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德国京特家族与南京栖霞的旷世情缘

卡尔·京特博士,旧译卡尔·昆德,德国人,1903年8月11日在中国唐山出生。京特自小在中国长大,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卡尔·京特的父亲汉斯·京特是近现代中国水泥工业技术奠基人之一。汉斯·京特(1872—1936),在德国斯坦贝克(Steinbek)出生,其家族几代人都是从事窑业的德国工匠。卡尔·京特的曾祖父就是德国拉申多夫(Laschendorf)的窑业工人,祖父是莱茵贝克(Reinbek)当地的烧窑师。在中国出生的京特,后来也成为矿业工程师。京特一家的职业都与建筑材料和水泥相关。

1900年,汉斯·京特被中国唐山细绵土(细绵土,即“水泥”音译,旧译洋灰)厂聘为总工程师,为彼时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入侵而导致的混乱,唐山细绵土厂连同为其贷款的开平煤矿,都被英商墨林公司伙同其代理人、美籍工程师胡佛趁乱非法据为其有。

尽管英商一再威胁利诱,企图让汉斯·京特把能证明最早唐山细绵土厂所有权的关键材料和案据都交给墨林公司,但是汉斯·京特坚持道义,不为所动,将所有相关材料和关键证据都交给了中国方面。据此,使中国政府1906年在伦敦打赢了这场轰动一时的国际官司,收回了唐山细绵土厂的所有权。随后唐山细绵土厂更名为“启新洋灰”并再次投入生产。

汉斯·京特带来当时欧洲的先进技术,使启新洋灰公司很快就利用唐山本地的黏土、石灰石等原材料,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合格的国产水泥。

一段时期内,启新洋灰公司生产的马牌水泥,竟然占据了中国国内水泥销售市场90%以上的份额。汉斯·京特使近现代中国水泥工业的诞生提早了将近15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有关国际法要求德国在境外的侨民都要遣送回国。启新洋灰公司迫于英国压力解雇了汉斯·京特。作为一战战败国被遣返的德国国民,京特一家回国后也和20世纪20年代多数德国家庭一样,生活非常艰难。大约1920年至1925年期间,卡尔·京特在其家乡汉堡伯格多夫(Bergedorf)的汉萨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1926年,卡尔·京特进入柏林夏洛腾堡的技术高校学习(现为柏林工业大学),1933年,卡尔·京特获得该校矿业博士学位。1920年,启新洋灰公司念及汉斯·京特当年的特殊贡献,再次聘请他管理经过启新洋灰公司变通,新创建的公司旗下的启新陶瓷厂,老汉斯·京特再次返回唐山。

经营启新陶瓷厂,使得汉斯·京特换了环境并开始独立管理,汉斯·京特再次取得成功,京特一家的生活也因此大大得到了改善。汉斯·京特采用德国技术,将中国传统的陶瓷手工业作坊,改造发展成现代化的陶瓷企业。中国最早的建筑瓷砖、第一批卫生洁具、第一批电器绝缘瓷柱等,都肇始于汉斯·京特经营的唐山启新瓷厂,他对中国陶瓷业的现代化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1935年5月,成年后的卡尔·京特也到了唐山,开始为一些中国政府机构以及一些公司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在东北的销售市场几乎全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启新洋灰公司决定,在距南京城东北15公里处的栖霞山附近,投资新建子公司,设计规模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江南水泥厂,以便在江南一带,开拓新的市场。

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卡尔·京特就和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签订了合同,应聘为江南水泥厂总工程师,后因时局变化而作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在历经三个月的淞沪抗战后,11月12日上海沦陷。1937年11月,江南水泥厂的安装调试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即将正式生产水泥。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侵华日军逼近了南京。

京特与夫人在江南水泥厂留影

在当时情况下,启新洋灰公司常务董事会想到了卡尔·京特。汉斯·京特当年曾经尽力帮助中国人收回唐山细绵土厂的往事,启新洋灰公司的常董们记忆犹新。利用卡尔·京特德国人身份,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冒任”为江南水泥厂提供电气设备的德国供货商禅臣洋行代表,派往江南水泥厂守护工厂资产。启新洋灰公司希望卡尔·京特也能像其父老汉斯·京特那样挺身而出,利用日德之间的同盟关系,阻止侵华日军占领江南水泥厂,并不让工厂开工为侵华日军生产战略物资——水泥。

除了京特之外,启新洋灰公司又从上海聘请了此时正在寻找工作的丹麦人,27岁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充任”为江南水泥厂提供机械设备的供货商丹麦史密芝公司的代表,利用当时国际法“交战双方不得损害中立国以及第三方的利益”的相关规定,偕同京特一起赶赴南京共同护厂。

1937年11月17日,京特一行从唐山出发前往上海。此时京沪交通业已中断。是年12月2日,京特与辛德贝格连同启新洋灰公司的日语翻译颜柳风等中国助手一行四人,离开上海辗转绕路历尽艰险,12月5日,抢在南京沦陷之前赶到江南水泥厂。12月13日,侵华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京特坚守在江南水泥厂厂区守护资产,其间,也千方百计地在乡下寻找食物。在最艰难的时刻,京特还想方设法向在约翰·拉贝主导下仍然坚守在南京城内的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以及一些西方人士提供食物。辛德贝格则屡次冒着生命危险驾车,往返于江南水泥厂和南京城区,与还坚守在沦陷后的南京城内的西方人士保持联系。

为保护工厂资产,京特和辛德贝格在水泥厂区悬挂了巨幅的德、丹两国国旗,设置了醒目的德、丹两国标志,防止日军进厂破坏和骚扰。

因种种原因形成的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在京特和辛德贝格庇护下,最初接纳了大约4000—6000名中国难民和少量易装后的中国军队伤兵,由于相对安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在此处避难的人数,曾一度多达3万余人。

江南水泥厂附近的栖霞寺,也收容了不少难民。1938年1月底,栖霞寺周边的日军换防,军纪更加败坏,在栖霞寺避难的2万名难民一再地受到侵扰、杀害,妇女遭到强暴。因此在栖霞寺避难的难民,不得不再次躲进了江南水泥厂厂区内的难民营。

避难的难民们呼号求救,写下求助信,交由京特翻译成德文,由辛德贝格带到南京城里,提交尚在德国大使馆留守的罗森博士发送给柏林外交部,向全世界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在《拉贝日记》中,载有江南水泥厂内难民求助信的内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城内的安全区不断发生暴力、强奸、杀害事件,几乎“变成了日军的妓院”。与之相比,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相对要安全许多,甚至没有一位难民被日本人杀害,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38年6月,京特被任命为江南水泥厂的德方代理厂长。

1939年,京特获得德国红十字会颁发的奖章,以表彰他在1937年救助中国难民的人道主义贡献。

2002年,京特遗孀艾迪特·京特夫人,把这枚奖章以及获奖证书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按照母公司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董事会“不资敌、不合作”的原则,一直到抗战结束,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江南水泥厂没有为侵华日军生产过一磅水泥,这让日本占领军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

1943年开始,日本占领军开始以“借用”的名义,派人强行拆走江南水泥厂部分机器,运送到山东张店的日本工厂,以生产支撑侵华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

卡尔·京特在江南水泥厂每天都写日志,按时向启新洋灰公司董事会报告。其日志记载了许多侵华日军的暴行。京特的英文日志,至今仍保存在南京市档案馆。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结束。这时的京特陷入了困境。作为战败国德国的公民,他又一次面临着被遣返回国的命运。京特在给他中国朋友们的信中也不无忧虑地提道:“实际上多年来我只为中国工作,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被遣返回德国,我的家人将会因此而陷入死亡的境地……”

曾受到过京特救助的中国市民以及京特在中国的朋友并没有忘记京特,纷纷写信给彼时民国政府为京特陈情。

1946年12月3日,时任南京市市长马超俊签发文件,准许德国侨民京特一家免于遣返,继续留在江南水泥厂,仍作为工程师工作。1949年,京特的第一个孩子,女儿英格丽特·京特出生于上海。

1950年8月,江南水泥厂终于生产出第一批水泥,此时距离1937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

一个月后,1950年9月,京特一家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南京,取道上海经天津回国。

1987年1月15日,卡尔·京特在汉堡附近的文托夫(Wentorf bei Hamburg)去世,骨灰被撒入大海。

2001年,在东亚之友协会斯图迪奥(StuDeo)的帮助下,《中国青年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戴袁支费尽周折终于联系上了京特的家人。

京特夫人在江南水泥厂回访

2002年,京特的遗孀艾迪特·京特夫人,还有彼时他们在南京出生的儿子克劳斯·京特一起,受邀访问了南京和江南水泥厂,受到了热烈欢迎。

2012年,江南水泥厂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问南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会见了曾被德国人京特与丹麦人辛德贝格庇护与救助过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苏国宝老人。女王陛下还亲手栽种一株来自丹麦——作为和平象征、命名为“辛德贝格”的黄玫瑰。

◎ 张双全 7Ha/WAfUmnMkn6HgqEz7NXb6bLbTTw3HMhvcFDNn0MpDAJHMIoaw0ayejjAJrj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