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近代火箭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火箭,现代运载火箭就渊源于古代火箭。古代火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同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探索相结合,才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的运载火箭。而说到古代火箭,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贡献。

准确地说,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

“火箭”这个词在1700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

北宋时期,民间流行能升空的“起火”,就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火箭”。1232年,宋兵曾用黑火药制造的火箭抵抗蒙古族的入侵。1241年,元朝征战欧洲时也使用了类似火箭,同时,把火箭技术传入欧洲。到了明朝初年,中国的火箭制造技术仍然是先进的,军用火箭的发展已有相当水平,并广泛运用于战争,被称为“军中利器”。明代晚期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茅元仪的《武备志》中记载了多种火药火箭,其中的“火龙出水”已是二级火箭的雏形。

但是到了后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施行禁止发展武器的政策,使火箭的制造技术明显地落后了。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用从中国学去的火箭来侵略中国,用武力来推销害人的毒品——鸦片。

《英夷入粤纪略》(传抄本),载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三册(1954年出版):

英逆火箭,是其长技,能射数百丈,状如中华之起火。起火以竹为尾,火箭以坚木为尾,长八九尺或丈许。受药之筒长二尺,大三寸,以薄铜或马口铁为之。筒下旁环六孔以引火,箭尾之木,以铁罗丝紧贯于筒中,筒上又贯锐木尺许。木末或用铁如枪筒,内三之二受起火之药,三之一受爆竹横药。箭到药燃,筒轰迸裂,火即散飞,延烧营帐房屋。四月之役,逆从永宁台发火箭数十百支,射入城中,攒聚于火药局,无一燃者。咸云:见一白衣妇人,以袖拂箭,箭落不燃,咸谓观音山慈悲大士显圣云。昔韩世忠败于金兀术之火箭,张世杰又败于元阿术之火矢,夷人火箭厉害,自昔然矣。然此火箭今我粤匠亦能仿造,但放发无准,为少逊耳。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忘记了火箭是中国祖传武器,而且相信观音大士真能显灵,实在太可怜了!其实这也折射出当时我们国人的可怜。

1865年以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和广东机器局,开始仿造西式武器。在这些兵工厂中也批量地制造火器和火箭,主要是学习西方的。中法战争时,清军就使用国产火箭抵抗法国侵略军的入侵。到1894年底,浙江省军械制造所还继续成批地生产。甚至有理由相信,当时的火箭已经开始向火炮或炮弹方面发展,直接影响着当时的中国军事乃至中国的军事航空。比如牟安世著《洋务运动》(1956年出版)说: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火箭厂(按火箭系内藏炸药的长形炮弹,战争上用作破坏工具,与目前所谓用作飞行工具的火箭有别)…… GWrvy2fm4iA5YuWKi+nUGYUPUqwam8mJpc3QfuoByHfrulcmRyT4YAlMFIEBUD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