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无字石碑 意涵多多

要探究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必须先探究无字碑本身所包含的意义,那么无字碑到底有何意义和秘密呢?众说纷纭,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我国历史上一些知名的无字碑,看看它们都包含了怎样的历史内蕴和价值。

一、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坐落在泰山玉皇顶的大门下,登封台的北边。碑高5.2 米,碑身上段稍细,顶上有覆盖,碑色黄白,两面无字。有人说它是无字碑,但也有人说它是石表或石函。所以有人说:“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

关于这座无字碑的来历,自古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立的,明朝张铨说:“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他认为是秦始皇所立。而其原因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因秦始皇的功德之大,难以用文字形容,故无字;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无人会写字了,故无字。两种说法中第一种的可能性大些,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固然是很大的,但也远没有到无人会写字的地步,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无据可考。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第二种说法是汉武帝刘彻立的,但也一直没有定论。《岱览》的编者唐仲冕,引用了《考古录》中顾炎武的一段话。顾炎武在阅读了《史记·封禅书》和《后汉书》以后,说:“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选自《日知录·泰山立石》)郭沫若在1961年登泰山时,在他写的《观日出未遂》一诗中说“磨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也肯定了是汉武帝所立。

二、谢安无字碑

谢安无字碑位于南京梅岗,为东晋谢安(也称谢太傅)的墓碑,“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原因是“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所谓白碑即言碑上无字。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万之众胜前秦苻坚的近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也因此之故,为谢安之墓竖一通无字碑,盖“伟绩丰功不胜记也”。另一说法为谢安临终之前,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也有人提到陶潜和王献之,他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谁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还有一说是谢安功高盖世,褒既难,贬又不该,只好空着了。

三、秦桧无字碑

秦桧无字碑位于南京牧牛亭,是南宋权臣、卖国贼秦桧的。其碑“有其额而无其辞,卧一石草间”(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秦桧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臣,他残害岳飞,干尽了坏事,老百姓用各种方式方法诅咒和鞭挞他。他的无字碑不会是他自己设计的,应该是在他死后,人们“奉送”给他的。所以无字,当是人们觉得他确实无颜以对世人,更是无字可写。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秦桧66岁病死后,其家人还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宋史·本传》),所以没有一人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

四、十三陵无字碑

在北京昌平区北有座天寿山,这里山林优美、绿水长流,地下躺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合称明十三陵,是明代大多数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为了给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当作长眠的寝宫,曾经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做了细致的实地考察,经过一番严密的论证后,朱棣觉得自己万年之后躺在这里会比较舒服,所以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取“万年寿域”的意思。

作为怀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遗迹自然很多,这里的石碑更是巍峨壮观,雕饰精美。但让人奇怪的是,这里除长陵外,所有陵门前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

按照常理来讲,历代皇帝归天之后,不管他生前的政绩是好是坏,负责撰写碑文的文官们都要昧着本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词,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灵也会指挥嗣皇帝砍下文官们的脑袋作祭品。

但是,事情总有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同时也是个嗜杀的皇帝,许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一天,他似乎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便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盖棺的时候,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于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学者们个个心知肚明,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差事,无论往不往先帝的脸上贴金,项上的人头都有搬家的危险。所以,学者们以太祖的“名训”作挡箭牌,将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写的。太祖的陵墓远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

十三陵无字碑

自明仁宗以后,为何嗣皇帝不写碑文了呢?原来,从仁宗以后的皇帝,在陵门前都没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时才着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后,曾有大臣上书世宗皇帝请他为安眠在天寿山的七位皇帝撰写碑文。可惜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恋仙术,整天想着如何升仙得道,个人生活也不检点,迷恋酒色不说,性情也喜怒无常,光是正宫皇后就册立过三位,整天忙着这些事情,哪里还有心思写那么多的碑文?

而嘉靖以后的各陵,又因祖宗开了无字的先例,嗣皇帝们就更有理由让它们空着了。其另一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多数没什么出息,他们笃信方术,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乌烟瘴气。立一块无字碑,也许更能掩饰一位位帝王的腐败和无能,因而干脆不写了。所以,十三陵各无字碑陵其实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上的不作为和腐败。

五、布达拉宫无字碑

如果你要去看布达拉宫,在经过第三道检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无字碑。此碑修建于17世纪末,该碑是为纪念布达拉宫红宫落成而立的。

布达拉宫无字碑

1654年,五世达赖喇嘛听取原摄政的建议,决定重修布达拉宫。1682年其圆寂,1690年,桑杰嘉措又在原有的白宫基础上加修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也就是现在的红宫。他隐瞒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事实上他是那个时代掌握西藏政权的人,他修建的红宫坐落在白宫的凹处,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实是世界上罕见的土木石建筑工程。1693年布达拉宫红宫竣工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桑杰嘉措没有赤裸裸地标榜自己的伟大功绩,而是仿效武则天为自己竖立了这块无字碑。但是他的寓意很明显,就是希望自己的威信要比这高高矗立的布达拉宫还要高,该碑称为“内碑”,另说这块无字碑是用修建布达拉宫最后一块石料修建的。

六、孙中山无字碑

南京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为革命奋斗不息,为推翻封建帝制功不可没,建立“中华民国”,赢得了世人的广泛拥戴和赞扬。但他陵前的墓碑却也是无字碑,这是为何呢?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先生撰写墓志铭,本来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事情。不料却一波三折,终归遗憾。原来,起初讨论立碑撰文时,原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和墓志铭。后来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大家考虑再三,认为唯有与孙中山先生友谊密切、且国学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能胜此大任。章太炎先生也说:“论与中山先生友谊之深、互知之深,其墓志铭唯我能胜,也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做墓志铭。”就这样,章太炎写下了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

谁知,章太炎当仁不让地拟写墓志铭,也使得蒋介石丧失了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为此,蒋介石记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和党国代表的名义,拒绝使用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后来,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

后来,人们似乎又觉得,没有墓志铭的中山陵,也许是天意。先生的一生丰功伟绩,岂能用寥寥文字所能表达详尽。此陵无字胜有字,先生的功绩、恩泽,雕刻在亿万人民心中,珍藏到永远。

中山陵无字碑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形成的无字碑,如带有预留性质的无字碑,比较典型的是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下令重修孔子旧庙,庙中立有孔子像,以及两侧的弟子像,又“庙立七碑,二碑无字”。又如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老家的皇陵,在200多米长的神道上起点两侧各立两座高大的石碑,均有碑亭庇护,一是朱皇帝亲撰的《皇陵碑》;二是自刻立之日起就不着一字的无字碑。

再有就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形成的无字碑,前者如郦道元《水经注》中就记录了不少这样的古碑,如晋阳城南介子推祠的石碑、九嶷山大舜庙前的石碑等等,他当时就说“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文字缺落,无可复识”。后者如苏州玄妙观无字碑,出自大名鼎鼎的明建文皇帝的侍读大学士方孝孺之手,那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方孝孺写的一篇记。银钩铁画,大气磅礴。可是后来,因方孝孺违抗圣命,不肯为篡权夺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登位诏书,因此被株连十族,连立在玄妙观里石碑上面的手书也未能幸免,被全部铲除,成了无字碑。 3O1lgO3VreQLCq2VfX4ZXK8Q8DNIzc6nACZcxe2KUmML3lgVaal+f1Qr55kY1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