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 1 月 15 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
在此之前,毛泽东一方面强调“美国的原子弹讹诈是吓不倒中国的”,一方面提出要坚决发展原子武器。
要搞原子弹,铀是第一位的。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发现生产原子弹所必需的铀矿石。欧美列强对新中国进行封锁,从国外购买一般物资都十分困难,更不要指望铀矿石这样的战略物资了。没有铀矿石,研制原子弹就是一句空话。周总理指示地质部门开展铀矿勘探工作。
1952 年初,中南地区财经委副主任兼工业部部长刘杰,被调到刚成立的中央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
同年 8 月,中央决定成立地质部,李四光任部长,刘杰任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分管铀矿资源勘查。
刘杰在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高之研、杨士文以及技术员曾卓荣、安桐馥的协助下,查阅了国内所有的资料,从中找到两份有关铀矿的资料:一份为伪满时期日本人富田达记述的辽宁海城发现有铀,一份是南延宗、吴磊伯记述的广西钟山县有放射性矿物。
在国内没有技术力量的情况下,要想深入了解这两处矿脉的情况,只能借助苏联的帮忙。
当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得知此事后,苏联很快答应了这一要求。
1952 年 7 月,苏联核地质专家库索奇金一行来到中国。随后,苏联铀矿地质专家拉祖特金和高之研等人,一起到辽宁省海城大房身去实地查看铀矿。
中苏地质铀矿专家连续十几天在海城大房身铀矿点跋山涉水地辛勤工作,从花岗岩中找到铀。经过计算,这个矿点的铀只有 800 公斤的储藏量,价值不大,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
不过,对中国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以找点到圈定矿体,直至计算储量,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实践。
两个月之后,苏联铀矿专家拉祖特金和高之研乘飞机到广西考察,在钟山县花山区一个叫杉木冲的地方,发现这里铀的矿藏比较丰富,局部很富集,原生矿残体和次生矿发育正常。
拉祖特金十分高兴,这位大胡子专家竖起大拇指对高之研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要把最好的标本送回北京,作为中国富存铀矿的见证。”
高之研等人连忙进行槽探揭露,把一些好的矿石开采出来。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很有价值的铀矿标本,比在辽宁省海城发现的那个价值要高得多。
然而,经过近两年的地表揭露勘探,苏联专家最后确认这两个勘探点的铀储量均达不到兴建铀矿的储量标准。但这已弥足珍贵,表明中国有着尚未发现的铀矿资源。
1954 年底,高之研等人带着精心挑选的几块铀矿标本赶回北京。
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及苏联专家组组长库索奇金看了铀矿石标本后特别高兴。经伽马仪探测器检测后,李四光、钱三强从中选了一块含铀量高的铀矿石(开业之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珍藏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开业之石
继而又按照周总理的嘱咐,带着这块“开业之石”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参加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李四光取出那块灰黄色的“开业之石”,从地质学的角度,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详尽地阐释了铀矿资源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密切关系,分析了中国有利于铀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并对中国的铀矿资源作了预测,着重圈定区域——东南片区和西北片区,但凡多金属区域其铀矿资源亦丰富……
当时,中央领导们都十分高兴,一个接一个地传看着铀矿石标本,对铀和原子能的巨大能量感到十分好奇。
随后,这块“开业之石”交到钱三强手里。
钱三强站起身来,开始简明扼要地给在座的中央领导讲了美、苏、英、法等国开发原子能的概况和我们的现状与设想,也谈到了我们希望得到苏联的支持。
为了让中央领导们加深印象,钱三强把自己制作的盖革计数器放在桌上,把铀矿石装进口袋,从桌旁走过来,计数器立刻响起“嘎、嘎”的叫声。
接着,刘杰副部长补充汇报了中央地质部在广西地区发现铀矿的经过。
与会领导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询问国内国外的情况,气氛十分活跃。
正是在这次绝密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正式拉开了我国建设核工业、秘密研制核武器的帷幕。
1955 年 1 月 15 日这一天,因此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后来被定为中国核工业创建的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