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从瑶华宫回来已有三天了,虽然大雪停了,但天仍未放晴。朔风一吹,路面上便结成了冻冰,溜滑溜滑的,不说马车,就是行人也常常滑倒在地。

这正是读书、填词的难得的机会。可是,李清照不但没填一首词,而且连她平时最爱读的《王司马集》也放在了一边。不知为什么,她总是忘不了麦花那种期盼的眼神和她幽幽的乞求之声。自己十二三岁时,在百脉泉老家的日子,多么惬意!还有爷爷、继母、伯父、伯母们的呵护,一天到晚无愁无忧!就是丁香,也比麦花的命好!现在,麦花是陪着华阳教主在青灯下诵经,还是在院子里瑟瑟地打扫残雪?

麦花真可怜!若是华阳教主一辈子不离开瑶华宫,那么,麦花就要陪着她在冷寂深幽的高墙里了此终生!

但愿能像端王说的那样,有了机会,就将华阳教主接出去。若真有那么一天,华阳教主回了皇家后宫,那么,麦花也就解脱了。

“姐姐,快来帮我堆叠汉!”李杭正在院子里堆雪人,天虽然寒冷,但他已累出了汗,两腮红红的,发际向外冒着白色的热气。

李清照刚要出去,见父亲回来了。因路上结冰,马蹄在冰上打滑,他是牵着马回来的。

她看到父亲有些闷闷不乐,将缰绳交给仆人之后,便独自进了书房。李清照以为他是路上疲累了,便去灶房为他沏泡热茶。她刚走到灶房门口,继母便将一大碗姜汤递给她,让她端到书房去。原来,在父亲还未到家之前,继母已为他熬好了姜汤,因为姜汤能活络、祛寒。

李格非喝过姜汤之后,坐在火盆边烤火,一直沉默不语。李清照知道父亲一定有什么心事,便问道:“父亲,有什么事令你不顺心吗?”

李格非叹了口气,说道:“每到岁尾,朝廷都要派使臣出使辽国。因国库空虚,按两国盟约该送往辽国的白银和绢,一时凑筹不及,加之大臣们都怯惧使辽,一是天气寒冷,路途遥远,怕途中发生不测;二是到了辽国之后,怕受到冷遇。所以,由谁出使,礼部也很为难。”

李清照说:“堂堂大宋国,去给外族送银送绢,还要看他们的眼色,这是耻辱!”

“弱国无外交嘛!”李格非苦笑了一声,“许多朝臣都曾出使过辽、夏,尝过出使的滋味。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 年),苏辙曾奉旨出使契丹,苏轼当时知杭州任上,他还特意为他写过一首诗呢!”李格非说。

李清照连忙说,她记得这首诗,题目是《送子由使契丹》,那是一首七律:

云海相望寄此身,

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

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

莫道中朝第一人。

李格非听后,点头笑了。他说:“当时,身为翰林学士的苏辙,是以大宋代表的身份去向辽国国主祝寿的。若辽国国主问起,苏氏在大宋是不是最杰出的人物时,苏轼要他说中国极大,人才济济,数不胜数,以示国运昌盛!”

李清照说:“苏伯伯真有骨气!”

王惠双一边向火盆中加炭,一边对李清照说:“清照,你可曾听说过苏轼妙对羞辽使的故事吗?”

李清照虽然读过苏轼的不少诗词文章,也听说过许多有关他的逸闻趣事,甚至有些民间传说也硬往他的身上扯,但不曾听说过以对联羞辱辽使的故事。她连忙催继母快讲给她听。

“不过,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得先说一句,这个故事是个传说,不知出处,你也不要太当真了,姑且听之罢了。”说完,便开始讲这个故事——

辽国虽然国小人少,但经常出兵侵犯大宋疆土,两国时战时和。辽国也知道自己在文化上比不过大宋,但又不甘示弱,总想显示一下,以炫耀辽国的国威。

有一次,一位辽国使臣到了东京。神宗皇帝接见他时,他看到大殿的柱子刻有楹联,便傲慢地说道:“我们辽邦有一副对联,请大宋的名士高人对一对。若能对得出,我们辽邦愿意永为大宋的下邦;若是对不出,你们大宋就永为下邦!”说着,将对联呈了过去。

宋神宗接过对联一看,原是半副上联,上面写着:

三光日月星

这副上联既有数字,又有三物,而这三物又都能发光。此联既有趣,又很绝,不易对上。在场的群臣互相传阅着这半副对联,但无人说话。宋神宗又气又急,辽使却十分得意,说道:“你们也不必急着对,回去好好想一想,明天再对也不迟。”

这时,半副对联刚好传到了苏轼手里,他看了一眼之后,说道:“用不着等到明天,现在就对!”

辽使望了望苏轼,吓唬他说:“你若是对不上,大宋可就要永为下邦啦!你能担当起这等罪责?”

苏轼没把他说的话当成一回事,他大声答道:

四诗风雅颂

苏轼对的这副下联也有数字,风雅颂又都是《诗经》里的诗,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合起来就是“四诗”,“四诗”对“三光”,既工整,又很妙,在场的朝臣们皆都惊叹不已。神宗皇帝说话的口气也硬起来了,笑着对辽国使臣说道:“回去时你告诉辽主,我大宋永为上邦!”

辽使听了,很不服气,说道:“这才是第一副对联,我这里还有两副呢!”

苏轼笑着说:“好吧,你接着出第二副。”

辽使从怀中取出了第二副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苏轼对得很快:

谷黄米白饭如霜

辽使见已事先准备好的楹联难不住对方,便又说,他来宋的途中,看见湖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的李子掉下来,打中了湖里的一条鲤鱼,他就以此出一上联: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辽使刚刚说完,苏轼就开始对了。他说,我今天上朝时,看见一群蜂,陡起了一阵风,将蜂吹倒在地上。我就以此为下联: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辽使一听,心里有些慌张起来。第三副上联,是出发前辽主让辽国的文人墨客们替他拟就的,准备前两副对联难不住大宋的君臣时,这第三副上联就是撒手锏。没想到这撒手锏刚一出手,就败下阵来了!辽使正在尴尬之际,苏轼走到他的面前,说道:“我也来出个上联,请使臣大人对一对,如何?”

辽使勉强镇静下来,说道:“好吧!”

苏轼说:“你要是对得上,我大宋情愿奉辽为上邦!若对不上,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辽国永远奉大宋为上邦!”

辽使说:“请出上联!”

“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苏轼念完上联之后,见辽使木然地望着窗外,半天没回过神来,便接着说道:“也许我这四川腔不大好懂,这样吧,我写在纸上,请看了再对。”说完,提笔将上联写在了纸上。

辽使望着纸上龙飞凤舞的文字,半天无语。

苏轼见状,知道他对不出下联,便给他搬了个梯子让他下台,说道:“今天就不必急着对了,不妨请使臣大人将此联带回宾舍,慢慢去对!”

次日,辽使仍未对出下联,便去请教苏轼。苏轼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其实,这个下联,连大宋三岁的孩子都对得出来!”

辽使听了,羞愧难当,只好悻悻地离开了东京。

后来,辽国君臣都知道了苏轼这个名字。不过,不叫他苏轼,而叫他“大苏”。

李清照没想到继母的故事讲得这么风趣,连声说道:“这个故事太好了,太好了!”说着,她抱着王惠双的肩膀摇动着,仍像个童心未泯的女孩儿。 MNSHLV/Y5ZdUq3ydlT7YRk8zY4uj8Bmn/fjgz1Lc5N2GAMvUFtM/108hWc1Itc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