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陵折扇缘起及兴衰起落

史载,南京制扇业早在宋代就已远近闻名,明代广为流行,清初达到鼎盛。明初由内府定制,皇帝将折扇赐给群臣。明正统(1436—1449)年间,南京民间已经开始仿制,至成化(1465—1487)年间已颇精致。因此,追溯金陵折扇的历史源头,“先起宫廷,后及社会”。金陵折扇的制作工艺,是从明朝宫里传出的。明成祖朱棣在登上皇位后,十分欣赏江南的民间工艺品。他发现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命工如式为之”,下诏令宫内工匠制扇,并吸取外来工艺进行制作。从此,竹折扇“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使用折扇形成习俗,明清是金陵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南京是江南数省的科举之地,每当大的科举之年,来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选购一些高档折扇,待科考结束时带回,闲暇时在扇面题诗作画,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因此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各种质地、规格、档次的都有。清代文人甘熙赞誉金陵折扇“揩磨光熟,纸料洁厚,远方来购,期价较高”。

有资料载,清代金陵折扇年销100多万把,遍及全国各地。清末民国时,通济门外秦淮河南岸的扇骨营一带即为当年折扇生产加工的集散地。折扇的店铺大多位于南京城南夫子庙一带,销量很大,主要由南京栖霞、龙潭一带的农民提供货源。由于制扇业季节性强,为维持生计,由原先工匠集中在城里,而后逐渐移到乡村,多集中在栖霞山石埠桥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以制扇为主,他们农忙种田,农闲就为扇铺制作折扇。至今栖霞地区仍流传着“吃了重阳酒,做扇不离手”的歌谣。由于折扇携带方便,又可作画和题诗,因此深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青睐。

说到金陵折扇,不能不提到南京栖霞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当时主要为南京及苏州、杭州等地的市场加工生产普通折扇,并成为金陵折扇生产的唯一地区。1956年,栖霞一带成立了制扇生产合作社。制扇生产合作社最早在长春巷制扇艺人家里制作扇子。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制扇生产合作社集中搬到了四板桥的一座寺庙内。四板桥村的寺庙门前有一条河。这条河是流经石埠桥一直通往长江的九乡河的支流,运输毛竹十分方便。合作社采购来的毛竹都是扎成竹排,顺着长江放下来进入九乡河,再从九乡河直接放到制扇生产合作社的门前。

1957年,栖霞石埠桥一带筹建了“栖霞制扇厂”,初建时只有7—8人,并请来手艺较高的师傅加工生产扇子。一年后,制扇厂发展到30人左右,生产的金陵折扇产品是大路货、中货、市货三个系列产品。在科技还不发达,家用电器还不多见的时期,金陵折扇不论低档的还是高档的,市场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1963年,金陵折扇由于客户需求大,市场行情好;制扇技术不断成熟和提高,在十月人民公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栖霞制扇厂与江南水泥厂下属企业“十月纸袋厂”合并,同时招收已停厂倒闭的“南京秦淮制扇厂”的一些职工,在摄山街成立“十月制扇厂”。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原有系列折扇基础上,增加了女绢扇系列产品,企业的知名度和金陵折扇品牌一道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声名鹊起。当时,在南京市二轻局和省工艺美术公司的牵头下,“十月制扇厂”更名为“南京金陵扇厂”,并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金陵”商标。1964年生产的“金陵折扇”已开始出口,由上海进出口贸易公司代办,第一批出口产品就是3600把女绢扇,之后出口的折扇种类和业务量不断增大,成为省市重点工艺品出口创汇企业。

1965年,南京金陵扇厂又搬迁到石埠桥;1971年搬迁到栖霞街原十月农机厂内;1973年搬迁到栖霞戴家库;1975年栖霞镇政府投入巨大资金,搬迁到栖霞南街。

从1975年起,南京金陵扇厂作为省市的对外窗口,不仅为省市以及栖霞镇创造了外汇,为栖霞镇的经济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且为栖霞镇博得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还经常吸引着外国友人前来企业参观学习。

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可谓南京金陵扇厂的鼎盛时期。尤其是1984年前后,厂里开发出大挂扇这一新产品,漂洋过海,销往东南亚等国家。一年销往国外15000把,一把要卖50多元。那些年,金陵折扇红红火火,风光无限。论产品,金陵折扇开发了系列产品,如:大路货、中货、市货,大挂扇、女绢扇、宫扇、铁壳扇、舞蹈扇、白骨扇、香木扇等;论声誉,南京金陵扇厂在全国也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还经常吸引着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学习。能在当时南京制扇业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依靠的独特之处就是金陵折扇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精益求精的制扇工艺。

金陵折扇在中国四大名扇(金陵折扇、苏州檀香扇、浙江黑纸扇、广东葵扇)中首当其冲,它是既实用又“低碳”的纳凉用具,更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象征,它打开过600多年悠悠岁月,拂去了600多个盛夏酷暑,小小折扇蕴含太多太多的文化信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1989年下半年起,随着电风扇、空调的逐渐普及,加上企业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金陵折扇逐渐失去市场,南京金陵扇厂开始逐步走向衰退,技术人才纷纷离厂。2001年,制扇厂走向名存实亡的地步,2002年初,金陵扇厂彻底关门歇业。同时金陵扇厂相关证照被工商部门注销,延续了600多年的金陵折扇,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没落了。

幸运的是在国家非遗政策的扶持、引领下,初步形成了南京“金陵折扇”的研究、设计、制造、学术交流和工艺技术传承的格局。2008年1月18日,栖霞区文化局将金陵折扇技艺成功申报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3月18日,在原南京金陵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这是南京地区唯一的一家研究、生产、传承金陵折扇的企业,也是江苏省对“金陵折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唯一传承单位。沉寂近20年的金陵折扇犹如枯木逢春,陈花重放。2009年6月,金陵折扇技艺升格为省级非遗。目前传承人有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遗传承人王克礼和市级非遗产传承人倪世金。

研究所现有职工12人,全部是原金陵扇厂的职工,他们完整地继承了金陵制扇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折扇制作上都能独当一面。而所长就是曾经担任过金陵扇厂厂长的倪世金。研究所目前研究、设计、制造的产品有:各种规格系列的水磨玉骨折扇;各种规格系列的红木(各种类型)折扇;水磨玉骨雕刻扇系列;大挂扇系列,年产量约为2000把,每年可创收50余万元。

2014年10月,金陵折扇开始创新,把南京独具特色的金箔、雨花石、剪纸、红木等与金陵折扇结合,尝试制作镶嵌系列的金陵折扇。2015年3月2日,首届栖霞山迎春祈福文化庙会上,前来参加庙会的还有金陵折扇这样平时少见的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品。最大扇子是一把挂扇,扇骨长度将近两米,展开后犹如孔雀开屏的巨大尾翼,蔚为壮观。而最小的折扇扇骨只有一拃长,袖珍到可以一手而握。这些折扇的扇骨材质主要有红木、楠竹、湘妃竹、牛骨等,从制作工艺看有普通折扇、雕刻折扇、镶嵌折扇等。倪世金特别强调,金陵折扇珍贵就在于材质和工艺,一些堪称大师级的技艺凝结、呈现在扇子上以后,也就让扇子具备了堪比紫砂壶的独特收藏和鉴赏价值,身价倍增,这也是折扇的艺术魅力所在。如今,金陵折扇代表南京非遗进北京故宫;惊艳亮相南京首个城市文化客厅;南京市金陵折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挂牌;成功进驻南京设计廊南京南站……金陵折扇开始挺进南京创意之都的城市品牌行列。

值得自豪的是,2015年7月中旬,金陵折扇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作为传统工艺,水磨玉骨、红木、檀木等十几个品种的金陵折扇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世博会观众从中感受到南京文化之美。

2016年9月19—25日,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中,由栖霞区带去的作为“南京周”活动的伴手礼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折扇——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生产的幻影金陵雅扇,扇骨为红木胎,扇面为宣纸,油画技法,形成亦真亦幻,神秘曼妙的节奏与韵律。为此,不仅引来英国市民的喜爱,还得到了英国威廉王子的点赞。

目前,栖霞区政府每年对研究所都会给予一部分补助,旨在让这门传统技艺不至于失传,能够发扬光大下去。令人欣慰的是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一直坚持的就是手工制作、精益求精,比如扇边、扇签都特别光滑,扇签的薄度可以拉到1毫米,靠的就是制扇师傅累积一辈子的高超手艺,也成就了金陵折扇“白如玉、光如镜、薄如蝉翼”的美誉。所里的几位制扇人中年纪最大的74岁,最小的56岁,大家倾注心血,不计回报,就是想把这个在南京流传600多年的非遗保护传承起来。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成功培养出了两名学徒。

为了保护和扩大金陵折扇的品牌效应,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正在申请注册“金陵折扇”商标,但要想实现金陵折扇的产业化,必须要有更宽敞的场地。为此,栖霞区非常重视金陵折扇的传承和保护,已经为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物色了一处文化园区的2000平方米场地,拟建南京唯一的金陵折扇博物馆。

金陵折扇进校园、到课堂、网络推销展示、全国各类会展……他们总是不放过登台亮相的机会,借机扩大、提升金陵折扇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当前,在南京乃至全国的各种非遗和文化创意产品大型展览展示会上,时常会看见金陵折扇美丽的倩影。

金陵折扇,怀袖雅物;非遗传承,责无旁贷。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迫切要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金陵折扇传统手艺的传承、保护单位——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正在努力把金陵折扇文化推介给大众,让精美的折扇走入寻常百姓家,使其获得更旺盛、更持久的生命力,共同守望金陵折扇美好灿烂的明天。

◎ 罗正斌 ARU3IfPHPmiE76yumZwg2mo4ikZIVEyj2y9MK+hXVnkbq4Qv+pOCkEfTshgf2B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