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返舞台

噩梦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文革”结束。文艺界落实政策,1978年,厦门高甲剧团恢复,纪亚福终于又回到了剧团。那一年,他30岁,正当壮年。

重新组建的厦门高甲剧团,面临种种困难,一没有场地,二缺人才。没有排练场地,就借用厦门市房地产公司的旧食堂排戏。最严峻的是复团后人员青黄不接。岁月无情,一些老师傅过世了,还有些老师傅年龄大不能来了。当年剧团解散,有些人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些被下放到农村,如今要全部召集回来,并非易事。复团的时候,剧团才30多人,对于高甲戏这样的剧种来说,演员是不够的,有时候一个演员不仅要完成本行当的表演,其他行当角色人手不足时也要顶上去。

首先恢复演出的是《陈三五娘》,第一场在原厦门市文化宫旁边的新华影剧院演出。“文革”结束,传统戏恢复演出,如久旱逢甘霖,票房好极了,甚至观众要提前几天买票。《陈三五娘》一连演出了83场。纪亚福至今还记得饰演陈三的丁辉煌在舞台上潇洒的形象与儒雅的台风,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有名的小生,如今重登舞台,风采依然。《陈三五娘》中有很多老师傅出演,他们在台上演,年轻演员就在边幕看,也认真学。

1960年,厦门高甲剧团演出《陈三五娘》,陈宗塾饰李公,丁辉煌饰陈三,陈美治饰五娘,颜秀珍饰益春(翻拍:吴慧颖)

荒废了近十年的工夫,纪亚福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虚心好学的他,每当演出闲暇,总是留意观察场上各位老师傅的表演,默默在心里反复揣摩。纪亚福担任主角的第一个大戏是1979年的《书剑奇冤》,饰演高珍。该剧又名“书剑情”。讲述了浙江巡按高珍与萧山县令梅文进是结拜兄弟,同榜进士。但因高府管家杜子达作恶,构陷高妻徐月娘和梅文进。高珍轻信妄断,酿成冤案。后来终于真相大白,高珍悔悟,上殿平冤的故事。

《书剑奇冤》上演时,社会上正值平反“文革”冤假错案,或许因此,社会反响特别好。时任厦门市长吴星峰在新华影剧院观看了《书剑奇冤》之后,在一次大会上号召全市的领导干部都来看这个戏,他说:“纠正错误,平反冤假错案,古代都有这种人,敢于负荆请罪,今天更应该为受冤屈的人平反!”一天,纪亚福发现,他在公社和区办工厂做工的工友也来买票看戏,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单位组织的。

《书剑奇冤》纪亚福(左一)饰演高珍,林清芳(中)饰演高兴,柯国为(右)饰演杜子达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有三位老师傅是剧团的艺术指导,即陈宗塾、林赐福和陈天德。这三位老师傅资历深、演出经验丰富,每次排演剧目,老师傅都会给年轻演员作艺术指导,包括剧本讲解、人物扮相、剧本处理、场口安排等。比如《胡奎卖人头》这出戏,陈宗塾就很擅长抓场口。所谓的场口,类似用套路走戏,比如,讲解这一场是闺门旦在花园,那一场是公堂之上等。在老师傅眼中,演员可以用套路来演出人物性格,人物有相对固定的格式,然后再发挥。纪亚福至今仍记得陈宗塾师父给他排《书剑奇冤》时,解析人物和表演,他说高珍是小生的扮相,但与梅文进发生矛盾后,就有些骄气,类似三国的周瑜,这时的表演,虽然按照小生程式,但是加了骄气,人物有反差,就可以用一些武生的身段,嗓子比较冲。后来他认识到错误,要自杀,然后被点醒,勇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不同阶段的表演有所不同,人物就有起伏、灵动,角色就活了。经过师傅的点拨,纪亚福认识到:老师傅的表演程式要多学,多一些可以表现的东西,人物性格、状态不同,程式也不同,根据剧情可以跳出去,跨越行当,增强人物个性。

在纪亚福的记忆中,陈宗塾老师父专门教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他平时讲得多。有时听老师傅们聊天时,师父也会顺便提点一下纪亚福,哪个戏哪个动作应该怎样更好。师父对纪亚福说,排戏你来看,演戏你来看。就是指日常的观摩学习其实更为重要。纪亚福说,有时老师傅比一下,他就要记一辈子,要用心去演。临到纪亚福上台演出的时候,师父不会从头看到尾,只是出场看一下,定点定位看一下,就知道了,哪里好哪里不好,神态、动作有没有做到位。

《书剑奇冤》中第二场有个道白的“打引”,是谢明亮老师傅教的。原本用于《许仙说谢》里头的“四念白”:“白日无限过,青春不—再—来—咿—咿”。这“不再来”三个字拉长,字尾音加上衬字“咿—咿—”,有吟唱的意味,称为“打引”。《书剑奇冤》中纪亚福出场念“四念白”:“兄弟欢聚情款款,宿亭初醒日—三—竿”,在“竿”字上“打引”,吟唱,加衬字“咿—咿—”。这样的处理产生了较好的戏剧效果。

这个时期,有一部武戏演得很红火,这就是《五虎平西》。高甲戏刚复团时,由于人员和功底等问题,多演出文戏,如《陈三五娘》等,武戏、大气戏很少。因此《五虎平西》一推出就很受欢迎。这是本团编剧林颂根据剧团原来的连台本整理的。剧本来自剧团的老本子,由陈宗塾口述,林颂记录整理。其间林颂还参考了其他剧种的一册《飞龙刺狄青》。泉州群众影剧院特地来厦门签订了合同,约定清明后去演出。可是,原本饰演狄青的洪东溪在晋江福埔骑车摔伤了,大腿骨撞到石板导致骨折,没法上场。剧团临时决定由纪亚福顶替上场饰演狄青。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狄青这个角色纪亚福一直心心念念,每次演出他都认真地盯着看,又向老师傅陈金盾请教,每天早上起来练功,打好基础。这出戏的上集分三场:第一场“思亲”“比武”、第二场“追夫”、第三场“起兵”“被困”。三场戏狄青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戏份很重,如第一场就有“比武”,第三场也是武戏,相当考验演员功底。纪亚福从此一炮而红。在泉州群众戏院演出期间,林颂又赶出了第三集和第四集,剧团演员利用白天进行排练。那时剧团刚恢复,各地都是文戏多,大气戏少。《五虎平西》是武戏,而且是四本戏的连台本,自然很受欢迎,整个泉州地区都震撼了,各地纷纷前来请戏,一演就是两个多月。巡回演到晋江,时值六七月,酷暑难耐,晋江影剧院里只有几台吊扇有气无力地转动着。同一时间,在剧场不远处就有庙会酬神的戏台,好几个民间职业剧团正在演出。但是当地的群众说,宁可花钱,挤在闷热的影剧院看厦门高甲剧团的《五虎平西》,也不去看外面的免费演出。

《五虎平西》饰演狄青

纪亚福在《拷寇珠》中跟天德师演过宋仁宗(许天德A角,纪亚福B角)。后来有一回演出时,饰演陈琳的黄国长和李聪照生病,就由纪亚福顶替上演。他说,平时常常在台下看老师傅演出,也自己练习唱念,所以顶得起来,效果还不错。《审郭槐》中纪亚福和黄国长演郭海寿(黄国长A角,纪亚福B角)。这两部是高甲戏的传统本。最初纪亚福是饰演卖菜的郭海寿,这是个童生。传统高甲戏《审郭槐》的场面,与京剧不同,高甲戏有包拯、八贤王入阴曹地府审案的桥段。包拯、八贤王将髯口挂在官帽上,遮住脸,但可以透过胡须看到现场,审完后才取下来,表示还阳,审的时候多一个披风。两边有装扮成牛头马面的士兵,戴头套,表示在阴曹地府。审完了还阳,头套就拿下来。剧中的包拯,最初陈宗塾给陈金盾排戏,由陈金盾饰演包拯,但后来演出效果不太好,就由陈宗塾上去演。第一场戏“落帽风”,大雪纷飞中,陈宗塾饰演的包拯气度威严,精气神十足,锣鼓声中提气凝神走圆场,至台口亮相,直到伴奏过门,才变换动作,深吸一口气,开唱。师父的包拯形象深深刻印在纪亚福脑海中。1986年剧团去菲律宾演出,采用的是《审郭槐》的传统本。为培养年轻演员,剧团让纪亚福演包拯。他就学习师父的表演技艺和沉稳的台风,努力塑造出一个正义威严的包公形象。1988年,剧团根据上海京剧院的京剧本,改编了《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拷寇珠》《审郭槐》这三部戏就成为一个系列,在闽南城乡盛演不衰,纪亚福至少演了上百场。

《拷寇珠》饰演陈琳(左一:纪亚福)

1982年前后,纪亚福出演《三打陶三春》。该剧由本团编剧瞿维西从京剧移植。故事讲述了柴荣命赵匡胤为媒,为郑恩娶陶三春。郑恩当年卖油偷瓜时,曾被陶三春打败,心惧之。赵匡胤乃遣高怀德于途中拦劫三春,欲令高挫三春锋芒,使其后不至于目中无人。不料被三春识破,高竟为三春所败。后三春于金殿大发雷霆,朝中无人能对。柴、赵狼狈万状,连连赔礼。洞房中,三春痛责郑恩后,始与其成婚。打陶三春的分别是高怀德、高怀亮和郑子明,由于技不如人,打人的变成被打的了。

剧中的郑恩个性丰满,有点赖皮,有时又有点腼腆。郑恩有A、B角,剧团为了培养年轻演员,由纪亚福演A角,老师傅陈金盾演B角。

这部戏是由陈宗塾师父教给纪亚福的。比如,第六场“油库”的开场“郑恩跑路(逃跑)”,表现郑恩遇到难题,逃避要躲到油库去。刚开始是采取郑恩出来先踩棚(传统程式,也叫扫棚),展现郑恩打输了,边搓手边跑,内心复杂矛盾,不知如何是好,表演程式上加了“双边”。排了,陈宗塾师父看了觉得不好,又把踩棚的程式减了。因为此时前面铺垫已经很多了,不用再加上踩棚。

较之京剧,高甲戏的《三打陶三春》更诙谐、风趣。这出“打”出来的喜剧,武戏精彩、文戏幽默,通俗喜剧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晋江影剧院演出时,大受欢迎,场场爆满。

去晋江之前,晋江文化局的局长王敦余曾来拜访厦门市文化局局长林立,一起在人民剧场看《三打陶三春》。他对演员的表演赞不绝口,回晋江后,还在晋江高甲剧团的演员面前夸奖厦门高甲演员。因此,厦门高甲剧团到晋江演出时,晋江高甲剧团的演员都来看演出,有位晋江高甲剧团的花脸还问盾师,郑恩是谁演的。

1978年至1986年,和全国各地一样,厦门也涌现了传统戏曲演出的热潮,一出戏甚至可以连续演出二三十天。纪亚福因此得到很多演出的机会,以前向老师傅学习各种行当的表演,在这几年的演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在《书剑奇冤》中饰高珍、在《胡奎卖人头》中饰胡奎、在《三打陶三春》中饰郑恩、在《审郭槐》中饰包拯、在《五虎平西》中饰狄青等。这一波戏曲热潮让纪亚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剧团里这一拨年轻演员迅速成长起来了,一时间群英荟萃。五位年轻的男演员:李聪照、洪东溪、许天良、黄国长和纪亚福,当时人称厦门高甲的“五虎将”。

20世纪60年代,剧团部分年轻演员合影(一排从左到右:李聪照、许天良、张清土,二排从左到右:柯万利、纪亚福、洪东溪、陈金山、许宗保、李玉明、林瑞安、曾焕艺)

1989年,纪亚福在《五虎平西》中饰演狄青,获福建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银牌。1990年获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群星会”荣誉证书并出席群星会。英姿飒爽的英雄豪杰是那个时期纪亚福带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虎将英姿,驰骋戏台。

从场下练习到粉墨登场,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已过而立之年的纪亚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技艺日臻完善,从这时起,他开始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一天闲聊时,老师傅林赐福告诉他,演小生,只有一个样子,而演小丑、花脸,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表现。于是,纪亚福决心在全面继承各行当的基础上,将表演的重心转向丑角。他一遍遍认真揣摩陈宗塾师父的公子丑、提线傀儡丑的表演,体会其神韵。

折子戏《班头爷》是林赐福师傅的经典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纪亚福就曾在泉州演过《班头爷》一折,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来后他就开始潜心学习、继承高甲戏名家林赐福师傅的掌中木偶丑的表演艺术。那个鼻子眼睛大片涂白,留两撇小胡子,嬉笑逗乐的班头爷,后来也成为纪亚福在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林赐福教戏,特别重视教唱腔咬字,他教纪亚福如何运用吞吐音,如何收放。他指导纪亚福表演时腿要半蹲,要注意呼吸,踢腿的时候肚子吸气、收腹,双腿要用力。这些表演经验,使年轻的纪亚福受益良多。

《审陈三》林赐福(右)饰班头爷

1993年,纪亚福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国戏剧界6个剧种16位著名演员联袂演出魏明伦编剧的戏曲小品《群丑争春》。演员都是一时之选,有京剧的寇春华、朱世慧、吴建平,评剧的刘淑萍,昆曲的刘异龙、张寄蝶,川剧的李笑非,豫剧的牛得草等。名家手笔加上各怀绝技的群丑演绎,演出异彩纷呈,令人捧腹,节目获得了当年春节戏曲小品节目三等奖。

199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群丑争春》演出,纪亚福(后排左一)与各地名丑刘异龙、张寄蝶、吴建平、寇春华和朱世慧合影

当时为了排练这个节目,来自各剧种的演员都集中在北京梅地亚酒店住了半个多月。排练之余,大家也拿出各自绝活,昆丑刘异龙边表演边讲解《十五贯》娄阿鼠转椅子的一串精彩动作,川剧的李笑非表演骑马的公子丑,京剧名家寇春华演绎的《蒋干盗书》,京剧丑角吴建平表演《时迁偷鸡》的“吃火”,南京昆剧院的张寄蝶示范矮脚虎王英和《武大郎招亲》,讲解矮子步的走法……戏曲名丑会聚一堂,彼此倾囊相授,如切如磋,台上台下其乐融融。与其他剧种名角的交流,不仅让纪亚福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让他有机会就近请益师友,博采众长,丰富表演手法。戏曲艺术在他面前展现出另一番姿态。

从此,他更加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更加虚心向其他艺术家请教。每天,他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播放的戏曲栏目和优秀剧目展演,长年累月,从不间断。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揣摩其他戏曲艺术家们的表演,他甚至买来整箱空白录像带,一旦看到优秀剧目就赶紧录制下来,细细琢磨。有些好剧目,他觉得可以移植翻编成高甲戏,就对着录像带一句一句抄录下剧本,然后再给年轻演员排戏。纪亚福很重视向其他剧种学习。每次到外地观摩,他带回来的纪念品常常是一大摞一大摞的戏曲音像资料。每当外地剧团来厦门演出,只要有机会,他都赶着去观摩。记得有一回,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来厦门演出。不巧那天碰上台风,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可是,顶着狂风暴雨,纪亚福硬是赶了过去,而且接连两天,同一个剧目看了两遍!

纪亚福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勤学苦练。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在舞台实践和相互学习的氛围中,他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表演水平。从生、净、末、丑的基本表演到六场通透,从最初站桌角的龙套到独挑大梁的角,纪亚福戏路渐宽,表演经验日趋丰富。

纪亚福学习的戏曲录像带 yW6LZS1RMcsHMYDI82EflIkdFUhZuFoGkCPynf3sCiuK9u59NCFOWJnm9OMXp+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