范,将镇江区所属镇江、丹阳、扬中、句容、江宁、溧水、高淳等七县的师范合并,迁至栖霞山,易名为“镇江乡村师范学校”,全校设10个班,学生近500人。陈木斋任校长,吉长瑞、汤扬任教导主任。1950年7月,学校改称“江苏省立栖霞师范学校”;1951年至1952年上半年,学校易名为“苏南栖霞师范学校”;1952年下半年,苏南、苏北合并为江苏省,学校改属江宁县领导,故又易名为“江宁县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栖霞镇划属南京市领导,学校再次易名为“南京市栖霞初级师范学校”,校长罗庆新。是年,停招师范生,改招初中生。1956年,最后一批师训班毕业,乡师撤销,学校改为完全中学,称南京市栖霞中学。这七年中,栖霞师范十届毕业生1350人,他们服从分配,无条件地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农村、边区,在小学、中学、大学、党政机关、文体等各行各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6年至1966年期间,南京市栖霞中学一般有18个班左右,时任校长罗庆新、裴业东。学校在教学上坚持“四个为主”“三个结合”,即“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有山地数百亩、农场可耕地30多亩,并建有实习基地。学校重视劳动教育,开设劳动课,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践,真正落实陶行之和黄质夫先生的教育思想,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如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教授施容华、浙江丝绸工学院教授沈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姜滇、现代诗人乔延凤、北京军区宣传部部长正师大校李德运等优秀毕业生。

1966年至1976年间,学校易名为“南京市十月中学”,学校领导机构也改为“南京十月中学革命委员会”,学校一度发展到40个班级,在甘家巷和木芦两地设立分校,以方便周边农民子女入学。由于“文革”的影响,学校领导也频繁换人,先后由赵光、王廷彦、李广锜、王志孝担任学校革委会主任负责学校工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又恢复名称为“南京市栖霞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恢复正常。在徐中华、姜增敏校长的带领下,学校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80年代初,学校班级增至30个左右,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40多人,学校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和团委。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发展进入关键期。经胡国富、戴学斌、徐贞平几届校长的努力,学校经历曲折与艰难,迎来了新的春天。2002年4月,南京市栖霞中学被评为南京市重点中学;2004年4月,顺利通过“南京市二星级高中”验收。2007年7月,南京烷基苯厂中学并入南京市栖霞中学,形成一校两址,即栖霞校区(原栖霞中学)和烷基苯厂校区(原烷基苯厂中学)。整合后的南京市栖霞中学有29个高中班级,27个初中班级,在校学生近2100名,在职教师240余名,其中高级教师153名,区级及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20名。

2008年,孙伟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对黄质夫校长的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以黄质夫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重新明确了学校“一训三风”的办学要求。学校坚持以“诚、勤、公、毅”为校训,以“智如日增,勤奋为本”为校风,以“德能感人,才能胜任”为教风,以“明责明礼,自觉自治”为学风。学校提出“初中创品牌,高中办特色”办学目标,坚持以“稳定、和谐、质量、发展”为宗旨,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条块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校园文化。针对学校生源数量与质量有所下降的现实,提出“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实行错位发展,动员指导大部分学生选择体育、艺术特长,通过体艺特长步入高校殿堂,为学生未来发展另辟蹊径,学校体艺类高考达线率逐年提高。针对两个校区初中生源数量与质量不同的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初中教学质量快速提升。2012年、2013年中考名列全区第五和第三名,已进入栖霞区初中名校行列。

为解决省体育局训练中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困难,在栖霞区政府、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2012年8月,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与南京市栖霞中学合作办学,探索教体融合的新模式。合作中心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为高水平运动员或预备运动员,其中不少在国家甚至世界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合作中,学校承接学生的文化课和思想教育工作,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国时期栖霞中学二道门及楹联: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村文化之基。

在栖霞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易地新建。2014年8月,学校搬迁至新校区——栖霞区尧化门金尧路15号,并完成初高中分离;初中部单独设置,名为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高中部完全独立,仍沿用南京市栖霞中学校名。

至此,栖霞中学开始了新时代里的新腾飞。

◎ 陈美萍 KI3sVjBDCWhWx6zSDOfZk3eP0kBGeMjXAZVzP4wTZdgcyHcS6u3qF28DTIDeZm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