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正确处理君臣关系的典范

唐太宗认为,在治国行政上,应君臣一体。他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唐太宗的君臣关系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君不可以独治说。

唐太宗在长期征战与治理中深刻地认识到:治理国家,单靠君不可能完成,必须依靠臣的协助。君与臣的关系犹如元首与股肱、船夫与舟楫、飞鸟与羽翼、大厦与栋梁的关系,彼此相须一体。唐太宗说:“每事皆自决断,虽即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 从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的高度,承认了君对臣的依赖性和臣对君的相对制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其二,君臣合道。

在唐太宗看来,“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这一认识的基本思路是:君与臣是依据道或道义结为统一体的。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二者又统一于道。君与臣必须以道来规范各自的思想和行为,共同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政治。唐太宗认为,君与臣是道义的结合,君应依靠臣“弼成王道”,臣应“论道佐时”,辅弼君主。“君臣一体”方能“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理道” 。君臣皆以道自守,以道相和,才能实现君臣和谐,天下大治。

其三,君臣师友。

这是君臣合道说的推论和补充。其基本思路是:“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 君应以有道德、有智慧、有才能的臣下为师为友,以实现君臣相须一体,“和同盐梅”“形如鱼水”。师友说是合道说的人格化,获得许多帝王的认同。如唐太宗曾发布《建三师诏》,列举历史典故,指出:古代的“明王圣帝”皆有师傅而功业卓著。当今“智不同圣人”的君主若无师傅教诲、辅佐则不可治天下 。他把魏徵等忠良之臣比为师友、良工、良冶和镜鉴,留下许多君臣际遇的佳话。

其四,君臣利害攸关说。

既然君臣同体合道,那么君臣必然利害攸关。君臣政治统一体的中介不仅有亲情、道义,还有利害关系。唐太宗认为:“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从历史过程看,君与臣是以权与利为中介而结为政治统一体的。君强臣弱、利害一致时,君臣系统会趋于协调和稳定。然而,一旦君弱臣强或利害背反,两者就会化为仇敌。对此,李世民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 这就需要君主掌握极其微妙的统治术。

其五,君主臣辅。

“君为政本”是君臣一体论诸命题的基本前提。在君臣统一体中,君主居于主导地位,臣居于从属地位。君主臣辅说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论的一般结论。君主臣辅说的主旨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是臣不得染指理应属于君主的一切特权。即“杀生威权,帝王之所执,而宪章法律,臣下之所奉” ,对于君命,臣下必须绝对遵从。二是君臣共治乱,而君的作用更关键。在君臣关系中君居于主导地位、臣居于辅助地位。唐太宗赞成魏徵这样的观点:“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他指出:“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gREAmRYxWDNWtJaoeCqWhzf5Iiw73XlBt3MKOM8oAu95KhgQ41KNrUoFuaVPOP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