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栖霞冠名之演变及本源

栖者,停留、居住、寄托、隐居之谓也。霞者,彩色的云亦即朝霞晚霞之谓也。顾名思义,栖霞,也就是彩云驻留的地方,诚如著名诗人冯亦同先生所言:栖霞是“连天上的云霞都想落脚的地方”。

用栖霞冠名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驰目骋怀的无涯遐思和想象。在现今中国的版图上,有两个地方的名字叫栖霞,一个是山东的栖霞县(已改市),一个是南京的栖霞区。山的名字叫栖霞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南京市栖霞区境内的栖霞山。

南京市栖霞区,不仅是整个地区以“栖霞”命名,还有栖霞街道、栖霞老街、栖霞村、栖霞社区,还有栖霞中学、栖霞小学、栖霞幼儿园,还有栖霞大道、栖霞大桥、栖霞建设集团,当然还有栖霞古寺、栖霞山……差不多是霞天、霞地,满目霞光了。

当下,许多人(包括栖霞区的原住民)都认为,南京栖霞的冠名缘于栖霞山,这其实大谬而不然,或者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话只说对了一半。

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而蜚声诗坛。他祖籍南京,出生于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而就在这一年重阳节的前一天,他的母亲到栖霞寺进香许愿,第二天就生下了他。可见他与栖霞山有先天之缘。2007年6月农历端午节,余先生第二次造访栖霞山。作为知名翻译家,他说:“‘霞’这个字很有意思,英文里没有对应的词,只能译作‘红色的云’。”他还不止一次询问陪同人员“栖霞”一名的由来,看来学贯中西的余先生对栖霞的冠名也是不知底里。

栖霞山雄峙江左,独享“第一金陵明秀山”的美誉,更兼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厚重和底蕴。它原来叫“伞山”,因为它的山形像一把伞;之后,因山中多产中药草,可以养生祛病,故更名为“摄山”;再后来,在南齐年间,复更名为“栖霞山”,沿用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绝不能据此就断言说,栖霞冠名即由此而来。究其实,这中间却另有奥区之妙。关于这一点,2002年出版的《栖霞区志·概述》有一段文字完全可以解决这一悬疑。

栖霞区以“栖霞”冠名极富诗情画意,特别是区名与山(栖霞山)、寺(栖霞寺)、镇(栖霞镇)、街(栖霞老街)、村(栖霞村)、路(栖霞大道)、桥(栖霞大桥)同名,更平添了几分雅趣。栖霞冠名至今,岁月已飞逝越千五百年,而冠名的由来却成了一桩历史公案,或云因山,或云因寺,或云因景,或云天赋神授,诸说不一。清乾隆皇帝有诗云“栖霞名寺又名山,点窜宁因字句间”,并自注:“本为摄山,栖霞,寺名也。今云栖霞山,或避摄字耳,故戏及之。”主张栖霞因寺而名。有人认为:“栖霞山每临深秋,丹枫似火,宛若云霞所居,故名。”主张因景而名。也有人将栖霞寺前明征君碑碑阴唐高宗李治所书“栖霞”两个大字,当成栖霞冠名缘由。明代《素园石谱·栖霞石》载:“元至正年间(1341—1368)钱惟善先生游江左获一奇石,上有古篆文‘栖霞’字样”(一说,钱惟善曾在浙江杭州西湖栖霞岭筑有“栖霞山房”,姑且存之),则意指栖霞之名为造化天成。民国陈邦贤在所撰《栖霞新志》中独持一说:“栖霞在六朝以前,知道的很少,自从南齐处士明僧绍隐居江乘摄山,栖霞之名称始著。”似主张栖霞因人而名,惜语焉不详。史载,明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屡辟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后往江乘摄山。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一说元年),明僧绍舍宅为寺,延请法度禅师讲经,这是栖霞有庙宇之起点”。据考,明僧绍平原鬲(今山东平原县)人,字承烈,号栖霞,他将所捐住宅称为“栖霞精舍”(即今栖霞寺),乃是以自己的号来命名的。就此判定,由人而寺而山,这才是栖霞冠名的真正由来。

饶有兴味的是,明僧绍曾在山东崂山筑庐名曰“栖云精舍”,又在南京摄山筑庐名曰“栖霞精舍”,这绝非偶然巧合,一定有它固有的内在关联,“栖云”与“栖霞”,意旨一也。这就不仅坐实了栖霞冠名的本源,而且也切切实实地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德品高标的古代圣贤而深感“与有荣焉”。

◎ 吕佐兵 4DPIBklJrmIQP40NZt7GW1DbAOAkpv/kHGIvGx+FBVq1ncNCfApVkLsoEysHCB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