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管仲的奇缘

管仲,姬姓,名夷吾,字仲,谥敬仲。由于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男子一般称氏而不称姓,故称管仲。

姬姓为黄帝之姓,因黄帝居于姬水,以姬为姓,故得姬姓。管氏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管叔鲜、周穆王、鲁大夫三种说法,而以起源于管叔鲜一说影响最为广泛。据《史记》记载,叔鲜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周武王灭殷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叔鲜分封到管,建立了管国,并以管为氏,称管叔鲜,于是便有了管氏。管地在今河南郑州境内。周武王死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霍叔。管叔鲜被杀之后,失去了封国,其后代子孙便四散流落到了其他地方。作为管叔鲜后裔的一支,管仲的先祖在失去封地后流落到齐地临淄附近。公元前716年,管仲生于齐地,距离周平王东迁洛邑仅仅晚了五十四年。

春秋初期,经过郑庄公小霸、周郑交质事件,诸侯逐渐觊觎坐大,周王室则日渐衰微。此时虽然乱象丛生,周王也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王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礼乐秩序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形势发展正如《说苑·尊贤》所言:“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 中国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代。这是管仲相齐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管仲早年家境十分贫穷,生活经历坎坷。《战国策》说他经商不得志而隐居:“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 鄙,国都之外的郊野曰鄙。贾,指的是商贩。此之“南阳”,并不是今河南之南阳或诸葛亮的躬耕地之南阳,而是指春秋时期在齐、鲁交界一带、泰山以南地区的“南阳”。山之南曰阳,故称泰山以南地区为“南阳”。“弊幽”是说生计艰难窘迫而隐居。这个记载告诉我们,管仲早年只是一个生活于郊野的小商贩,在南阳一带做生意而又常常不得志,因为失败的经商经历,他曾经因生计窘迫而隐居无闻。

《管子》一书中还记载有管仲本人的自白,说他曾经做过养马的小官吏,深感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毋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圉人”指的是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小官吏,也泛指养马的人。管仲自称“尝为圉人”,是说他曾经做过掌管养马的小官吏,或者是亲自为人养过马。所以他能够了解马厩里面的事务中“傅马栈最难”。“傅”,编次,是编排的意思。“栈”,这里是指竹木编成的牲畜棚或栅栏。“傅马栈”就是编排供马站立休息的栅栏。意思是说,养马的人编排马栅栏的时候是很难的。编排中要用到很多木头,有直的,也有弯曲的。先用直的,到后面弯的就没法用;先用弯的,到后面直的就没法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直的和弯的灵活调剂使用。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邪不两立。管仲借“傅马栈”一事讽劝齐桓公应重视对人才的选择,注意任用正直、贤明的官员。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管仲早年的经历中曾给人家养过马;二是管仲是一个擅长从生活中发现并不断积累政治智慧的人。

刘向在《说苑·尊贤》中说:“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 “成阴”,在现今山东潍坊高密境内。可见早年的管仲生活于现在的高密一带,穷困潦倒,事无所成,还被人视为鸡鸣狗盗之徒。

对于管仲的早年生活,流传最广的还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自述的一段话:“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管仲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本意是说,管仲年轻的时候与鲍叔牙在一起,做买卖要多分利,做官也不成器,作战又不勇敢,鲍叔牙对他的这些行为都非常了解,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管仲非常感激鲍叔牙的这份知遇之恩。“管鲍之交”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际交往的成功典故。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的信息还有,早年的管仲曾经有过经商、当兵、入仕的各种经历,但都没有成功,坎坷之中饱受了冷眼、冷落与挫折。青年管仲生活艰辛的落寞之感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道出了管仲对人间冷暖的体味与感知。

事实上,管仲的成功,除了遇到贵人鲍叔牙外,主要还与齐桓公拜他为相、共襄齐国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管仲之所以能够成就恢弘的政治伟业,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他遇到了齐桓公这样一位英明包容的君主。齐桓公满足了管仲的一切条件与要求,为他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让他做了齐国的国相。没有襟怀坦荡、气度非凡的齐桓公,管仲便不会有这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管仲一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被鲍叔牙发现并举荐,被齐桓公拜为齐国国相并且得到充分的信任与授权。

然而,管仲之成为齐桓公的国相,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戏剧性的过程。

管仲出生时的齐釐(僖)公时代,齐国对外依仗周天子授予的“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征伐特权,对内采用开国之君姜太公制定的“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的开放经济策略,此时已初显东方大国之威力,形成了以齐国为主的齐、鲁、郑、宋、卫的联盟。对此,《国语·郑语》记载说:“齐庄、僖于是乎小伯。” 伯,霸也,这是说齐国已具有称霸的实力。

齐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公子诸儿,次子公子纠,三子公子小白。公子诸儿即位,即齐襄公,他借先人之余威,耀武扬威,连续对外进行征伐,主要目标是吞并纪国。因为纪国曾向周天子进谗言,使齐国的第五代国君哀公被周王烹杀。因为这件事,齐国和纪国结下了仇恨。齐国强大起来以后,为报此仇必以征服纪国为目标。公元前690年,齐国灭亡纪国。齐襄公灭纪后,又于公元前686年灭郕,齐国的国土面积大幅度增加。齐襄公虽然扩大了齐国的疆土,但个人生活荒淫,执政残暴,言行无常,结果不仅外面四处树敌,而且引发了国内的内乱,公子纠和小白害怕祸及自身,各自出奔他国。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跑到了鲁国,这是因为公子纠之母为鲁女,鲁在当时还是大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跑到了莒国,这是因为公子小白之母为莒女,当时莒国的力量也比较强大。不久,齐襄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身亡,齐国的最高权力随之出现了真空的状态。

事实上,按照《国语》《史记》《管子》等典籍的记载,齐釐(僖)公让管仲、召忽做了公子纠的傅,让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傅。“傅,辅也”,相当于后来的辅佐、师傅、教师,含有“相”的意思,主要职责是教导与帮助公子成长。“傅”是一个参与政治博弈味道很浓的职务。这说明管仲早在齐釐(僖)公时期就已经开始参与了齐国宫廷的政治活动,与鲍叔牙、召忽在齐国宫廷之内形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政治智囊团体。对此,召忽说得很是直白:“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

齐襄公被杀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展开了你死我活的齐国国君之位的争夺。先是鲁国与齐大夫密谋纳公子纠回国继承君位,而公子小白自幼与齐国正卿高傒关系密切,齐大夫商议确立新君时,高傒已暗中派人到莒国召公子小白归齐即国君之位。二者明争暗斗的结果,导致了君位争夺的斗争逐步升级。于是,鲁国派出了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占君位,莒国也派出了军队护送公子小白回齐国抢占君位。从地理位置上看,莒国在齐国的东南方,鲁国在齐国的西南方。就在两国的军队同时向齐国进发的同时,为防止公子小白捷足先登,随同鲁军前进的管仲率领一支小分队,朝着拦截莒国军队的方向赶去,意图阻止公子小白回齐国抢占君位。管仲率领的军队在半路上与鲁国护送公子小白的队伍相遇,管仲一箭射倒小白,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以为小白已死,便放慢了行军速度。但当公子纠到齐境时,小白已经即位成为齐国新君。原来管仲一箭仅射中小白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倒下装死,迷惑了对手,抢先归国,在齐国高、国二氏的帮助下即位,小白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不久,鲁庄公亲自率军伐齐。鲍叔牙率齐军迎战,结果鲁军大败。齐军直抵鲁国都城,在齐国的要求下,鲁庄公杀公子纠,迫召忽自杀,并将管仲囚送齐国。原来鲍叔牙深知管仲有治国之才,于是将管仲极力推荐给齐桓公,说如要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于是接受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上卿,委以国政。《管子·小匡》中记载了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政?”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之贼得之,以殉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乎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管仲归齐执政后,在齐桓公等人的支持下,全面推行改革:定四民之居,使各安其业;制国鄙之制,叁其国而伍其鄙;军政合一,寄军令于内政;尽地力,官山海,正盐策;尊王室,亲邻国,攘夷狄。齐桓公遂因此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综上可见,管仲的成功,首先,应该得益于他遇到了豁达而公直的朋友鲍叔牙;其次,得益于乱世齐国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才能的平台;最后,有幸遇到雄心大志、欲成就霸业的齐桓公,更是直接成就了管仲成功治理齐国的一段佳话,使他得以跻身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的行列。

作为中国早期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与改革家,管仲既是崇尚礼治的理想主义者,又是“尊贤尚功”十分务实的政治家;他重视农业,又大力发展工商业,壮大了齐国的经济实力;他的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改革,开始了世袭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齐国政治增加了活力。他的诸项改革,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都有重要的影响。管仲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抵御戎狄内侵,保卫中原先进文明,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去世后,后人感念管仲治国理政的辉煌业绩,将管仲治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阐释,逐渐形成了管子思想,并促成了《管子》一书的行世。《淮南子·要略》说:“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 《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由此可见,最迟至战国末期,管仲的治理思想已经得到了当时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84M6C+dMJp4bH0ssNpNVZxAZATjxPo+61AX8PfsL9fMnsEBY3C2TOOJWEy6rqd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