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跨越欧亚大陆的寻访
——中丹两国共同纪念辛德贝格纪实

从首都北京起飞,空客340宽大的机翼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丹麦人民的友谊,横跨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进入欧洲大陆,经过连续10个小时的飞行,到达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丹麦王国。2011年2月17日,由栖霞区人民政府和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纪念辛德贝格先生100周年诞辰的寻访宣传活动也拉开了帷幕。

在丹麦哥本哈根国际机场,我们几位刚出机场大厅就遇到一位热情的丹麦姑娘,她操着不太熟练的中文把我们领到了前往辛德贝格先生故乡奥胡斯市的候机大厅,让我们一行非常感动,并开始初步认识丹麦民族特有的热情、自信而又内敛的民族特征。在候机大厅,前往奥胡斯市的乘客对我们几位来自东方的朋友十分热情,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向我们点头致意。坐在身边的一位老先生问“Are you Japanese?”“No,I’m Chinese.”“Why did you come to Denmark?”我们的英语水平已难以应付,于是赶紧把丹麦大使馆举办相关活动的英文说明给他们看,这位老先生看后连声说道,很好很好,我们为辛德贝格骄傲。

寻访,在第一时间展开

当地时间2月18日上午11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谢杭生和使馆文化参赞李京生专程从哥本哈根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奥胡斯市,在下榻的宾馆和我们见面,对我们整个活动的行程安排提出了要求,并立即和我们一起去看望辛德贝格妹妹比滕和外甥女玛丽安娜。

在奥胡斯市市郊,一处美丽的海湾旁边,白雪盈野,海鸥翔集,景色宜人,玛丽安娜和丈夫奥莱已早早地在家门口迎候我们。在她家中的资料室中保留着辛德贝格先生完整的档案资料。最珍贵的就是他在当年到中国来时由丹麦外交部发给的护照。我们所熟悉的辛德贝格的照片都是从那本护照上拷贝而来。在护照的最后一页写着1938年任中国劳工部长的朱学范先生的题词“中国之友”。玛丽安娜和丈夫奥莱曾于2006年4月和家人一起陪同比滕来栖霞区寻访当年辛德贝格曾经生活居住的地方,在江南水泥厂参观了小黄楼、小医院、生活居住的宿舍,同当年和辛德贝格一起生活过的老人亲切会面。临别时,玛丽安娜将自己培育的辛德贝格玫瑰赠送给了栖霞区人民政府和江南水泥厂。玛丽安娜告诉我们,自己正在收集资料,专门写一本关于辛德贝格的传记。谢大使十分高兴,感谢她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这件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让我们倍感兴奋的事情是,玛丽安娜告诉我们,辛德贝格当年到美国时有一个大的铁箱子,里面有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时期留下的影像资料,我们期待她在遍布全球各地的亲友寻访时能有惊人的发现。

朱学范为辛德贝格题词“中国之友”

离开玛丽安娜家,我们来到比滕的家中。已85岁高龄的比滕是辛德贝格最小的妹妹,老太太拿出了一张小时候两兄妹的合影,她告诉我们,辛德贝格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冒险的孩子,2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过一次,长大后更是喜欢出去闯荡,和传统的丹麦人不太一样。谢大使给比滕带去了中国最有传统特色的茶叶、补品和工艺品,老太太连声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玛丽安娜告诉我们,比滕现在身体还很不错,只是耳朵有点背,听说我们来了,她很高兴,特意把家中布置了一番。

充满传奇的故事

发现辛德贝格先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离不开美籍作家张纯如的贡献。

已故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写作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可能许多读者看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早就记载过,东京审判已有定论,但是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否认。我国政府和民间通过各种方式加以驳斥,并向全世界予以揭露,但效果一直不理想。1997年,张纯如的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该书以讲故事、说真相的方式,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十周之久。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该事件的重视,并引发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西方拍摄影视作品的热潮。仅2006年至2008年就产生了美国人导演的《南京》、中德合拍的《约翰拉贝》,以及中、澳合拍的《黄石的孩子》等一批作品,大大提高了世界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知。美国《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对张纯如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本书60多年首次打破了中、日、美国的沉默”,“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的状况”。

而张纯如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因为在她的调查中发现了“拉贝日记”,并引发了更多的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许多外籍人士参与保护难民行动的追寻。拉贝先生在1938年1月22日、2月3日、2月18日的日记中都记载了有关辛德贝格先生的文字。并在正文和附件中提到了京特博士。“丹麦人辛德贝格先生除了上述的记载片段外,我们一无所知。”进入本世纪,南京大学高兴祖教授在谈到辛德贝格先生时多次说过。人们对京特、辛德贝格先生的经历、主要事迹和来龙去脉并不清楚。从2000年开始,史学界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当年在江南水泥厂救助难民的这两位外籍人士,并在栖霞区江南水泥厂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挖掘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并分别在德国和丹麦寻找到了两位外籍人士的后人。京特夫人、辛德贝格的妹妹、当年的翻译家人都分别来到江南水泥厂的旧址追寻过先辈的足迹。下面将作专门的记叙。

伟大的人性光辉

多次到栖霞来,和南京史学界多次接触过的丹麦驻华大使馆姚朔仁副大使说:“作为一个年轻的丹麦人,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挺身而出,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活动。我为有这样的丹麦人而感到骄傲,直到今天,他的精神和行为仍在为中丹友谊发展做出贡献。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行为是最为可贵的遗产,辛德贝格的故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他依然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1911年2月19日,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诞生在丹麦奥胡斯市。他和德国人京特先生于1937年至1938年主持管理位于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期间,先后收容保护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和中国军队伤兵,成功阻止了日军进入难民营和工厂骚扰,使他们避免了被侵华日军屠杀。同时,辛德贝格先生记录了日军在宁的许多罪行,并将报告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揭露日军暴行………研究发现,他们在管理难民营期间,避免了许多难民被日军屠杀,阻止了多起日军强奸妇女事件,他们俩的贡献不亚于拉贝先生在安全区的贡献。

1937年12月5日,时年26岁的辛德贝格为了保护丹麦史密斯公司在江南水泥的资产而被派到南京,与他一道的还有德国人京特等人。为保护江南水泥厂,辛德贝格和他的伙伴们分别升起丹麦、德国国旗,同时建筑避难室,联系在南京的外交官,储备食物。然而,随着南京城破,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恶行滔天。

1937年12月11日,京特、辛德贝格等人与留厂员工一道,在工厂南北大门外收容难民,形成江南水泥厂南北两个难民区。高峰时期,这个难民区收留两万多难民。遇有日军骚扰,京特、辛德贝格出面周旋和制止。在工厂里,辛德贝格等还建立了一个小医院医治难民伤病。同时,辛德贝格先生记录了关于日军在宁罪行的许多案例,并且将报告递交给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1938年3月,辛德贝格在日军逼迫下离开南京后,仍继续在日内瓦等地放映他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将日本军队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众。

南京各界纪念辛德贝格

2月16日,栖霞区举行纪念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丹麦驻华大使馆副大使姚朔仁,江苏省外宣办、外事办,南京市外宣办、外事办有关领导,栖霞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以及南京大屠杀历史见证人等60多人参加了座谈。

“辛德贝格先生的一系列义举,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人类之爱,为中丹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辛德贝格先生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的正义善举,七十多年来一直广为南京人民特别是栖霞人民所传颂,在江南水泥厂,在栖霞的乡村,当年‘辛先生、辛波先生’的称呼依然被人们所提及。辛德贝格先生博爱、正直、善良的品格已深深融入栖霞人民的记忆之中,栖霞人民对辛德贝格先生的义举永远心存感激。”栖霞区委副书记李汉桥的致辞表达了栖霞人民对这位国际友人的敬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高度评价了辛德贝格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友好人士,纪念馆的和平公园专门开辟了玫瑰园,以辛德贝格先生名字命名的“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也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辛德贝格的研究者、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戴袁支说:“在江南水泥厂的三个月里,辛德贝格如流星般夺目,也让人性的光辉在战火的硝烟与高举的屠刀下始终不灭。”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孙宅巍强调,辛德贝格在南京拯救了上万的难民,其意义完全不亚于当时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奥胡斯人民的骄傲

2月19日,在辛德贝格的家乡丹麦奥胡斯市,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与该市联办了“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感恩追思会”,共同缅怀这位充满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友人。

当天,丹麦奥胡斯市市政府最重要的场所议政大厅,迎来了中国驻丹麦大使、文化参赞,还有从南京不远万里赶来组织“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感恩追思会”的栖霞区政府及当年获救难民代表、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特派记者。参加活动的还有在丹麦奥胡斯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中资机构、中丹新闻媒体等各方代表近100人。

当地时间早晨9点多钟,奥胡斯市政府门前就聚集着许多参会嘉宾,市政府门前挂起了中国国旗。当辛德贝格的亲属来到会场时,大家蜂拥而上,用崇敬的目光注视着他们。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参赞主持了这场感恩追思会。奥胡斯市第一副市长艾哈迈德参会。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发表了讲话,他高度称赞辛德贝格当年救助中国难民的英勇行为,为中丹两国人民友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艾哈迈德副市长把南京媒体和栖霞区政府代表的远道而来,视作该市及丹麦一项重要社会和外交活动,并且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和南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良好愿望。

栖霞区政府和当年获救难民代表在会上表达了栖霞人民对辛德贝格的感恩和追思,同时宣读了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专门发来的感谢信。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系统地报告了十几年来,南京人民寻找和纪念辛德贝格的历程。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女士代表亲属,作了答谢演讲。辛德贝格的妹妹、85岁高龄的比藤·安德森太太虽然身患癌症,也抱病来到会场,同大家一道回忆和纪念自己的哥哥当年救助南京难民和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英勇行为。

中丹友协、奥胡斯市华人联谊会和奥胡斯学生联合会的人员,同南京来客一道缅怀了辛德贝格给中丹友谊留下的宝贵遗产。新华社驻丹麦记者、丹麦新闻媒体记者也赶到会场采访了与会的中国大使和南京媒体及政府代表。他们除了进一步了解辛德贝格当年在南京的社会活动以及留下的文物外,还集中采访了南京市对丹麦政治文化交流的新闻信息。此前一天,丹麦《奥胡斯日报》《日德兰半岛之报》等三家报纸在要闻版大篇幅报道了南京将在奥胡斯组织的这场活动。所以,也有一部分奥胡斯市民闻讯而来,其中包括祖籍南京的华人和丹麦朋友。

早在几个星期前,本次追思纪念活动的方案,就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从南京传给丹麦方面。丹麦驻华大使馆从大使到文化交流处,立即明确表态大力支持,在办理签证和联系奥胡斯市政府、当地新闻媒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谢杭生指示文化参赞等外交官员,帮助落实在奥胡斯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谢大使在到奥胡斯前一天晚上,还特意写下“中国之友”中堂书法作品,并连夜装裱,在当天的会上将此礼品赠送给辛德贝格亲属。会后,大家纷纷围在了安德森太太和谢大使的身旁,合影留念。

奥胡斯的中国留学生联谊组织早在几天前,就通过论坛发帖、QQ群、Email等方式将追思会的消息通知给留学生们,并指派了留学生刘一丁给南京来的代表担任翻译和向导。许多留学生都曾经听说过辛德贝格,但参加完这场追思会后,才详细地了解到辛德贝格救助南京难民的事迹。许多奥胡斯市民也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了辛德贝格的高尚行为。

大使的殷切希望

“辛德贝格是奥胡斯人民的光荣,是丹麦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光荣。”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高度评价了南京组织的“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感恩追思会”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对南京借此契机扩大和丹麦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寄予厚望。

谢大使说,丹麦对中国、对南京的了解需要借此类文化活动牵线搭桥,而辛德贝格这个重要历史人物,还可以衍生出音乐、出版、演出、翻译、美术等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南京的企业和城市管理更可以搭载这些文化之舟,向辛德贝格的故乡奥胡斯这个丹麦第二大城市甚至全丹麦,展示她的招商和经济交往诚意。谢大使举例,丹麦的医药产业、清洁能源、垃圾处理、城市管理等行业非常值得南京学习借鉴。如丹麦的保温涂料和隔音隔热门窗制造在目前国际上都处于先进水平,如果南京能够将其引进在一个开发区,用其产品造福当地居民,并在全国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可以预见的。这不仅符合国家“十二五”的产业导向政策,也会给市民家庭带来实惠。还有丹麦的地热使用和垃圾处理,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学,南京只要有心借鉴,中国驻丹外交机构将积极牵线提供帮助。

对于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工作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谢大使也展示了其良好前景,他说:“辛德贝格这个历史人物和我们今天组织的活动都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来搭建我们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经济文化彩虹。对拓展、利用好这个题材,中国驻丹使馆寄予厚望。”

中丹两国共同纪念辛德贝格先生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奥胡斯市当地报纸,中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各新闻单位;英文《中国日报》《香港商报》《文汇报》等外宣媒体;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等各大网站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报道。

追思让我们警醒。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今天在追思这些国际友人的时候,不能忘却过去中华民族所经受的苦难历史,更要反思。时刻保持警醒,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要始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我们的理想,更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核心的领导下,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 王 勇 gstze446bllNCNptcqTQvhaknn08MHjJUQEPc8pVe/HkvKUL7u45kuQdpSIXTH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