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仅是中华民国创始人,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创始人。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萌发于世界航空技术出现的初期。1910年,孙中山到美国组织华侨青年学习飞行和飞机制造与维修技术。1911年1月,他在美国奥克兰市看了旅美侨胞冯如的飞行表演,不禁喜称“吾国大有人矣”!当面勉励冯如把才智献给祖国。2月,冯如即拒绝了美国航空部门的重金聘用,偕同助手并带着制造的两架飞机回国,同时将他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3月,孙中山又鼓励檀香山同盟会筹办中华飞机制造公司。不久,同盟会会员李绮庵呈文孙中山准备在美国成立公司,招股10万元,以购置飞机,聘请飞行教官,培训飞行及维修人员。辛亥革命前夜,孙中山又致函旅美革命党人肖汉卫,谈到飞机对军事的重要作用,“飞机一物,自是大利于行军,唯以无尺寸之地党人,未有用武之地以用此耳”,勉励他们“谋设飞机队,极合现时之用。务期协力助成,以为国家出力”。当年10月,同盟会在芝加哥办的洪门筹饷局,一次就拨巨款购买飞机六架,1912年初运抵南京,为国民革命助一臂之力。
冯如回国后组成了广东军政府飞机队并任队长,参加辛亥革命。这支飞机队是辛亥革命武装部队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支飞机队,大大增强了革命军声势。同时参加辛亥革命的还有武昌都督府航空队、华侨革命飞机团、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都是响应孙中山的号召为支持国民革命而组成的。1913年初,华侨在美成立中华飞机制造公司,制成第一架飞机,并由华侨飞行家谭根试飞成功,后带队回国参加讨袁。当飞机队抵达国内时,孙中山和宋庆龄亲往迎接。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破茧”而立的四支航空队(团),是民国空军的最早力量,也标志着民国空军的创立。
1913年讨袁失败,孙中山转往日本,重建革命阵容。1914年在国际友人支援下,他在日本筹备航空学校,1915年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在日本滋贺县八日市正式成立,学生有30人。从1911年至1934年,海外华侨航空人员陆续携带飞机回国者先后达176人,为我国近代航空事业和民主革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孙中山在第二次讨袁时命令在日本的中华革命党航校教官和学生带飞机迁回潍县,组成中华革命华侨义勇军飞机队,“一面续行训练,一面参加作战,以壮起义军势”。1918年孙中山派遣粤军援闽,命杨仙逸在漳州组成飞机队。1920年孙中山指挥杨仙逸等人驾机轰炸了盘踞广州的叛军,当时飞机临空,敌军官兵望机而逃,在陆军尚未赶到参战的情况下,广州即告收复。这是孙中山第一次亲自指挥飞机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
1921年,孙中山致函廖仲恺叙述了他拟著的《国防计划》一书的内容,该书62项要目中有关发展航空的就有9项,包括飞机场兴建、飞机制造、航空人才培训、空军部队的建设标准与攻守战术演习,并提出了“拟定发展航空建设计划”等。这九项要目集中展示了孙中山所倡“航空救国”的宗旨。
孙中山发展我国航空事业,一方面是培育和招聘航空人才,另一方面是设法购买和自制飞机。举办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员,为建国兴邦服务。除了在日本组建航空学校外,1915年他还致函南洋同志协助谭根开办飞行学校。受孙中山委托,海外华侨1916年在美国组建了美洲飞行学校,1917年在加拿大组建了强华飞行学校,1919年在美国建立了训练飞行人员的图强飞机有限公司。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飞行和航空工程技术人员。1915年,孙中山还从华侨青年中选送10余人到美国纽约寇蒂斯航空学校受训,这批人后来成为开拓我国航空事业的骨干力量。1923年在杨仙逸局长主持下,自行研制生产出广东自制的第一架国产飞机,孙中山喜闻后,同宋庆龄亲往机场举行试飞典礼并题写了“航空救国”四个大字。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时孙中山训示:“应现代国防上之需要,非扩充空军力量不为功。”为此他指示军校筹办航空训练机构。当年底即由黄埔军校选派毕业学员,正式成立了广东军事飞机学校,以黄埔精神培养航空人员。第一任校长由航空局长苏联人李糜将军兼任,张治中为第二任。孙中山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随着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他对航空的认识从最早的“大利于行军”,到后来的“制胜的武器”,最后又发展到“极控制三界(领陆、领海、领空)之能事”,必“发展航空事业”。而且无论是从发展航空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组织领导、作战指挥,还是从兴办航空教育、培育航空人才,以及飞机研制、勤务保障等方面,对于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开创了中国空军军事思想先河,不仅对中华民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重大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空军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