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慈禧恶毒 干系难逃

※一天时间,三道懿旨

为何说慈禧太后是最大嫌疑人?以下事情或许更能让我们看出端倪来。

光绪皇帝死后,举国震惊,事情来得太突然,紫禁城中,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

当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更感到不可思议,但国不能一日无君,他们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按照从雍正年间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位继承大统的皇帝,都要于其在位期间,预先写下继位的皇太子名姓,置于密封匣盒之内,藏在故宫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块匾额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为宫中最高之处。当皇帝重病不治时,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视下,宣布匣内诏书内容。这就是清朝所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这个方法立嗣继位的。

光绪没有子嗣,但是大臣们知道,皇帝也没有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在皇族中选择继任者。这大概是皇帝正值壮年的缘故。

乾清宫皇位与其上的“正大光明”匾额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慈禧太后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承袭了他们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前不久当上了摄政王。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3岁的孩子。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这第三道懿旨中说: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摄政王载沣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绪皇帝的遗诏,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绩,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3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皇叔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亲临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然后在众朝臣的簇拥下,护送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

少年溥仪像

在这里,小皇帝溥仪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官员,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大殓完毕,灵柩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小皇帝溥仪又随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光绪壮年暴亡,慈禧欲盖弥彰

到这时人们会发现,在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慈禧其实都是控制者。对此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点。

第一,光绪死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至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况且在光绪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在清代社会这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封建皇帝如同珍视其活着时候的奢华生活一样,对死后的安排,也都极为重视。尤其是陵寝的建造,清朝的习惯做法是,皇帝在他们还非常健康的时候,有的甚至尚在中年,或者刚刚继位,即开始为自己大事营造陵寝。

规模庞大的清东陵

譬如雍正皇帝,他在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四年,即迫不及待地着手兴建陵寝。他派出大学士、工部及内务府官员,到安葬其父祖顺治、康熙帝的今河北遵化一带勘察选址。但因土质疏松,雍正决定放弃已经选好的地点,改换地方。雍正七年,在今河北易县确定陵址。翌年动工兴建。

光绪的爷爷道光皇帝,还曾经将已经修造好的寝宫,推倒重建。

道光的“慕陵”,最早建于清东陵,即河北遵化县境内。地宫建好后,偶然发现墙壁渗水。道光皇帝在重重处罚了主持修建寝宫的官员之后,又改在易县,重建陵寝。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从上述可以看到,光绪的突然去世,如果说是病死的话,在许多地方都是讲不通的。

第二,二人死得太巧合。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几乎是连续发生的。如果细分析起来,前后相隔还不到一天时间。

光绪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酉刻。按照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酉刻,即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点至七点之间。也就是说,光绪是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而慈禧太后则是在十月二十二日的未刻,病死于仪鸾殿。未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下午一点至三点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慈禧是死于十月二十二日中午过后。由是我们可以推算出,二人之死,前后相差仅二十个小时左右。

事情发生得如此巧合,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如果考虑到两位死者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将更小。

第三,死前安排太到位。

我们前面曾经讲到,在光绪死去的当天,曾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很快传出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如果我们将视线再向前推移,那么就会发现,溥仪是在光绪临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亲王府被接进宫的。载沣也是在同一天,被封为摄政王的。

细想起来,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究竟谁下的命令,谁让这样做的呢?唯有慈禧太后。虽然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其内容却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光绪皇帝的玉石印章

根据清代最重要的官方典籍《清德宗实录》的记载,十月二十日这天,光绪皇帝仅向内阁发布过两道谕旨。其一,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其二,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而这两道谕旨,看上去其实都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显然,慈禧太后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去。然而,就在慈禧作出这一政治安排的第二天,光绪还曾向全国各地督抚颁布谕旨,意图寻医治病,并不像行将就木的样子。在这里,人们很自然地将三大疑点联系起来考虑,发出诸多疑问。产生谜团也是当然的事,那么,如果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她又是出于什么动机,非要置光绪于死地呢?我们需要先来了解清楚二人的故事和关系。 u78C13wHFzPrcvahJmLngcLwzsIcjFrcibiCs+eBbePggNWd1gQoWG+7LcZmOL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