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黄巾起义前,东汉的社会经济就已面临崩溃的危俭,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陈蕃在给汉桓帝的上疏中,就指出当时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之厄”。董卓之乱后,社会经济更是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原地区所遭受的破坏尤为严重,原来经济繁荣的河南和关中地区变得万象凋零,残破不堪。在这场劫难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农业生产,战乱频繁,经济凋敝,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根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满目疮痍。《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曹操统治地区虽然尚未出现“瓦解流离”的情况,但形势也相当严重。他数次用兵,都因粮绝食尽而被迫罢兵。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与吕布争夺兖州,在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百多天后,也因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暂时罢兵自守。一次程昱在自己的辖县东阿为曹操筹措军粮,想尽办法,只勉强筹得可供三天食用的粮食,其中还杂有人肉干,为此程昱后来频遭非议,虽然曹操一直对他信用,但他终未能做到三公的高位。曹操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途中所带一千多人全部断粮,幸得新郑长杨沛把储存的桑果干拿了出来,才算渡过了难关。曹操对此很感激杨沛,迎献帝都许后,即将杨沛调去做了长社令。曹操进入洛阳,见到的是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诸官自己到野外采野菜充饥、有的饿死在残壁断垣之间的情景。
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曹操深知,不解决当前的饥饿问题,不考虑农业经济以解决的粮食问题,就不可能稳定人心,巩固自己的权位,更谈不上征伐不臣,从而实现统一的问题。
因此,曹操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纳部下建议,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不久,即宣布实行屯田,将“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方针落到实处,解决紧迫的军粮问题。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十分重视经济问题。
曹操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行屯田以资军食,薄赋税开租调制之先,重兼并之法抑制豪强,以及其他一些零星措施与主张,诸如,重视水利,主张酒禁、盐铁监卖等等。其中作用最大、影响最深,且常为历史家所称道的莫过于屯田。
屯田的提出和实行,完全是时代所使然。前述,数十年间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大批的农业劳动力或死或亡或被征为军士,土地大面积荒芜,军民饥馑乏食。出路何在呢?不少地方割据势力都想到了屯田。如徐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 。典农校尉源于西汉之屯田校尉、农都尉。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武帝时)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再如,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公孙瓒被袁绍打败,“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 。据此推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毛玢向曹操提的“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亦当属于“屯田”性质。曹操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又甚知历史的经验,因而约在初平、兴平年间把屯田作为定国之术提了出来。他在《置屯田令》中说: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良式”,就是良好的榜样或范式。
曹操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就是因为贯彻了商鞅的农战政策;汉武帝之所以能平定西域,就是因为以军人戍边屯垦,解决了军需之急。因而他把“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和“汉武以屯田定西域”作为效法的榜样。
屯田在曹操以前的历史上确实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被人们所肯定。秦孝公时,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暴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富国强兵,最后终于统一天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由于在河套一带置县移民,大大节省了转输之劳;西汉晁错上汉文帝《守边备塞疏》,具体设计了徙民实边,“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 的屯田方案;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令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田,调发大量戌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85年),诏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敦吏将,屯田张掖郡;汉宣帝神爵元年,遣后将军赵充国将兵击先零羌,充国上奏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弊,诏允充国屯田,大获地利;东汉初年,马援在今甘肃榆中等地屯田。所有这些,对于解决粮食转输问题都曾起过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得借鉴,这样做就可以使兵力强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曹操正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不同的是,汉武帝是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曹操则是在中原地区实行屯田;汉武帝实行的是军屯,曹操最初主要实行民屯,后来才又逐步扩展到军屯。这些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变通。如果不知变通,墨守成规,是不可能在中原地区做出如此重大屯田事业来的。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强兵足食就应以先代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榜样。这就是曹操的主张。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屯田作为一项农业政策或农战措施早已有之,不能视为曹操特有的思想。但积极主张利用这种形式的本身,又当是一种经济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