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自学不可少,切忌怕苦累

圆圆日记

今天上午连着学了两节化学课,从下午开始,我就要自学数学了。我对自学没多大信心,总觉得没有老师教会学不好。

爸爸说光靠老师“喂”不行,要自己学着“找食吃”,那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才更有意义。我觉得爸爸说得很对,凡事不能总靠别人,从现在开始,我要靠我自己。

爸爸的寄语

等着被别人“填鸭式”喂食很简单,很容易,但要自己找食吃,做到自食其力,就不那么简单,不那么容易了,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毅力,需要有不怕苦累和执着求索的精神。自食其力是人从小就该练习的一种生存能力。只有从小就学着自立,逐步练就过硬的生存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自学实际上就是培养自立能力。老师不可能教你一辈子,爸妈也不可能管你一辈子、养你一辈子,以后的漫长人生路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来走。老师只是你学习的启蒙者、引路人,传授你的多是学习方法和技巧,更多的知识还需要你自己去获取,更多的险滩沟坎还需要你自己去闯、去走。自学能力强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就好,综合素质就高,他们不满足于老师的说教和灌输,会试着主动找食吃。自己找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深入探索和认识更广阔世界的过程,这样的孩子能主动获取新知识,能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不是一遇上困难就叫苦,就抱怨。这样的孩子最让老师和家长省心、放心。你现在亟须加强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自学能力。

自学靠的是钻研思考,会付出更多汗水,会耗费更多脑力,相对于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来说,虽说更苦一点、更累一点、更难一点,但对学习能力的提升大有好处。学生学到知识是另一回事,能不能用、会不会用所学知识是一回事,能不能活用、用好知识又是一回事。要想把老师教授的知识真正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是不能不自学的,是不能不钻研思考的,只有通过自学和钻研思考,才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真正为己所用,才能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把学习深入下去,把知识的内在机理、潜在逻辑搞明白。要不然,你学到的就只是皮毛,往往只会用老师教授的方法,简单地、机械地解决皮毛问题,而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问题一旦稍稍发生变化,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了。有的同学上了大学,尤其是上了知名大学,感觉学习很吃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惯了中学时期灌输式教育模式,习惯了被动学习,而大学课程主要靠学生自学,上中学时屡试不爽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大都派不上用场。大学课程进度很快(不像多数高中,高二就把全部课程学完,整个高三都用来复习备考),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学生讲解,帮学生辅导。有的同学一时很难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于是乎便感到非常疲累。

自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上中学是这样,上大学更是如此。不少同学虽已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但实际去做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走错路,走弯路,白费力气,白费工夫;担心半路被难题卡住,没法继续前行。与其那样,还不如坐等老师教。有老师教的时候,老师会把重点难点给你指出来,把你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你点出来,把破解难题的方法告诉你。你不用费很多气力,也不用动很多脑子,就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自学的时候,重点难点则需要你自己来把握,难题需要你自己来钻研解决,解决的方法还可能与老师教授的有出入、有偏差。有的家长正是担心这一点,所以才对孩子自学有顾虑、不放心,动不动就请老师帮孩子辅导。孩子本来就对自学缺乏信心,此时正好有了偷懒的借口:既然有老师帮着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干吗还要受那份自学累,吃那份钻研苦!怕吃苦,怕受累,并且缺乏信心和毅力,这是好多同学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大障碍。他们有的虽已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但缺乏将其付诸行动的决心和动力。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存方式,习惯了“填鸭式”教育模式,不愿或懒于改变现状。改变就意味着要付出辛劳,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不少家长也存有这样的想法和担忧。他们思想保守,谨小慎微,明知孩子被动学习不好,却放任自流;明知自学很重要,却不敢鼓励孩子去尝试。凡此种种,都是影响孩子通过提高自学能力谋取进步的绊脚石。

知道了问题所在,就当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知道被动学习不好,就当有意识地加强自主学习和钻研思考。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提倡自学,提倡独立钻研思考,但不提倡闷着头死学,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碰到跨不过的坎儿,及时向老师请教,及时向他人求助,也是很有必要的。跟自学和钻研思考一样,“好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是自学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学过程中的偏差,使学生的自学更顺畅、更深入,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钻研思考能力,也是大有帮助、大有好处的。 6LqTOV2X4SfN7DBrlLwOEqUxi47IxKx/Bb5uwMb/5jDGAXC7Hl/1/WC4x/n+Dr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