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龙纪二年(890),阳春三月。
朗州(今湖南常德)北郊的一座无名墓,被人在夜间盗了!
第二天一大早,一个放牛的少年看到一座被掘开的墓穴。墓穴的四周是一堆新土。墓坑中有一口已被撬开的棺木。从被掘开的墓穴现场来看,棺中既无尸骨,又无华丽的饰物或其他随葬物,唯有一柄扔在一旁的牛尾拂子和一套已经腐烂了的平常衣冠。可以断定,这是一座匆忙中安葬的衣冠冢。
此墓的主人是谁?
盗墓者在此墓中盗到了何物?
那放牛少年的父母信佛。少年将此事告诉父母之后,他父亲不忍心已入土的棺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便荷了一柄铁锹,和儿子一道铲土盖上了墓穴。过了一些日子,落了一场大雨,那隆出地面的土丘便被雨水冲刷成了一片平地。后来,那里渐渐长出一些青草,再后来,事过境迁,谁也不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了。
其实,这座衣冠冢的主人曾经是位显赫一时的人物——广东良德人氏冯元一,也就是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
那个盗墓者原以为墓中会有价值连城的金银珍宝,但当撬开棺木时,才发现盗的是座空墓!
但也不是一无所获。
盗墓者姓郑,外号叫郑浑子,是个好吃懒做、专干偷鸡摸狗勾当的赌徒。他小时候曾听他祖父说过,当年有个犯了事的京城大官,回长安路过朗州时,病死了,埋在了北郊。他寻思,既然是京城大官,墓中定会有财宝,何不趁着黑夜去挖些出来,以偿还欠下的赌债?于是,他到北郊的坟地里察看了多次,见每座墓前都立有墓碑,碑上刻有墓主人的姓名,唯有一座坟墓没有立碑。他想,大约是那位京官怕人盗墓,才故意不立石碑的。于是,他便连夜动手掘开了。他发现墓中并无财物,唯在棺木的头部有一只密封的灰色陶罐。他欣喜若狂,以为里边定装着稀世珍宝,便抱回家里。他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发现里边只装着一卷黄绢,绢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符号旁边画着一些跳大神的小人儿。他一气之下将陶罐摔碎了,还将那卷黄绢扔在灶前,准备当引火柴用。他婆娘见了,便说,不如卖给城里的杂货铺去包装货物,还可以换回半斤盐。他一听,觉得有理,于是就送到了杂货铺。
那杂货铺的老板是认识几个字的,但看了半天也没看懂,于是,便给了郑浑子二斤盐,留下了这卷黄绢。他舍不得用它包装货物,便放在了阁楼上。后来,便忘了此事。
原来,高力士晚年被唐肃宗免去所有官职和封号之后,又发配岭南,到了巫州。宝应元年(762),玄宗和肃宗相继去世,高力士被赦,返回长安,在途经朗州时病倒了。在病中,他得知与他相处六十多年的唐玄宗的死讯之后,便挣扎着下了床,面北而拜,边拜边哭。由于悲痛过度,多次昏倒在地。最后,竟吐血斗余,悲恸而绝!随他同行的几个贴身宫人怕有不测,便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往他的原籍,又在朗州北郊草草筑了一座衣冠冢,以掩人耳目。在棺木中,除了放上他穿的一套常服和他的那柄形影不离的牛尾拂子外,便是那只陶罐了。
那陶罐里装着的倒也真是稀世珍宝。这是唐玄宗亲自创制的《霓裳羽衣曲》的曲谱,谱上还绘着杨玉环根据曲谱亲自编排《霓裳羽衣舞》的舞蹈图形,也就是舞谱。
这部舞谱,是杨玉环的遗物。杨玉环生前十分珍爱这部舞谱。当年,安史之乱时她随唐玄宗避乱西行,特意将舞谱带在身边。当君臣们走到马嵬坡时,护驾的御林军发生了兵变,先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又央求处死杨玉环!唐玄宗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流着泪赐死杨玉环!杨玉环在马嵬驿站佛堂的梨树下自缢前,曾嘱咐高力士将此谱与她同葬。高力士舍不得,便将舞谱留下了。在他发配岭南时,也随身带着。为防止途中遇雨或天阴潮湿损坏舞谱,他还特意选了一只陶罐,将舞谱密封在罐中。由于随行的宫人不知道这古谱的来历,又嫌带着它不方便,所以便随同他的衣冠装在棺木中了。
也不知过了十几年还是几十年,那家杂货店因经营不善关门了。老板在变卖家产时,将这部封满灰尘的舞谱卖给了一个书商,那书商的后代又以十两银子卖给了一个从金陵来的云游道士。
这部舞谱若当年随杨玉环去了,或在高力士的衣冠冢中永远埋在地下,或郑浑子一气之下将它扔进灶膛里化成灰烬,或杂货店的老板将它裁成小块包装了红糖、食盐……也许人世间会少了些荒谬和悲剧。可是,它似乎命不该绝,在若干年之后,它又出现了,于是,又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其实,这部舞谱与人世间的金银财富、珍宝古玩、豪宅高楼、香车宝马、山珍海味、玉玺龙座等一样,它们本身并无罪过,但若过度地迷它,恋它,嗜它,宠它,就会物极必反。歌舞过滥,必会生奢侈;奢侈过滥,必会使人昏聩;昏聩者多了,社会就糜烂、腐败。若平头百姓和商贾官吏奢侈过滥,顶多是导致家败人亡而已;若帝王奢侈过滥,轻则贻害天下百姓,重则亡江山社稷,这是有目共睹的古今教训。
保大十六年,即周显德五年(958),四月初八。
金陵城里的考棚坊,是靠近宫禁的一条十分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是店铺,有卖绸缎、布匹的,有卖南北杂货的,也有卖文房四宝和金银首饰的,其中还夹杂着当铺、药铺、酒楼、客栈,客商云集,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市声喧天。
在考棚坊的尽头,是一家茶馆,馆中已坐满了茶客。他们或独占一席,或三五围桌。从衣着打扮上看,这些茶客既不是为一日三餐而奔波的市井小民,也并非是在田中劳作的农家。有的是书生,有的是官吏,有的是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也有的是饱食终日的绅士。奇怪的是,他们虽然坐在那里,却很少品茶,更没有说笑走动。原来,他们是在悄悄地静听一种声音——从高高宫墙中传出来的阵阵丝竹之声,和宫女们悦耳动听的歌喉声。虽然已是日上三竿了,可是宫中从昨夜开始的歌舞至今尚未散场,故而引得这些闲人往这茶馆里钻。虽说他们不能亲眼见到宫中歌舞宴饮的气派场面,但在这里隔墙听音,也可大饱耳福。由于有了这通宵达旦的歌舞之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闲人士前来倾听,考棚坊的茶馆生意十分兴隆。
宫中的歌舞宴饮是从头晚酉时开始的,直到今日辰时还未结束。通宵达旦,好不热闹。
此时,南唐王朝的六皇子李煜,字从嘉,刚从凌波苑中回到东宫。虽然他在凌波苑里观赏了一夜歌舞,宴饮了一夜琼浆,眼前的楼台人影有些朦胧,脚底下软乎乎的似踩在云团里,但他毫无倦意。这位22岁的皇子,越是在盛大的舞宴中,越神情激昂,经久不疲。此刻他要趁热打铁,赶着把刚刚吟成的一首词抄录下来,否则,若是睡上一觉醒来再写,那词中的意境便会逃遁而去,任你如何追忆,也是枉然。这是他以往写词的经验。他写的词,都是灵感一来,妙语佳句便如泉涌般地奔泻出来,随手录下,就是一首好词。他伏在条案上,挥笔写下了一首《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写完后,他又反复吟哦了几遍,觉得满意了,才交给贴身侍候他的宫女桂十六,让她抄正,然后存于书案右边的樟木书架上。
他的这首词,即是昨日至今晨歌舞宴饮的真实写照,亦是南唐王朝宫廷生活的一个缩影。夜去朝来,红日高升,宫人还在往金制的香炉中添香,宫中的歌舞还在继续不停,那锦缎地毯已被舞者的舞步踩起了皱纹,其热闹景观可想而知。在词的下片,作者写佳人们狂欢一夜,此时已经身慵力乏了,但为了陪伴自己,还要强打精神,边歌边舞,以至于发髻松散,金钗滑脱。作者一面欣赏歌舞,一面饮酒作乐,饮到半醉时,便拈下一枝花蕊,凑到鼻子跟前闻一会儿,以使精神能爽快一些。此时,又从远处传来别处宫殿中的管弦箫鼓之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宫墙外边茶馆里的那些茶客们,也听得欲醉欲仙,得到了一种好奇心的满足。
就在南唐王朝迷恋于腐朽奢靡、纵情酒色的同时,后周帝国已在北方称雄,吞并南唐是后周国皇帝的一大心愿。歌舞升平中的南唐王朝,还不知道自己已酿下了一杯亡国的苦酒。
“从嘉,又写词了?”
李煜的妻子、皇子妃周娥皇轻步飘然走进来。她用纤纤玉手扶着丈夫的肩,笑容可掬。
李煜从极度兴奋的情绪中被唤醒过来,他让桂十六将抄好的《浣溪沙》取出,递给娥皇:“请爱妃赐教。”
这娥皇妃不仅有倾国之貌,还精通音律,喜爱辞赋。她对词中描写的狂欢之情是明白的。看后,她微微一笑,说道:“皇子如此欢快,妾颇感自慰。不过,我觉得,皇子要适可而止,稍加节制才好,以免因歌舞过度而伤神损身,亦易荒疏学业。”
李煜不以为然地说道:“多谢爱妃提醒,不过,人生得乐尽情乐,得欢恣意欢。乐而无忧是也!”
娥皇仍是微微一笑,不曾进一步相劝。因为在此时此刻,再多的忠告他也听不进去。
“乐而无忧”,这的确是李煜的生活写照。只求欢乐,不问国事,是他“乐而无忧”的一个重要内容。
李煜一表人才,宽宽的额头,微胖而似圆近方的脸,令人惊异的是左目有双瞳孔,有人说他是舜帝再生,是天上星宿下凡。但这非凡的生相,却险些给他带来杀身灾难。
皇太子李弘冀是他一母所生的大哥,生性好妒。他厌忌六皇子李煜不寻常的长相,几次欲下毒手加害于他。李煜为了避祸,住在东宫,开办崇文馆,招了不少贤士文人,研究文学,填词赋诗,疏远国事,以消除长兄弘冀对他的嫌疑。此外,他更加沉溺于歌舞酒宴之中,醉生梦死,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以求避免灾祸,故常与人言:得乐尽情乐,得欢恣意欢。
“从嘉,今天是什么日子,可曾记得?”娥皇用一双温柔的眼睛望着丈夫。
“四月初八,是吧?”
娥皇笑了:“难道不记得今天是我们小仲寓的满月?”
小仲寓是他们的儿子,也是南唐李氏皇家的第四代长孙。生下时,皇祖父给他取名仲寓,寓意为仲尼之孔学,将来文成礼乐。
李煜听了,恍然忆起。他敲了敲自己宽宽的额头,自惭地说:“哟,都怪我乐而忘事,若非爱妃提醒,差点忘了我们的宝贝儿子已出生一个月了,惭愧,惭愧!”说完,连忙站起来,携着娥皇的手向外走去。
路上,娥皇告诉李煜,正宗寺已安排了满月喜宴,喜宴设在瑶光殿里。她还告诉李煜,为了庆贺儿子的满月,她还专门谱了一支用琵琶弹奏的《邀醉押破曲》,准备在满月喜宴上弹奏。她一面说着,一面以双手作弹奏状,还轻轻地将曲子唱了出来。唱完后又问李煜:“这曲子能登大雅之堂否?”
李煜拍手赞叹:“好,好,此曲只应天上才有,如何散落人间来!”说着拉起娥皇的手,快步向瑶光殿走去。
六皇子妃周娥皇,不但以端庄贤淑受到后宫的尊重和爱戴,而且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更令人们敬佩的是,她擅长丹青。她曾画了一幅《空谷美人图》——倒悬在岩石上的兰草,装裱好刚刚挂在壁上,不想便有几只蜜蜂和蝴蝶从窗外飞进来,围绕画面上的兰花翩翩翻飞,竟驱之不去,叫人好生惊奇。
瑶光殿里,热闹非凡。
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以及一些外国使节,各带着精美礼品欢聚瑶光殿里。
满月喜宴开始前,由小乐班演奏著名的喜庆乐曲《婀娜曲》,娥皇宫中的宫女桂十五、桂十六这对孪生姐妹,在前面端着“洗儿果”,李煜和娥皇在后面请宾客品尝,以示礼节。这是皇家传统礼仪。接着,由宫中女官领着两名宫女,用绣着观音送子的锦缎兜兜,抬着刚刚满月的小仲寓,另有两名宫女托着绣有“长命富贵”的金丝绣花囊,逐一走过宾客面前,致礼道谢。于是,宾客们一面夸赞小仲寓生得不凡,一面往那绣囊中投放礼物:有金银元宝、项圈玉链,也有珍珠玛瑙、翡翠水晶等,珠光宝气,琳琅满目。
“皇后驾到!”
随着一声高呼,宫娥彩女们拥戴着钟皇后缓缓地走进大殿。在皇后后面,一位宫娥抱着一枚金光闪闪的心状物,十分惹眼。所有的目光都投向那件礼物。此时,李煜的另一个妃子黄妃快嘴快舌地说:“哟,皇祖母真是特别喜爱小皇孙,铸了这上好的金子心,意思是小仲寓是皇祖母的心,皇后,我说得对否?”
钟皇后高兴地说:“对呀,对呀,我太高兴了,我这个漂亮皇孙,世上无双呀!”
娥皇受宠若惊,她迎住钟皇后跪下。李煜也跨上一步跪下,一同叩谢母后。
“感谢母后恩宠,儿媳诚惶诚恐!”
“母后恩宠,儿永铭记!”
钟皇后以手示意:“快起来吧,过两年再给我添一个同样漂亮的小皇孙!你们其余的皇子妃也要给我多生漂亮的小皇孙。我江南李氏儿孙满堂,就可以复兴大唐祖宗基业了!”
满堂宾客随声附和,瑶光殿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在场的,唯黄妃有几分难堪。她被李煜纳妃已经两年半了,腹中仍无变化。钟皇后所说其余皇子妃,自然也包括她了。但黄妃十分机灵,她打趣道:“皇祖母祝愿皇孙们要复兴盛唐基业,这是儿孙们的心愿。再请皇祖母对小仲寓祝福一番吧!”
“说得好!”钟皇后笑着说,“祝福我的皇孙儿,长命百岁,文可胜司马,武可比孙武,将来能为侯为王!”
宫中欢声不断,笑语喧哗。娥皇还亲自用琵琶弹奏了曲子,大家喝彩如雷,瑶光殿里一派欢乐祥和的盛世气象。
满月喜宴之后,宾客各自散去。早有黄妃、宜爱、意可、庆奴、雪仪等一班皇子妃和宫女们拥着小仲寓及李煜夫妻,热热闹闹回到了瑶环宫。这是娥皇的寝宫。
进了瑶环宫大院,南墙根下有一株白色的紫薇树,北院墙根下有七株紫色的紫薇树,在阳光照耀下,紫薇花朵朵盛开,香馥满园,紫薇花是白色的,煞是好看,惹来许多蜜蜂贪婪地采吸花蕊。这花儿的白色象征淑雅,紫色象征华贵。花开时间甚长,有半年之久,不落英华,这暗示了女主人贤淑华贵,久盛不凋。别人都不曾注意到或注意了未留意,唯黄妃心直语快:“周夫人,你这院子怎么南边只栽一株紫薇花,北面院墙却栽着七株紫薇花呢?”
经黄妃这一提,乔娘、宜爱、庆奴也都注意到了:“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娥皇微微一笑,说道:“我嫁进宫不过三年光景,在这之前,六皇子就栽上了。请他解释吧。”
李煜笑着点了点头说:“爱妃绝顶聪明,还能不知个中奥秘?”
娥皇莞尔,她不急不慢地说:“想来六皇子生性崇佛,必敬天星。这南院墙下一株紫薇花应了南斗之数;这北墙下七株紫薇花应了北斗之数,不知此推想对否?”
“爱妃太灵慧了。”李煜夸赞说。
天上有紫微星、南斗星、北斗星,三星高照,这就是李煜在迎娶娥皇前一年,经过深思之后,才栽下这八株紫薇树的。因为李煜对佛教特别虔诚。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层很深的含意:盛唐皇帝李世民,据传就是天上的紫微星下凡。而这紫薇即紫微,不必明言,意在其中。
看来,李煜虽然自己并不想当皇帝,但十分仰慕李世民,并寄厚望于皇子仲寓,这是他的一个隐秘。
黄妃说:“周夫人果真心中灵慧,不是凡人可比哦!”
娥皇双颊绯红,说:“可别讥笑我了,我不过胡猜猜罢了。你们其实也都明白,对吧!”
到了瑶环宫中,进院后要经回廊过小院再上楼。那回廊中的雕柱上挂着两只鸟架,左柱是一只鹦鹉,乃阖婆国(今印尼)进贡之鸟,全身雪白,李煜十分喜爱;右柱上是一只八哥,全身乌黑。这一白一黑两个精灵,见进来这么多人,一时兴起,鹦鹉振翅大声叫道:“乐而无忧,乐而无忧!”
八哥也争着叫道:“心疏利禄,心疏利禄!”
妃子和宫女们齐声笑了。
这时,李煜还站在院中没进来,他对身边的妃子们道:“这紫薇花正盛开,香郁扑鼻,我们每人折几枝,去参加舞宴吧!”
听了六皇子的召唤,妃子、宫女们自然高兴响应,都纷纷返回院中,攀枝折花。
娥皇说她累了,便接过宫女手中的小仲寓,轻步进了自己的宫中。
李煜在妃子、宫女们的拥簇下,又朝凌波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