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的这首《关雎》记载的这个动人故事,从来都是少男少女们向往的爱情。罗钟和妻子郭曼莉,从小青梅竹马,后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定下终身,从此一生相伴,扶持前行,也演绎了一段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罗、郭两家是闽西老乡。新中国成立前,郭曼莉的父辈由龙岩来厦门开办、经营百货店,也居住在大同路。因为同乡,两家来往自然比其他邻居亲近些。罗钟上小学六年级时,学校为了安全,开展一项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上下学的互助活动,刚巧郭曼莉的姐姐也在雅化小学就读一年级,学校就安排罗钟去带着郭曼莉姐姐上学、放学,而比姐姐小2岁的郭曼莉,当时还只是个白白净净、扑闪着一双明亮眼睛的读幼儿园的小姑娘。

郭曼莉的母亲很喜欢这个彬彬有礼、机灵活泼的小男孩,经常邀请罗钟到家里玩。又过了几年,郭家搬到罗家楼下,每天在一个大门进进出出,低头不见抬头见,两家更为亲近了。

待孩子们都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时,郭曼莉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相貌姣美,肌肤如玉,言行举止端庄娴雅。她还参加厦门鲁迅乐团,能歌善舞,是个文艺积极分子。

罗钟与妻子郭曼莉于国标舞表演前合影

20世纪80年代,罗钟与妻子郭曼莉、儿子罗岚在永安合影

罗钟每每周末回家,就更加留意到这个清秀的身影。他也有一副好歌喉,经常在楼上一曲接一曲地唱,歌声自然吸引了郭曼莉的注意,于是两人经常在一起弹琴唱歌,一来二往,好感倍增。

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郭曼莉是上山下乡的对象,两家家长一商量,就为两人定下亲事,郭曼莉便以未婚妻的身份申请到永安贡川插队。郭曼莉到贡川后,一直在大队的医疗室工作,农忙时也要下田干农活。她性格温和、处事大方,是个人人喜欢的厦门姑娘。

1970年,罗钟终于迎娶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从这一天起,他们携手相伴,共同承担生命中的欢欣与坎坷。有趣的是,两个心思浪漫的年轻人,在新婚时,到上海、苏州、杭州玩了好几天,当作旅行结婚,这在当时也算是颇为新潮的做法了。

1971年,因为儿子罗岚出生,罗钟的经济比较拮据,伯父时常牵挂着他们,总会想办法寄一些糖、油、奶粉等食品到永安。“文革”后,罗丹因落实政策补了工资,听闻郭曼莉会做衣服,还托人争取到票证,买了一台缝纫机送给郭曼莉。很多年过去,这一点一滴都深藏在罗钟的心里。

随着阅历逐渐增加,思想逐渐成熟,加之大量的临摹、创作、实践,他对书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在罗钟看来,临摹和创作、继承和创新,是书法永恒的话题,整个书法史就是继承和创新的不断更替、变革的历史。

先说临摹,这是学书的必经之路、不二法门。如今社会上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不看字帖写字,天天练,罗钟认为这样练一辈子都没用。书法艺术是一门正规、庄重的艺术,“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做到入规入矩,把规矩学到手再谈其他。碑帖就是老师。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是经过历史检验、公认的可取法的范本,就应该心摹手追,才能真正得到妙道,即所谓的“古意”,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择善从之。临摹不单是初学者的事,也是书者一辈子要做的功夫,即使技巧达到很高造诣的人,还要不断地临摹,临摹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风格,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为创作积累更多的资本。鉴赏力和判断力是智慧的真正体现,临摹碑帖也要善于思考,不能一味地盲从,而仅仅停留在临摹,那永远没有超越,没有创造。所以说临摹是充电,创作是放电。

而创新,则是每个书家的追求。没有创新就是没有跳出古人的藩篱。创新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成功,一个是失败。故此,要勇于去尝试,但是创新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所以说,书法是寂寞之道,习书之人,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耐心和坚韧精神。

罗钟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展示作品

创新,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创新和个人的综合素养有关。刘熙载论书法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看一个人的书法,就是看他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采。都说书法讲神采,国画讲气韵。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国画六法论”中提到,气韵生动是第一法。书画同源,看一幅书法作品,首先看神采,看一个人展示的精神面貌,一种风度。

对于书法神采的见解,中国古人早已有所论述。翻开卷帙浩繁的历代书法论著,无论是王僧虔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还是张怀瓘的“惟观神采,不见字形”,都把神采奉为书艺之根本,而作品的神采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幅作品透露出来的气息。就像人一样,有的人气度高雅,有的人俗不可耐。有的人外表好看或者衣着华丽,但举止粗俗,甚至粗话连篇,这类人就谈不上好看;而有的人,外貌一般或者衣着朴素,但谈吐文雅,很有修养,越认真看越耐看。这就是人的内在。书法也是一样,要耐看,要经得起琢磨和玩味,越看越爱看。

罗钟认为,中国书法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哲学精神。当人们说到这幅书法很有书卷气、很文雅时,这就是说里面体现的就是儒家精神,儒家讲中庸之道,儒家思想讲文质彬彬,儒家的面貌就体现出来。有时看到一幅作品,觉得非常洒脱,仙风道骨,有仙气,这就是道家精神的体现。有的作品,看起来很空灵,让人感到安静,意境很深,很有禅意,这就是释家精神的体现。而一幅作品神采怎么来的,就要看创作者的综合素养,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使创作者具备开阔的眼界、浪漫的情怀,从而增强创作的动力。创作者在学习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要努力塑造与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智慧,培养自己健康丰富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践行水平,使人格与书法作品同步提升,才能产生具有很强精神性品格的书法作品。

怎么提高自身的修养呢?罗钟领悟到,既要学天文地理,又要向姐妹艺术学习,比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武术、体育等。艺术是相通的,也是互相影响的,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一门艺术,掌握了学习的钥匙,也为打开其他艺术的大门提供方便,但是能不能创新,还与其他更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有关系,不仅仅看文化修养。有的人很有文化修养,但他的作品不一定有创新的效果。究其原因,书法还是一种有技巧性的艺术,书者如果没有很好地驾驭这种技巧,要想达到高深的气韵和神采,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书者在书法方面没有用功,即使文化再高,其作品只能透露出文人气息,这对于一个书法艺术家而言,是有欠缺的。

有感于此,罗钟曾创作一副对联:临池尊古韵,创意发新声。这阐述了临摹跟创作的关系,这是他对书法精神的一种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罗家几代人书法研习的精神所在。

《中国书法》刊登罗钟介绍文章《转益多师是吾师——评罗钟书法艺术》

《中国书画》刊登《罗钟作品选》

《收藏天地》刊登罗钟介绍文章《挥毫笔底起云烟——记罗丹体的传人罗钟先生》

《书法》刊登罗钟介绍文章《“功性兼修”的坚定实践者——试述书法家罗钟先生其人其书》

《书法报》彩色跨版专题报道罗钟书法艺术

《中国书画报》刊登罗钟介绍文章《真力弥满 功性互见——再述罗钟的书法艺术》 lF/O3Eh0AgCr52VFPSRLDIKA5m4miFfNxktLO0VArxhhLFbAfBf3tnMiimzsoQ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